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第2号交响曲 (舒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C大调第2号交响曲作品61,是罗伯特·舒曼所作,完成于1845年10月,乐谱出版于1847年11月,题献给瑞典国王奥斯卡一世

背景

1845年对舒曼而言是标志性的一年,除了一甩前年的阴霾之外[注 1],正是自这一年开始,他的作曲减少了对钢琴的依赖。舒曼自述:“直到1845年,我开始在脑中构思一切,一种全新的创作方式。”这期间,他与克拉拉自莱比锡迁居德累斯顿(1844年12月),在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俩人一同修习对位理论[1],第2号交响曲可以视作是新的作曲手法与理论实践的双重产物。

值得一提的是,在舒曼夫妇的促成之下,弗朗茨·舒伯特的第9号交响曲于1845年12月9日在德累斯顿首演(指挥为费迪南·希勒[注 2]。似乎是受到舒伯特音乐的影响,舒曼决定以相同的调性(C大调)创作一首全新的交响曲。

根据舒曼的随身手册纪录,第2号交响曲起草于1845年12月12日,约两周后(12月28日)整体的架构已基本完成,细部的配器工作则始于1846年2月12日[2]:192,5月8日完成第一乐章,而后受到身心与财务状况的限制[3]:III,直到10月19日才终于完成全曲的配器(若考虑到这点,作品本身的正面性实属难得)。数年后,舒曼在致汉堡音乐院院长D. G. Otten[译名请求]信中,回忆了这段创作过程[3]:IX

1845年12月,我开始创作这首交响曲,当时我仍处在无法忽视的病痛状态当中。直到终曲乐章完成,我才终于重新感受到自我,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作品的完成,我的健康也有所好转了。
Die Symphonie schrieb ich im Dezember 1845 noch halb krank; mir ist's, als müßte man ihr dies anhören. Erst im letzten Satz fing ich an mich wieder zu fühlen; wirklich wurde ich auch nach Beendigung des ganzen Werkes wieder wohler.

由是,可以说虽然第2号交响曲不具有标题,其音乐内容与作曲家的生命历程却有紧密的连结性,其终曲乐章尤其彰显了“最终得以战胜命运”的信念。

Remove ads

首演

1846年11月5日,作品于莱比锡布商大厦完成首演,由门德尔松指挥。然而,由于两人在节目安排上的意见出入,导致演出的效果不佳,初始的听众反馈亦相当有限,舒曼对此做出了几个改动[注 3]。11月16日再次于布商大厦演出,修改后的版本得到了更佳的评价。

11月24日,舒曼夫妇启程前往维也纳,原先第2号交响曲也预计在当地演出,但最后由第1号交响曲取代了。

在19世纪,此曲因为“显见的形而上内容”受到肯定[2]:191,之后渐渐失去主流曲目的能见度。

出版

舒曼在繁忙的巡演行程中,多次排迟了乐谱的校对日程。1847年7月14日,他才终于将所有的分谱和手稿尽数交予出版商Friedrich Whistling[译名请求]。9月27日,舒曼收到了作品总谱的样稿,并开始最后的校订工作。最终,作品于1847年11月完成出版。

第2号交响曲的草稿迄今仍是私人藏物,即使是相关领域的学者亦无法查看。1941年,沃尔夫冈·伯蒂歇尔英语Wolfgang Boetticher表示草稿“仅有三个乐章(幸存)”,然而迄今从未有详尽的对作品草稿进行的检视与分析[3]:V

分析

配器

依照工具书《管弦乐作品手册》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简记为"2 2 2 2—2 2 3 0—tmp—str"[4]

结构

本曲为传统的四乐章体裁,并且继承了自贝多芬第9号交响曲以来诙谐曲乐章先于慢板的安排。所有的乐章都以C大调写成,因此本曲是一首单一主调英语homotonal作品。

  1. Sostenuto assai — Allegro, ma non troppo
  2. Scherzo: Allegro vivace
  3. Adagio espressivo
  4. Allegro molto vivace

通常的演奏时间在35分钟至40分钟间。

第1乐章
Thumb
第1乐章初始动机

序奏由铜管部门的巴赫式齐唱展开[注 4],类似的元素反复在全曲中被使用。快板段则是标准的奏鸣曲式,内容具戏剧性与对比性,锐利的双附点节奏尤其惹人注目。

第2乐章

诙谐曲乐章,并有两个中段。乐章主体是由减和弦所构成的和声,制造不安定的感受。第二中段引用了由B-A-C-B四音所构成的“巴赫动机”。

值得一提的是,此乐章的小提琴片段甚是困难,是当今职业乐团甄试的标准考题之一。

第3乐章

第3乐章为一富于表现的慢板,带有悲歌(elegy)的特质。起始是C小调,中段以精巧的对位构成。

第4乐章

终曲乐章虽然符合奏鸣曲式的要求,其运用却相对自由。第二主题与前一乐章的主题有所关联,舒曼还引入了一个新的主题(第394小节处)[注 5]。第一乐章序奏的元素在尾奏段落重现,意味着全曲的首尾呼应。

鼓、号的占比在第4乐章尤其显著,其明亮的色彩暗示了作曲者心境的转变[注 6]

Remove ads

注释

参考资料

参见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