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第3号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D大调第3号交响曲,作品29,是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本曲又名《波兰》,原因是最后一个乐章是以波兰舞曲的节奏所写成[a]

在柴可夫斯基的七首已完成的交响曲中,第3号交响曲是唯一以大调所写成,同时亦是唯一以五个乐章所组成。在第一、第三乐章中间,加入了具德国风格(alla tedesca)[b]的乐章。

创作历程

本曲创作的时间相当有限,于1875年6月5日开始,8月12日便告完成。创作期间,他正在友人希洛夫斯基(Vladimir Shilovsky)位于雾索瓦英语Usovo, Tambov Oblast的家中,乐曲亦是题献给希氏。这个时期的柴氏似乎因暑假而特别感到放松,在信中表示:“我创作得很从容⋯⋯我没有工作很久,反而是走路走了很多。”其愉悦的心情,也反映在此作的乐思当中[1]

首演

作品首演于西历1875年11月19日在莫斯科举行,由尼古莱·鲁宾斯坦指挥。及后又于1876年1月24日在圣彼得堡公演,由纳帕拉尼克(Eduard Nápravník)指挥。国外首演则迟至1879年2月8日于美国纽约完成。大致说来,作曲家对莫斯科首演的成果尚可接受:“我对于第一乐章以及两个诙谐曲乐章都还算满意,当中第二个协奏曲乐章属于较困难的,如果有更多的排练时间,理应可以表现得更好。”(11月24日致里姆斯基-科萨科夫[2]

第3号交响曲在各地演出的回响皆佳,但媒体的报导甚少。在出版前,柴氏仅对第五乐章稍作删修,是其所有交响曲作品中罕见的现象。

出版

本曲的管弦乐部分于1876年12月付梓(于尔根松英语P. Jurgenson),一个月之后总谱也完成出版。

分析

配器

依照工具书《管弦乐作品手册》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简记为"*3 2 2 2—4 2 3 1—tmp—str"[3]

结构

第一乐章

引子:葬礼进行曲的节奏,稍快的中板(tempo di marcia funebre,moderato assai)-快板(allegro)

第二乐章

具德国风格(alla tedesca),中速而朴实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 e semplice)

第三乐章

悲伤的行板(andante elegiaco),此乐章由各声部接替演奏、接连不断的长音,与第2号交响曲第三乐章相仿。

第四乐章

谐谑曲,活泼的快板(allegro vivo),中段主题则取自柴氏本人的清唱剧作品[c]

第五乐章

波兰舞曲,热情的快板(tempo di polacca:allegro con fuoco),奏鸣曲式

评价

和前两首旋律导向的交响曲不同,第3号交响曲在作曲技法上更为严谨,遵循着古典主义的结构与规范。另有论者认为,柴氏第3号交响曲受到舒曼《莱茵》交响曲德语3. Sinfonie (Schumann)影响甚多,两曲皆是五乐章形式,其音乐亦是抑郁中带有乐观[1][d]

作曲家策扎尔·居伊对此曲的第四、第五乐章评价较低,认为前者欠缺实质内容,后者则太过薄弱。不过,对于前三个乐章的评价则相当高[2]

注释

参考资料

参见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