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空军航空技术学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空军航空技术学院(Air Forc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为航院或航技学院,属于学士制并附设专科部军事学校,于2001年经中华民国教育部评鉴改制为技术学院,并于2002年8月1日改名为空军航空技术学院。
空军航空技术学院负责培训各式空军地勤人员,主要科系有航空机械、土木工程、技术补给、通信电子、飞航管制及大气量测…等,培训出二年制技术学院军官及二年制专科技职士官,作为中华民国的国防科技之发展及国家技职教育之培训院校,亦为中华民国军事院校中唯一培训航空专业人才的技勤干部学院。
Remove ads
部徽意涵
- 校徽盾牌代表防卫,本校系军事学校,负有保国卫民之军人天职。
- 盾牌中蓝色表示空军,银色周边表示战机(银翼),红色表示本校官、生、兵保国卫民的热血。
- 盾牌中心之巨轮表示航空机械,电子表示通信电子,巨轮为电子所围绕,象征本校由航机与电子整合而成。
校友
历史沿革
空军航空技术学院前身为空军机械学校与空军通信电子学校合并。1933年10月,国民政府为培植航空机械技术人员,成立中央航空机械学校筹备委员会,并于1936年3月16日建校于江西南昌顺化门外机场的南端;1937年因芦沟桥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大举侵略,政府决心长期对日抗战,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各机关学校、工厂纷纷追随政府向后方西南各省转移。空军亦选定以四川为基地全部后移大后方,8月迁校往内地后方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门外上桑里原先的一所机械厂改作校址,其大致位置在武侯祠东侧,1938年11月1日改制为“空军机械学校”;1949年迁至台湾省高雄县冈山镇(今台湾高雄市冈山区)[1]。大陆时期负责人(校长/教育长)先后为钱昌祚、王士倬、刘牧群、李怀民、文士龙等。空军机械学校设高级班、正科班、初级班,分别招收大学、高中、初中毕业生,以培养成中、高阶机械干部、基层机械干部、机械军士。军佐班应该是在正科班下附设,全称为“候补军佐教育班”,招收行伍出身、没有正规学历、服务满已六年的空军机械士,施以一年零三个月的教育(其中前三个月为入伍期),毕业后随即分发以官佐身份任用。
另一方面,1937年国民政府因感空军通信技术人员缺乏,于杭州笕桥成立“中央航空学校附设通信人员训练班”;1941年2月亦迁至四川成都,并更名为“空军通信人员训练班”;1944年1月1日正式成立“空军通信学校”,1949年亦迁至高雄冈山;由于空军通信电子装备精进,通信电子教育领域日益扩大,于1957年更名为“空军通信电子学校”。机校培养空军地勤技术军士官,通校则为通讯电子技术军士官,以空军地勤人员而言机校所培育人员占为重要大宗。[1]由于学校历史悠久,两校毕业生参与过各大著名战役以及历史上知名的部队,包括大陆时期(至1949年)的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中美空军混合团、第二次国共内战、在台复校时期(至1990年)的台海战役、越战、冷战时期的空军黑蝙蝠中队、以及空军大漠特遣队军援中东北也门大漠计划等。
1996年8月1日,空军机械学校与空军通信电子学校并编为“空军航空技术学校”,以配合中华民国国军兵力整建政策。2000年经教育部评鉴,改制为技术学院,空军航空技术学院成为中华民国空军专门培育二年制技术学院军官及专科技职士官的技勤干部学院。
校区
学校座落于高雄市冈山区,“通信电子学校”原校址为第一校区(介寿校区),教育行政人员均于第一校区办公;“机械学校”原校址为第二校区(巨轮校区)。
学校二技部设有飞机工程系、通信电子系、管理系、军事气象系等四系,二专部设有航空工程科、通信电子科、航空电子科、气象电子科、机械科、后勤管理科、应用外语科等七科
学院特色
历任校长
Remove ads
中华民国国内学校策略联盟
大专院校策略联盟
高级中等学校策略联盟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