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第二次杨廷和内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第二次杨廷和内阁成立于正德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1517年11月28日),结束于嘉靖三年二月十一日(1524年3月15日)。是明武宗统治下的最后一个内阁,亦是明世宗统治下的第一个内阁,由在家乡守丧期满的前任首辅杨廷和奉召返京组阁[1][2]。
![]() | 此条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
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日(1521年4月20日),武宗在豹房驾崩,由于没有子嗣,内阁援引《皇明祖训》选立皇位继承人:武宗唯一的弟弟蔚悼王朱厚炜早殇,明孝宗绝嗣;上推至明宪宗家系,孝宗两兄(无名皇长子、悼恭太子朱祐极)无子即逝,四弟兴献王朱祐杬逝于正德十六年(1519年),其长子岳怀王朱厚熙早殇,次子为嗣位兴王朱厚熜。杨廷和遂按“兄终弟及”的原则征召朱厚熜出任皇帝,朱厚熜于同年四月二十二日(5月27日)入京即位,是为世宗[3][4]。
嘉靖三年二月十一日(1524年3月15日),杨廷和在大礼议之争中失利,请辞获准[5][6];同日由次辅蒋冕继任内阁首辅。
Remove ads
内阁成员
内阁大事记录
武宗在位期间,将大半心力投注于南征北讨,与主张勤修内政的杨廷和内阁多有抵触:
1.正德十三年(1518年)七月,武宗以边疆多有警报为由,自命“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统领六师前往征讨,以将领江彬、许泰备兵偕同北出塞外,令内阁草拟诏书。内阁大臣均认为不可,武宗遂再在左顺门召集百官面谕。杨廷和、蒋冕告病不去,梁储、毛纪则哭泣地进谏,众位大臣听后亦大哭,武宗仍然不收回成命。之后毛纪亦因借病不上朝,惟梁储坚持进谏数日,武宗亦不听从。九月十六日(10月20日),武宗以大将军“朱寿”肃清边境,自行加封为镇国公,梁储、毛纪进言反对,武宗不报批准,随后游历宣府、大同,直至延绥。梁储屡次上疏,均不予省察[13][14]。
2.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造反,迅速攻占南康、九江,并计划出兵攻取南京,进而北上入朝监国[15][16]。南赣巡抚王守仁、吉安知府伍文定募兵勤王,于同年七月二十六日(8月20日)歼灭叛军并生擒朱宸濠[17]。武宗为肃清宁王余党,遂决意亲自视察长江一带,令梁储、蒋冕随行,杨廷和、毛纪留守京师主持政务,展开将近两年的南巡。同年十二月,武宗在南京受朱宸濠降,之后仍不愿回朝,继续巡幸江浙地区,梁、蒋二人于是在行宫门前长跪上疏,请武宗早日班师回朝,武宗在处死朱宸濠后,最终于次年十二月十日(1521年1月18日)返京主政[18][19][20]。
世宗即位之初,由于自旁系入继大统,尚不知如何运用皇权行事,朝政多委由杨廷和内阁处理。杨廷和改革吏治,节省浪费,清除宦官,颇有建树。然而,世宗在尊奉亲生父母的礼节上与杨廷和意见相左,导致杨廷和内阁终究失势垮台:
1.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七日(1521年6月1日),世宗下令群臣议定及生父朱祐杬的主祀及封号。以杨廷和为首的朝中大臣认为世宗既然是由小宗入继大宗,就应该尊奉正统,要以孝宗为皇考(宗法上的父亲),兴献王改称“皇叔考兴献大王”,母妃蒋氏为“皇叔母兴国大妃”,祭祀时对其亲生父母自称“侄皇帝”,另以益王次子崇仁王朱厚炫为兴献王之嗣,主奉兴王之祀。世宗认为此举等同于背弃亲生父母,无法接受朝臣的提议,双方陷入僵局[21]。七月三日(8月4日),新科进士张璁上《大礼疏》,认为世宗即位是继承皇统,而非继承皇嗣,建议世宗仍以生父为考,在北京别立兴献王庙[22]。世宗见此奏章后表示赞同,然而张璁人单势孤,难以动众,世宗唯有先行妥协。但在奉迎生母蒋妃入京的礼仪上,世宗坚持行以迎皇太后之礼,遭到杨廷和反对后,表示愿意辞位,奉母返回安陆,杨廷和只得让步。同年十月,世宗尊父亲为“兴献帝”,母亲为“兴献后”,并以太后礼迎母亲入宫[23]。
2.嘉靖元年正月,清宁宫发生火灾,杨廷和内阁借此宣称世宗尊父母为帝后,使得祖宗难容、五行失序,世宗只得暂称孝宗为皇考,孝宗皇后为圣母,兴献帝、兴献后为“本生父母”[24]。次年十一月,时任南京刑部主事的张璁与同僚桂萼重提旧议,奏请世宗正式奉兴献帝为皇考,获得南京兵部右侍郎席书、吏部员外郎方献夫等人支持[25],朝廷遂正式分化为以孝宗为皇考的“卫礼派”(杨廷和为首)与以兴献帝为皇考的“议礼派”(张璁为首)。世宗依从议礼派的主张,定于隔年重议兴献帝地位及尊号,杨廷和坚持原议,只得致仕归乡。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