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秦灭巴蜀之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秦灭巴蜀之战发生于前316年,是战国时代秦国攻灭蜀国及巴国的一场战争。
背景
战争过程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蜀王讨伐苴侯,苴侯被迫出走巴国,巴国请求秦国出兵(另《张仪传》记载“苴蜀相攻,各来告急”),秦惠文王派遣张仪、司马错假意救援苴、巴两国,实际想借巴蜀之地作为攻楚的跳板。秦军讨伐蜀国,蜀王开明十二世兵败退至武阳,为秦军所害。其相及太子皆死于白鹿山。其后,张仪贪巴国与苴国地方富饶,背信弃义顺道向东灭了巴国,俘虏巴王及苴侯返归秦国。巴国及苴国遂皆亡。秦国置巴、蜀、及汉中郡,分其地为四十一县[1][2][3]。秦惠文王贬蜀王子弟为侯,以陈庄为蜀相,张若为蜀国守。又封巴王为“君长”;置巴郡,郡治江州(今四川重庆北)。巴、蜀地区遂定,秦国日益富强[4]。
影响
秦国灭亡巴国、蜀国,向西南拓展其领土,达成司马错最初讨伐蜀国的“广地”、“富国”、“强兵”三个目的[5]。此外,秦国亦因此去除出关讨伐六国的后患,巴、蜀两地更成为由西南方讨伐楚国的基础,从水道可通向楚国,对其后的黔中之战与鄢郢之战有极大的影响[6]。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