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第2号大提琴协奏曲 (海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约瑟夫·海顿第2号大提琴协奏曲(目录7b之2,或作品101[注 1])作于1783年,是海顿为尼古劳斯·埃施特哈齐宫廷麾下的首席大提琴安东宁·卡夫特(Antonín Kraft)特别创作的。古典时期的独奏型协奏曲作品以钢琴、小提琴为大宗,海顿的两首大提琴协奏曲不但是当代少见的例子,也是大提琴文献中重要的协奏曲代表。[注 2]

这首作品的原创性曾受到质疑,有观点认为实际的创作者是卡夫特,海顿仅是托名。[3]1951年,作品的手稿在奥地利国家图书馆被发现,此一讨论遂尘埃落定。[注 3]

分析

相较于早期所写的第1号大提琴协奏曲(六〇年代),第2号的音乐较接近古典主义风格,织度上也以主音音乐手法为主。[注 4]此曲每个乐章皆有装饰奏,在演奏技法上应用了许多高把位、双弦奏法,亦是当代一大特色。

今日演奏此曲时所采用的编曲,多为1890年版。[注 5]

配器

  • 独奏大提琴

依照工具书《管弦乐作品手册》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简记为"0 2 0 0—2 0 0 0—str"。[5]

乐章

第2号大提琴协奏曲为古典协奏曲标准的三乐章体裁:

  1. 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
  2. 慢板(Adagio)
  3. 轮旋曲,快板(Rondo. Allegro)
第一乐章

D大调,4/4
拍子,中庸的快板,奏鸣曲式

温暖闲适的音乐。采取双呈示部的形式(常见于古典时期协奏曲作品),使得此乐章的篇幅甚长,超过其余二乐章的总和。

多名演奏家曾为第一乐章撰写装饰奏,使用较为广泛的是Maurice Gendron[译名请求]的版本。

第二乐章

A大调,2/4
拍子,慢板

第二乐章所采的速度较大多数的海顿慢板乐章更慢。[注 6]

第三乐章

D大调,6/8
拍子,轮旋曲

此乐章的独奏是全曲最为困难的一段,结合了高把位、双音、琶音等技巧,挑战甚大。然而不同于第1号协奏曲华丽的结束,此乐章以相对平稳的语气作结。

商业录音

更多信息 年份, 大提琴 ...
Remove ads

注释

参考资料

参见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