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第三次反法同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三次反法同盟
Remove ads

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是1805年欧洲地区发生的大规模冲突,交战双方分别是法兰西帝国奥地利帝国俄罗斯帝国大不列颠王国所率之反法同盟。法国主力军团于10月在乌尔姆战役歼灭奥军一部,其他部队则于意大利牵制卡尔大公指挥的另一支奥军,最终于12月2日在奥斯特利茨战役击败联军主力,赢得战争胜利。

事实速览 第三次反法同盟, 日期 ...
Remove ads

战争源自法国大革命战争后的领土争端及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的对外干涉行动。1803年5月18日,大不列颠王国法兰西帝国宣战,双方开始备战。1805年8月9日,英国与其他欧洲大国组成反法同盟,奥军先遣军入侵南德意志。法军随即从莱茵河迂回至巴伐利亚,在乌尔姆战役歼灭敌军。与此同时,英国皇家海军大西洋与法西舰队相遇,爆发特拉法加海战。10月下旬,德意志意大利地区的法军逐步推进,前者迫使联军放弃维也纳北渡多瑙河,后者则拖住卡尔大公使其无法回援中欧友军。

11月下旬,拿破仑一世指挥的主力军团深入敌境,于12月2日赢得奥斯特利茨战役,迫使奥地利帝国签订《普雷斯堡和约》,退出战争。然而法国与诸反法同盟成员国间的冲突并未因此停歇,普鲁士王国更于1806年10月对法宣战,与法国爆发第四次反法同盟战争。

Remove ads

背景

法国大革命战争

1789年7月14日,巴黎起义者攻破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7]。欧洲各君主国起初对这场革命不感兴趣,直到法国国内情况继续恶化后,它们才开始考虑干预法国政局以恢复波旁王朝统治[8]。1791年8月27日,神圣罗马皇帝利奥波德二世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颁布《皮尔尼茨宣言》,在宣言中指出路易十六伉俪的安全与自由关乎欧洲各君主的利益,并称可能会采取行动实现此目标[9][8]。然而这项宣言加剧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与其他国家间的矛盾,法国鹰派渴求恢复“世界最强国度”的应有地位,认为欧洲各受压迫的民族正期盼解放[10]。1792年4月20日,法国对奥地利大公国宣战,第一次反法同盟战争爆发[11][12][13]

法国在战争打响后节节失利,但在9月于瓦尔密战役击败入侵的敌军,并在之后于各战线势如破竹,攻下比利时莱茵兰萨伏依等地。法国政府历此大胜后,于1793年2月1日对英国荷兰宣战,然后于同年3月7日对西班牙英语History of Spain (1700–1808)宣战[14]。然而此时法国再度陷入绝境,在各战线都丢失了过去攻占的领土,迫使其政府在8月23日颁布全民动员令。至1795年初,法国除再次征服比利时外,还夺取了荷兰与莱茵河左岸,并迫使普鲁士王国荷兰共和国、西班牙王国退出战争。法国正式兼并比利时,成立附庸国巴达维亚共和国,控制整个莱茵河左岸[15]。1796年,法国督政府下令三个主力军团进攻奥地利,其中拿破仑·波拿巴指挥的“意大利军团”,势如破竹地攻下大半个北意大利,然后多次击败来援的奥军,最终迫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的代表于4月18日签订《莱奥本临时和约英语Peace of Leoben》,该条约与随后的《坎波福尔米奥条约》结束了第一次反法同盟战争[16][17]

Thumb
苏黎世战役

法国与英国间的战争状态并未因第一次反法同盟破裂而结束,双方的海军仍在英吉利海峡与世界各大洋交战。法国督政府于1798年3月5日委托拿破仑筹划并指挥埃及远征。同年5月19日,“东方军团”在土伦出海,补给船队在沿途中与舰队会合[18]。6月9日,法军舰队抵达医院骑士团的总部马耳他岛,在隔日向骑士团进攻英语French invasion of Malta,占领全岛后在当地建立了共和体制[19]。此举令俄罗斯沙皇保罗一世大感不满,他坚信法国的远征居心不良,决定与英国等国接触[20][21]。此外,法国虽与除英国外的欧洲国家达成和平,但未停止继续扩张。法国督政府为稳固其新国境,先是率军入侵瑞士,建立海尔维第共和国,然后推翻教宗国,建立罗马共和国,极大地破坏了欧洲的战略均势[22][23]。1798年下半,第二次反法同盟成立,其成员包括英国奥地利俄罗斯奥斯曼葡萄牙那不勒斯[20]

1798年11月23日,那不勒斯王国入侵法国附庸罗马共和国。1799年3月,法国陆军从德意志瑞士北意大利三个地点发动进攻,但仅在瑞士取得突破,于德意志与意大利都被击败[24][25]。同年6月,联军在瑞士取得优势,并再度在意大利击败法军[26]。8月,联军又一次在意大利战胜法军,但马塞纳将军于隔月趁联军战略失误时,在苏黎世战役击败俄军,迫使其撤出瑞士,并最终退出战争[27]。与此同时,法军亦挫败联军北海登陆入侵荷兰之举。10月,拿破仑·波拿巴返回法国,发动雾月政变成为第一执政[28]。1800年5月,法军翻越阿尔卑斯山抵达北意大利,于6月14日在马伦戈战役击败奥军,迫使后者放弃明乔河以西的领地。同年12月,莫罗将军在霍恩林登战役击败奥军,迫使后者签署停战协议。1801年2月9日,法奥签署《吕内维尔条约》;1802年3月25日,法英签署《亚眠和约[29]

Remove ads

战间期

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虽已结束,但因为拿破仑拒绝开放法控港口予英贸易,还并吞厄尔巴岛皮埃蒙特帕尔马等地,导致法国与英国重启矛盾[30]。1803年1月30日,法国《箴言报》发表塞巴斯蒂亚尼将军参访黎凡特的报告,并宣称只要不足一万的远征军就能夺回埃及,引起英方不满[30][31]。之后,拿破仑占领瑞士后重新划分该国,以致英国停止履行《亚眠和约》,不再将本地治里还给法国、好望角还给荷兰,并拒绝从埃及亚历山大马耳他撤军。2月9日,英国宣布暂停所有撤军行动,除非法国就其在伊特鲁里亚瑞士黎凡特的行动做出解释。1803年5月18日,英国对法宣战,拿破仑开始在法国的海岸各地组建一支用于入侵英格兰的大型军团,其中军团总部、近卫军、苏尔特元帅的第四军、拉纳元帅的第五军位于滨海布洛涅贝尔纳多特元帅的第一军位于汉诺威马尔蒙将军的第二军位于乌得勒支达武元帅的第三军位于布鲁日内伊元帅的第六军位于蒙特勒伊奥热罗元帅的第七军位于巴约讷[32]。这支军团因出色的素质、机动与流畅度,被认为是远超其他军队的战争机器[33]

其余欧洲诸国多不愿卷入英法之争,奥地利致力恢复因第一次反法同盟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受创之经济与军力,普鲁士关注法国能否开放汉诺威港口予英国贸易,俄罗斯则愿帮助英法调停[34]。1803年夏,俄罗斯向拿破仑提出调停建议,后者置之不理,并于同年8月占那不勒斯港口,迫使俄罗斯加强伊奥尼亚群岛防务[34]。与此同时,普鲁士提议若法国开汉诺威港口予予英国贸易,则保持中立,但拿破仑要求普鲁士需与法国结盟才可开汉诺威港口,最终谈判破裂,普鲁士开始与俄罗斯商议结盟[35]。1804年3月,拿破仑下令抓捕并处死旅居国外的昂吉安公爵,导致欧洲各国义愤填膺[36]。1804年5月,法国元老院宣布第一执政拿破仑将成为法国皇帝,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担心其挑战哈布斯堡在德意志的权威,遂于同年8月建立奥地利帝国[37]。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加冕为法国皇帝;次年5月,复加冕为意大利国王,违背《吕内维尔条约》。法国一连串挑衅举动,终致欧洲列强联合,准备再次对抗法国[38]

反法同盟成立

1805年8月9日,英国、俄罗斯与奥地利等国组建第三次反法同盟[2]。 联军投入超过40万人进行作战,其中包括25万名奥军与11.5万俄军,以及那不勒斯等国的部队,并可能得到普鲁士的支持[2]。奥军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卡尔大公将指挥主力部队进攻北意大利斐迪南大公卡尔·马克将指挥第二支部队与俄军一同入侵南德意志,而预备部队则将部署在蒂罗尔以随时增援两处[39][40]。俄军则将分为三阶段进攻,米哈伊尔·库图佐夫将指挥第一阶段部队与奥军一同入侵南德意志,莱温·本尼希森指挥第二阶段部队,伊万·米赫尔松指挥第三阶段部队停留在立陶宛-普鲁士边境[2]。此外,反法联军还将对那不勒斯施特拉尔松德派遣远征军[39]拿破仑决定抢在联军集结完毕前进攻,于8月25日至8月26日指示贝尔蒂埃对“大军团”下达行军命令,法国陆军开始从海岸营地强行军至莱茵河,意图在俄军抵达中欧前击败奥地利[41]马尔蒙的第二军、达武的第三军、苏尔特的第四军、拉纳的第五军及内伊的第六军将组成主力部队推进至莱茵河,而贝纳多特的第一军将停留在汉诺威奥热罗的第七军将作为预备队[42]。9月8日,卡尔·马克率领奥军进入巴伐利亚,在乌尔姆等待俄军增援部队的到来。9月下旬,除了位于汉诺威的第一军与仍在国内的第七军外,法军主力部队抵达莱茵河一线[43]

Remove ads

战事历程

第一阶段

乌尔姆至多瑙河

Thumb
乌尔姆战役中法军动向

9月26日至10月2日,法国“大军团”各军经不同地点渡过莱茵河,朝多瑙河方向推进[44]。10月3日,法军右翼(拉纳第五军、内伊第六军、帝国卫队缪拉预备骑兵军)抵达路德维希堡斯图加特前,法军中军(苏尔特第四军、达武第三军)向哈尔英格尔芬根推进,法军左翼(贝纳多特第一军、马尔蒙第二军、巴伐利亚军)穿过普鲁士领土抵达维尔茨堡[45][46],法军整体逐渐顺时针旋转,从南北一线部署运动至平行多瑙河一线部署,准备包围住奥军的北面与东面[47]。10月7日,法军进攻多瑙河畔的多瑙沃特苏尔特军、拉纳军与缪拉军开始从乌尔姆以东渡河[48][49]。10月8日,缪拉元帅在韦尔廷根击溃英语Battle of Wertingen一支6,000人的奥军部队[49][50]。10月9日,苏尔特元帅攻占奥格斯堡兰茨贝格,彻底切断奥军向东撤退的路线;内伊元帅在金茨堡击败奥军,在多瑙河南岸建立阵地[51][52]。同时,英戈尔施塔特周遭的贝纳多特军、马尔蒙军、达武军与巴伐利亚军也渡过多瑙河,防止西面的俄军前往救援奥军[51]。奥军司令卡尔·马克鉴于东面已被法军阻断,决定渡过多瑙河从北岸突围。10月11日,奥军2.3万人的突围部队进攻位于北岸哈斯拉赫与容金根间杜邦英语Pierre-Antoine, comte Dupont de l'Étang师,仅管后者仅有4,000余人,但奥军在付出惨重伤亡后撤回乌尔姆[51][50]。10月13日,苏尔特军迂回至梅明根,切断奥军撤往蒂罗尔的路线。卡尔·马克再次尝试突围,下令两支奥军部队向多瑙河北岸移动,但很快就被内伊在埃尔兴根击溃,一支部队撤回乌尔姆,另一部则继续向北逃窜,但被法军骑兵追击[51]。10月15日,法军各部包围乌尔姆,迫使奥军于19日投降。奥军进入巴伐利亚的部队损失6万余人,仅有金迈尔军未被重创[53][54]

拿破仑准备进攻东面的库图佐夫部,下令内伊第六军与刚抵达的奥热罗第七军继续扫荡乌尔姆周遭的奥军残部,其余部队则向东追击俄奥联军[55][56]。10月26日,库图佐夫布劳瑙向东方的韦尔斯撤退,并在半路与正赶来增援的奥军相遇。10月30日,法军前锋在里德击败英语Battle of Mehrnbach奥军后卫部队,然后在隔日于兰巴赫击败英语Battle of Lambach另一支后卫[57][58]。11月4日,俄奥联军撤至恩斯河东岸,尝试在该河迟滞法军攻势。11月5日,达武进攻斯泰尔的联军部队,夺下恩斯河的渡桥[59]。拿破仑得知库图佐夫将继续向东撤退后,下令主力部队继续追击,并指派莫尔捷元帅指挥新成立的第八军前往多瑙河北岸迂回联军侧翼[60][61]。之后,法军前锋在阿姆施泰滕英语Battle of Amstetten与联军后卫爆发战斗,后者成功迟滞法军追击。11月9日,库图佐夫下令经克雷姆斯转移至多瑙河北岸,烧毁桥梁将法军阻挡在南岸,放弃防守维也纳[62]。11月11日,库图佐夫进攻孤立在北岸的法军第八军,后者仅管人数远不及对手,但有序地防守直到撤至多瑙河[63]。11月13日,缪拉拉纳用诈术夺下本该被炸毁的塔伯尔大桥,法军进入维也纳,得以利用未被炸毁的大桥抵达北岸[64][65]。缪拉随后追上俄军将军巴格拉季昂的后卫部队,但被后者假意和谈欺骗,让俄奥联军得以继续撤退至摩拉维亚。11月16日,拿破仑剧烈地斥责缪拉的行为,后者赶忙进攻并重创俄军后卫,但已让俄奥联军大部队逃脱[64]。11月20日,拿破仑抵达布吕恩,并决定将作战基地部署于此[66][67]

Remove ads

特拉法加海战

大西洋方面,英法两国之大舰队早于年初即在海上对峙。法军舰队于4月离开土伦,前往加勒比海的英国殖民地,诱使霍雷肖·纳尔逊率舰队追击,随后迅速返回欧洲水域,意图赶在纳尔逊之舰队抵达前控制英吉利海峡。然法军舰队回到海峡时,却被另一支英军舰队阻击,只得撤退至西班牙加的斯[68]。之后,拿破仑因俄罗斯奥地利正准备与法军作战,遂放弃侵英计划,下令维尔纳夫司令率舰队离开加的斯驶入地中海,与西班牙舰队会合,一同前往那不勒斯协助圣西尔将军[69][70]。9月15日,拿破仑再度重申上述命令,并下令罗西利英语François Étienne de Rosily-Mesros将军接替维尔纳夫担任指挥。同日,纳尔逊将军离开英格兰,前往驻扎在加的斯沿海的英军舰队[69]。9月28日,纳尔逊抵达加的斯沿海,而法国海军虽收到拿破仑的直接命令,仍决定不暂时留在港内。然而随着罗西利将军抵达马德里,维尔纳夫立即意识到前者欲取代其位,遂孤注一掷下令出航[71]。10月19日,法西联合舰队部分战舰驶入大洋,纳尔逊驶往直布罗陀海峡,防止联合舰队进入地中海。10月20日下午,联合舰队33艘战舰均离开港口,朝西北方向航行,然后调转方向朝直布罗陀前进[72]

10月21日清晨,英国皇家海军与法西联合舰队在加的斯以南相遇,联合舰队司令维尔纳夫发现英军战舰数量高于其估计,迫使他放弃预定作战队形,选择笨拙地准备迎击[73]。纳尔逊则将舰队分为两列纵队,朝联合舰队战列线中段进攻,后者松散的队形未能阻挡英军,在战斗爆发后两小时被拦腰折断[74][75]。下午3时,联合舰队前卫部队分兵,前往救援后卫部队和前往中段截断英军纵队,但前者被赶来的英军舰队挡住,后者则因中段与后卫的友军都逐渐撤出战场,选择放弃进攻,双方于下午4时结束特拉法加海战[76]。之后数日,双方因风暴与搁浅再损数艘战舰,而撤出战场的法军前卫部队最终于11月4日被英军追上俘虏,双方结束大规模海上作战[77]

Remove ads

北意大利战役

Thumb
安德烈·马塞纳元帅

北意大利方面,马塞纳元帅指挥的“意大利军团”由六个法军步兵师、一个意大利军步兵师及三个骑兵师组成,共计4.8万人,仅为奥军司令卡尔大公麾下兵力之半[78]。9月23日,拿破仑下令马塞纳集结部队至维罗纳,渡过阿迪杰河发起攻势。然而马塞纳认为部队准备不足,遂在29日向卡尔大公提出暂时停战,并提到再度开战时需提前六天告知[78][79]。卡尔大公起初拒绝,但考虑到其部队补给匮乏,最终同意[78]。10月上旬,双方均将部队向前移动,其中法军部队聚集在阿迪杰河西岸的维罗纳城。之后,拿破仑下令马塞纳开战,后者遂在接到命令后六天告知卡尔大公停火协议将在14日到期[80]。17日,卡尔大公获悉拿破仑指挥的法军已渡过多瑙河,中欧地区的奥军失去退路,濒于崩溃,遂开始筹划撤退回维也纳[80]希勒英语Johann von Hiller率右翼继续驻扎在蒂罗尔,维持大部队与德意志地区的联系;达维多维奇英语Paul Davidovich率前锋把守阿科莱阿尔巴雷多阿迪杰河贝勒加德英语Heinrich von Bellegarde阿让托英语Eugène-Guillaume Argenteau则指挥大部队,驻扎在维罗纳与卡尔迪耶罗[80]

10月18日上午,马塞纳进攻阿迪杰河东岸,于下午攻占韦罗涅塔城邻近的高地[81][82]。卡尔大公决定撤回周边部队,集中近6万人至卡尔迪耶罗等待法军。马塞纳则仅留下两个师在阿迪杰河西岸,其余部队悉数渡河,朝奥军大部队前进[81]。10月24日,卡尔大公得知中欧奥军已在乌尔姆投降,下令部队准备经过布伦塔河皮亚韦河利文扎河塔利亚门托河一路撤回奥地利。然而马塞纳于26日也得知中欧战局的结果,于29日进攻卡尔迪耶罗西北方的奥军前哨,扫清其与奥军主力间的障碍。卡尔大公只得准备作战,试图重创法军以免其撤退路径受到威胁[81]。30日上午,马塞纳派遣韦迪耶英语Jean-Antoine Verdier师经别处渡过阿迪杰河,试图迂回奥军侧翼,但于10时渡河时被奥军击退,之后还被从别处赶来的达维多维奇英语Paul Davidovich牵制[83]。马塞纳接着率两师突入奥军中军,被击退后转而进攻奥军右翼,但卡尔大公手握兵力优势,再度挡住法军进攻。法军最终只得撤回初始位置,双方均伤亡5,000人[83]。隔日,马塞纳进攻奥军左翼,双方持续战斗五小时,最终因精疲力尽撤回各自的阵地[83]。奥军在11月1日撤出战场,法军开始追击前者,于2日击溃一支奥军部队,俘虏1,800人[82]。法军至5日已杀伤5,000名奥军,但也无力继续追击[84]。11月11日,奥军渡过伊松佐河进入尤利安山,法军则因担心奥军可能经蒂罗尔进攻其后方,遂留在伊松佐河畔[85]

第二阶段

摩拉维亚对峙

中欧战略形势此时仍对法军相当不利,位于奥洛穆茨库图佐夫部在得到增援后已达9万人,另有3万人将在年底前抵达;奥军除正从北意大利移动至维也纳周遭的卡尔大公部9万人,还有位于波希米亚斐迪南大公部1万人;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与普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签订《波兹坦条约英语Treaty of Potsdam (1805)》,后者承诺如果他未能调解法俄间的矛盾,普鲁士将加入反法同盟,给予多达10万生力军[86][87]。而位于库图佐夫部与卡尔大公部之间的法军仅有10万人,其中苏尔特的第四军、拉纳的第五军、帝国卫队及辅助骑兵约5万人位于布吕恩,达武的第三军、莫尔捷的第八军及辅助骑兵约5万人位于维也纳周边[88]。拿破仑鉴于法军的位置非常不理想,设想联军各种可能的进攻路线及该如何反制。在东北面,他下令缪拉的骑兵军分成三列部署在奥洛穆茨至布吕恩的道路,第一列由两个轻骑兵旅位于维绍、第二列由一个龙骑兵师位于劳什尼茨、第三列由两个重骑兵师位于普索里茨,苏尔特的第四军占据普拉岑高地,拉纳的第五军、乌迪诺的掷弹兵师及帝国卫队位于布吕恩周遭;在西北面,他下令贝纳多特的第一军分成两列部署在布德维斯,第一列由巴伐利亚部队组成、第二列由法国部队位于伊格劳,负责打通往多瑙河的道路并将斐迪南大公部限制在波希米亚;在南面,他下令达武的第三军分散,占领布吕恩与维也纳间的重要节点[89][90]

Remove ads

奥斯特利茨战役

Thumb
法军军官团在奥斯特利茨战役

11月28日,俄奥联军前锋与法军骑兵交火后占领维绍。拿破仑于当日下午4时得知消息后,于下午7时向贝尔纳多特达武及几位骑兵司令发去集结命令,然后下令前哨骑兵后撤、苏尔特军放弃普拉岑高地撤退至哥德巴赫溪后方[91]。拿破仑随后派出特使萨瓦里法语Anne Jean Marie René Savary提出要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会面,营造出他并没有要进行会战的假象,并在沙皇特使多尔戈鲁科夫公爵英语Peter Petrovich Dolgorukov (general, born 1777)来访时要求部队假装陷入混乱[92][93]。12月1日,俄奥联军穿过奥斯特里茨村,开始爬上法军撤出不久的普拉岑高地。拿破仑故意撤出该处并过度延展其右翼,诱使联军进攻该处[94]。12月2日上午6时,法军各部队按照预定计划进入起始位置,北翼为位于桑通山周围的拉纳军、中军为位于吉尔齐科维茨村与蓬托维茨村间的苏尔特军、南翼为位于哥德巴赫溪宽五公里正面的勒格朗师[95][96]。而在后方,贝纳多特军将作为预备队支援第一线部队、缪拉预备骑兵军将填补拉纳军与苏尔特军之间的缺口、乌迪诺掷弹兵师与帝国卫队位于拿破仑总部所在的楚兰山周遭[96]。最后,达武军仍在赶赴战场,准备支援南翼的勒格朗师[95]。12月2日上午7时,联军开始走下普拉岑高地进攻法军,奥斯特利茨战役爆发。在南面战场,联军前卫金迈尔部进攻特尔尼茨村,双方在村庄中不断交手,联军直到增援抵达后于上午9时夺下特尔尼茨[97]。与此同时,联军也对稍北的索科尔尼茨村及索科尔尼茨堡发动进攻,同样在上午9时夺下两要地,基本控制南翼哥德巴赫溪的关键渡河点[97]。然而此时达武军的弗里昂英语Louis Friant师与布尔西耶英语François Antoine Louis Bourcier骑兵师赶到战场,进攻特尔尼茨村及索科尔尼茨村,迫使联军停止渡河撤回东岸,成功以9千名法军拖住近4万名俄奥联军[98]。在中路战场,拿破仑观察到普拉岑高地的动作后,于雾气消散时下令苏尔特元帅进攻,后者立即命令麾下的圣伊莱尔师与旺达姆英语Dominique Vandamme师着手行动,前者进攻普拉岑高地西南部的普拉岑堡,后者进攻高地东北部的老葡萄园[99]。法军发动迅猛的攻势占领重要阵地,而联军迅速调动预备队,企图重夺普拉岑高地,双方展开激烈的争夺战。俄奥联军在两个小时的拉锯战中,多次尝试击退法军未果,其阵线中央被苏尔特军突入,南北两翼战场彻底被分开[100]。在北面战场,法军与联军的骑兵战斗了整个上午,直到中午后法军步兵与骑兵发动反击,迫使联军溃退[101]。最后阶段,苏尔特军从普拉岑高地进攻南翼的俄奥联军,正与达武军对峙的联军腹背受敌、陷入崩溃,部分士兵涉险经冰冻的萨钱湖逃脱,部分则被歼灭,下午5时战斗落幕[102]

《普雷斯堡和约》

12月4日,拿破仑与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签订停战协议,结束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的主要战局[103][104]。法国和奥地利代表于12月26日签订《普雷斯堡和约》,奥地利帝国需支付大笔战争赔款、割让威尼托蒂罗尔、放弃其在中欧地区的影响力[103]。这项和约导致法国附庸国意大利王国的扩张,以及神圣罗马帝国事实上的灭亡。时任英国首相小威廉·皮特听闻消息后,直呼:“欧洲的旧地图在后续十年都无用处了[105]。”其于1806年1月逝世后,新内阁“贤能内阁”成立,亲法政客查尔斯·詹姆斯·福克斯成为外交大臣,开始试图同法国交涉谈判[105]。最终,英军与俄军于次年逐步撤出汉诺威那不勒斯,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结束[105]

结果

法国经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成为中欧主宰,与巴伐利亚选侯国符腾堡选侯国巴登选侯国等德意志邦国建立正式联盟,推动前二者升格为王国、后者升格为大公国。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后,拿破仑组建莱茵邦联,成为德意志诸邦主权独立的担保者[106]奥地利帝国实力大损,割让其在施瓦本等地的分散领地,在意大利与德意志的影响力大幅下滑,于次年8月由帝国议会宣布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其宫廷主战派名誉扫地,卡尔大公开始推行军改[107]俄罗斯帝国虽未与法军媾和,然无论坐镇主力之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抑或部署于汉诺威与那不勒斯之远征部队,皆已撤回本土[108]。俄军高层对奥斯特利茨战役之败相互推诿,并未实施大规模军改,仅于1806年春增设常备[109]英国虽仍与法国交战,然亦随俄军之步伐,自汉诺威与那不勒斯撤军,时任外交大臣查尔斯·詹姆斯·福克斯开始试图同法国交涉谈判[105]。至于普鲁士王国,其在听闻法军大捷后就与法国签署《美泉宫条约英语Treaty of Schönbrunn (1805)》,割让安斯巴赫纳沙泰尔克莱沃公国三地,并与法国结成反英联盟,以换取汉诺威选侯国[110][111]。1806年2月25日,普鲁士同意条约并并吞汉诺威,开始对英贸易制裁[112]

然而普鲁士因屈从于法国诸般要求,境内反法情绪逐渐高涨,宫廷亲法派失势。同年7月12日,拿破仑决定要组建莱茵邦联,并得到普王的支持。但普王后来发现拿破仑并没有打算让普鲁士主导该邦联,普鲁士朝堂反法情绪随之爆发。同年7月底,普王更得知拿破仑打算重占汉诺威,以将此地重归英国换许英法两国间的和平[110][113]。普鲁士王国遂于8月9日总动员,并于同日向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要求结盟,法普两军最终于10月爆发交战,第四次反法同盟战争爆发[110]

注释

注脚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