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第3号交响曲 (门德尔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3號交響曲 (孟德爾頌)
Remove ads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的A小调第3号交响曲,作品56(目录号N 18),通称《苏格兰交响曲》(德语:Schottische Sinfonie),在1829年至1842年间创作。

事实速览 第3号交响曲, 调性 ...

背景

作曲

创作的灵感起源于门德尔松于1829年的英国之行。[1][2][3]他在伦敦作了一系列成功的演出后,同友人卡尔·克林曼前往苏格兰旅憩。[4]一行于7月30日造访爱丁堡荷里路德宫的礼拜堂遗迹,据作曲家自述,正是这处遗迹启发了《苏格兰》交响曲的写作,甚至据此为作品开首的主题打下草稿。[5]

今天在暮色昏暗时,我们造访了玛利女王曾经居住过、恋爱过的皇宫。由螺旋梯攀缘而上通往一个小房间;于公元1566年3月9日深夜就在那里,苏格兰女王玛利的秘密情人李吉奥被一群贵族拖出来,在距离三个房间外的阴暗角落中,将他谋杀。毗邻的小礼拜堂已失去屋顶,而青草与长春藤丛生,玛利在残破的圣坛前,被加冕为苏格兰女王。这里的一切都已腐朽毁坏,明亮的阳光进来,我想,就在这里,我找到了苏格兰交响曲的开端。[6]

数日后他们又前往苏格兰西岸,以及当地的斯塔法岛(Staffa),这则是带来《芬加尔岩洞》序曲的灵感。[1]

在《芬加尔》初步完成之后,正在意大利旅行的门德尔松才又继续推进《苏格兰》交响曲的进程,之后由于进度缓慢,1831年后他基本搁置了作品,直到1841年才又重新回到此作上。[3]1842年1月20日,此作品在柏林完成。[7]在几次演出之后,门德尔松对作品作了些许修改,之后的版本普遍为乐界所接纳。[8]

在创作序上,《苏格兰》是门德尔松最后完成的交响曲(他共有五首交响曲作品),依出版序而有“第3号”之称。[3]虽然曾在信中称呼此曲为《苏格兰》交响曲,1842年作品出版时却不见此称呼,后人并不晓得这是否是出自门德尔松本人之意。[9]本曲在门德尔松身后的知名度较低,似乎是听众对于所描写的北方景致较为陌生所致。

Remove ads

首演

1842年3月3日,莱比锡布商大厦

同年6月,门德尔松受英国爱乐协会之邀,前往伦敦指挥演出此曲,他且将作品献给维多利亚女王[10]

分析

配器

《苏格兰》交响曲使用了双管制乐队,分别是长笛(2)、双簧管(2)、单簧管(2)、低音管(2)、法国号(4)、小号(2),以及定音鼓与弦乐部门。

形制

本曲共四乐章,演奏期间不事休止:

  1. 速度略快的行板 — 稍微激动的快板
    Thumb
  2. 不太过分的甚快板
    Thumb
  3. 慢板
    Thumb
  4. 极快的快板 — 很庄严的快板
    Thumb

这首交响曲的各个乐章间采不间断演奏,以门德尔松作品来说也属罕见,而此举则加强了各乐章主题素材之间的连结性。其中,门德尔松在1829年发想的原始主题,被使用在第一乐章的慢板序奏段当中。[11]除该主题的齐一性外,各乐章仍有各自鲜明的个性,如第一乐章的荫郁、第二乐章的欢快、第三乐章爱情与宿命之间的挣扎,以及终曲乐章的苏格兰舞蹈元素等。

活跃的第二乐章不论以旋律、节奏的角度论之,都出自于苏格兰民间音乐的风格,其中更是不着痕迹地应用了五声音阶、苏格兰反附点节奏等元素。终乐章的尾奏段亦值得一论,此为一A大调的尾奏段,实际是第一乐章序奏主题之变形,然而在调性改动下所制造的“胜利”之感,与全曲的小调画面成一鲜明对比。[12]

Remove ads

评价

《苏格兰》交响曲的终尾笔法,受当代评论家(如罗伯特·舒曼)之肯定,在20世纪的评价则略有不足。[13]指挥家奥托·克伦佩勒便相当感到厌恶,甚至为此乐章另辟一段尾奏。[14][15][16]此一(改作)现象在21世纪已有所反转,倾向于呈现作曲家的原意与作品原貌。[17]

录音节选

参考资料

参见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