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叙事曲 (肖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弗雷德里克·肖邦共创作了四首叙事曲,皆为单乐章钢琴独奏,并需要较高弹奏技术。叙事曲在法文中原本是指谣曲,而肖邦则是钢琴叙事曲的首创者[1][2][3]。这四首叙事曲被认为是受到亚当·密茨凯维奇诗作的启发[注 1][4][5],但源于哪一篇则仍存争议。在当时,对于肖邦叙事曲的评价不一,舒曼自然是给予肯定,路德维希·雷尔斯塔布(Ludwig Rellstab)则持相反意见[6]。有人认为肖邦的叙事曲非常具有“波兰精神”,是国族的象征,近代著名作家、钢琴家查尔斯·罗森英语Charles Rosen则指出,肖邦叙事曲是“叙事抒情的结合⋯⋯也许是肖邦最大的成就。”[6]

虽然它们的结构和拍子(6/4
6/8
)十分类近,内容却差异甚大。在架构上,肖邦的叙事曲似是奏鸣曲的变体,带有特定的不同之处[7],如将两段乐曲主题以相反的排列重奏。这种曲式吸引了其他作曲家使用,如李斯特勃拉姆斯[8]

这四首曲也是肖邦的作品中较著名和较常作表演用途的[9];而很多著名钢琴家如阿图尔·鲁宾斯坦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李云迪也录制了自己的演奏。

Remove ads

第1号叙事曲

Thumb
No. 1, Op. 23的开头

G小调第1号叙事曲,作品23,1831年6月起草于维也纳,1835年在巴黎完成[10]。当时是肖邦早年于维也纳生活,受思乡之苦,适逢波兰发生十一月起义,因此将感受反映于此曲中。作品题献与施托克豪森的纳撒尼尔(Nathaniel)男爵。

此曲以自由的奏鸣曲式写成[注 2][11][12],以拿坡里六和弦为简短的引子开头,营造雄伟的气氛,并以不和谐音作结。左手的D-G-E和弦有一段时间未能得到解答,此部分更引起争议,因此一些乐谱版本[哪个/哪些?]采纳D-G-D的选奏[8]。然而,此引子并不是像直观那样与乐曲主题无关。全曲共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于引子结束后的第8小节开始,并柔和地于第68小节转入第二主题。两个主题转调后再重复一次,然后第一主题以原来的调出现。最后是带火的急板(Presto con fuoco)的尾声,在这里引子的拿坡里和弦与动态的旋律结合,最后双手同时奏出一连串的八度音结束整个作品。虽然其余三首叙事曲皆为6/8
[注 3][13],这首曲的引子则为4/4
拍,主要部分为6/4
拍,尾声为2/2
[14]

罗伯特·舒曼有以下言论:

Remove ads

第2号叙事曲

Thumb
No. 2, Op. 38之开头

F大调第2号叙事曲,作品38,在1836至1839年分别于法国的诺昂维克和西班牙的马约卡岛创作。1840年出版[17],献于罗伯特·舒曼。据传这曲受亚当·密茨凯维奇诗作Świtezianka的启发,但这并未得到证实,同时第三首叙事曲也被认为是受此诗启发[4][8]。学者路易·艾勒(Louis Ehlert)认为,第2号叙事曲“是肖邦写过最动人的故事。”[18]

此曲以双手的C音宁静地开始,开首处标示小行板sotto voce(尽量降低声音)。然后乐曲在右手重复的A音转到下一乐段:A小调Presto con fuoco(带火的急板)。之后又短暂地回到第一主题,并作了旋律上的变更。然后第二主题再度出现和加以发展,最后突然在七和弦极强声停止,再以第一主题的旋律以A小调宁静地完结此曲。

Remove ads

第3号叙事曲

Thumb
No. 3, Op. 47之开头

A大调第3号叙事曲,作品47,1841年始作,据传受亚当·密茨凯维奇诗作Undine的启发[8],但亦有人认为是Świtezianka[4]。它为A大调,稍快板。第3号叙事曲在各方面都有不少转变,特别是在情绪张力的设计上,不若其他三首强烈。舒曼如此评价:“在这首乐曲当中,应该可以清楚发现一位能够在法国首都贵族环境中顺应生活而充满洗练知性的波兰人。”[19][20][21]

此曲开头为一与主题关系不大的长引子,注dolce(惬意),但它在之后会重新出现。下一主题以mezza voce(中音量)出现,以交替弹出两个八度的C音开始。很快它以F小调的乐段代替此主题。此主题及八度音之后以较柔和的形式出现一遍,随后转回A大调,并展开一段以十六分音符为主的乐段,接着八度音第三次出现时改以A音呈现,很快乐曲转调至C小调。曲子最终回到原本的调后不久开头的引子再次出现,但这次显得较为浑厚,此时第二次重复主题时曾出现的十六分音符乐段再度出现,最后以四个和弦完结乐曲[注 4]

第4号叙事曲

Thumb
No. 4, Op. 52的开头(根据IMSLP的乐谱[哪个/哪些?],左手第二音为E音[来源请求]

F小调第4号叙事曲,作品52,此曲在1842年在法国诺昂维克巴黎创作,在1843年订正并出版[22]。题献予罗斯柴尔德(Rothchild)男爵夫人。根据舒曼的说法,此作是受到亚当·密茨凯维奇诗作The Three Budrys的启发,该诗讲述三兄弟被父亲派去寻找宝藏,以及他们偕同三名波兰的新娘回家的故事[23]

此曲为F小调6/8
拍子,注为动态的行板。以形式来看,是结合了奏鸣曲式、变奏曲与轮旋曲的多重结构。在七小节的引子后为第一主题,主题出现四遍后,第二主题开始和它纠缠在一起,乐曲主体以一连串的激昂和弦,然后为五个平静的和弦作结。主体以后是一段弹得极快、以对位法创作的尾声。

第4号叙事曲是四首叙事曲中最完整地使用对位法的作品,也被许多钢琴家视为当中需要最多技术和深刻表达的一首[4][24]。詹姆斯·胡涅克(James Huneker)特别指出本曲所具有的抒情、内省特质[8]。同时期的作品还有G大调即兴曲(作品51)、《英雄》波兰舞曲(作品53)、第4号诙谐曲(作品54)。

Remove ads

录音节选

衍生作品

大众文化

  • 在电影《钢琴家》中男主角藉弹奏肖邦第1号叙事曲打动人心。此外,第1号叙事曲也出现于其他电影,如《煤气灯下》,同时在其他影视作品如《四月是你的谎言》中也被引用。

参考资料

参看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