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第3号交响曲 (舒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E♭大调第3号交响曲,作品97,别题《莱茵交响曲》(德语:Rheinische Sinfonie),是罗伯特·舒曼的最后一首交响曲创作,写于1850年11月2日至12月9日间。[注 1][1]
背景
1850年,舒曼应杜塞尔多夫音乐协会之邀,前往指挥乐团。舒曼一家于9月抵达杜塞尔多夫。协会提供700塔拉的年俸,工作要求是每年10场音乐会,4次教堂音乐服务,每周与130人规模的大合唱团练习一次,且舒曼可以自行决定曲目。[2]:77这样的工作环境,对于年轻音乐家而言是相当值得发挥的。在此,除了音乐活动之外,舒曼的健康状况也有所好转。
写作第3号交响曲的期间,舒曼也正在完成他的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29)。创作第3号交响曲的灵感,则是来自与克拉拉游历莱茵兰之行,旅途相当愉快。[3]舒曼将途中所见化为笔下的元素,使用在这首乐曲当中。
据指出,第3号交响曲的构思模型来自贝多芬的第3号与第6号交响曲。另外,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1830年)也是舒曼的参考对象。[4]:278这点可以从调性的选择,以及乐章的布局看出,作品间的音乐手法甚是相似。[注 2]又,上述作品取之自然的特点,也与第3号交响曲的出发点颇为契合。
Remove ads
1851年2月6日于杜塞尔多夫,舒曼亲自指挥。演出的评价不一,论者指出,现场听众对于乐曲结尾的反应甚好。[4]:2912月25日,舒曼在科隆再次指挥演出,惜仍未获好评。[2]:81
分析
乐曲共五个乐章:
- 生动的(Lebhaft)
- 徐缓的诙谐曲,C大调(Scherzo. Sehr mäßig)
- 不过分快速的,A♭大调(Nicht schnell)
- 庄严的,E♭小调(Feierlich)
- 生动的(Lebhaft)
演奏用时一般约在33分钟左右。
|
|
|
|
依照工具书《管弦乐作品手册》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简记为"2 2 2 2—4 2 3 0—tmp—str"。[5]
第3号交响曲的配器,可说大致遵循传统乐队编制,然而在细部的处理上,却缺乏特色。其既缺少接触成功的管弦乐法(及作品)的经验,对各项乐器的性能也无认知理解,致使舒曼的管弦乐曲往往色彩浓重而少层次,凡此在第3号交响曲皆可得见。指挥徐颂仁在其著作《欧洲乐团之形成与配器之发展》中,对此有所批评:
舒曼配器的典型手法,是不断使用木管、铜管与弦乐的配合与声部的重复,在平衡上,往往使得主旋律淹没在沉重的和声中。在色彩对比上,由于这种大组合的连续进行,乐器本身的特色无法原原本本地浮现出来,使人觉得有如同样色彩的漫长延伸。弦乐声部的写法奏起来往往觉得吃力而没有效果。在需要强调某一乐段时,唯一的方法就是同音的连续上下弓⋯⋯对活塞法国号与小号过分自由之使用,也使得他的配器成为沉重而缺乏变化的典型,并且导致后来德国式配器法的一种缺失。[2]:78
Remove ads
第一乐章遵循奏鸣曲式的传统,E♭大调的设定,则是承继自贝多芬以降的传统,有英雄性格的暗示。主要主题的节奏鲜明,且多次在整个乐章中再返,推进音乐的情节。过渡段转往中音调(G小调),添增由弦乐部门演奏的八分音符,带来一股活力。与之相对的是管乐器演奏的次要主题,这个主题便流畅、抒情许多。发展部是令人意外的G大调,基本由呈示部的三个主题所构成。舒曼的转调手法堪称繁复,在将近200个小节期间,从未回到主调,借此累积主要主题再现的高潮张力。
这个乐章的演奏用时大约在9分钟左右。
C大调的第二乐章记为“非常温和”(Sehr mäßig),是一阙三段体诙谐曲,同时有主题与变奏在内。这个乐章本来有如同贝多芬《田园》第二乐章的标题:“莱茵之晨”,在出版前遭到删除。[4]:278
开首的主题是一首兰德勒,首先由低音弦乐器及低音管奏出,再行变化。中段的第二主题转为A小调,由管乐部门所演奏。值得注意的是,舒曼在中段连续使用的C音,除了这个连续的“踏瓣”效果引人注目之外,C音与A小调之间的和声关联也值得讨论。之后,主题再现,乐队全体加入,之后配器渐渐减少,仅存大提琴与低音管,并且轻柔地结束。
诙谐曲乐章的演奏用时约6分钟。
第三乐章“不快”(Nicht schnell),A♭大调。舒曼舍弃了鼓号,和声上少有惊人之举,都为第三乐章带来一股平静的氛围。这点与《幻想交响曲》第三乐章颇有相似之处。乐章的主题抒情而美丽,句间则以十六分音符的动力推进。
第三乐章的演奏用时约5分钟。
这一乐章即著名的“大教堂”乐章,写科隆大教堂的庆典盛况,作曲家亦指明需庄严地(Feierlich)演奏。[2]:78记谱虽为三个降记号,实际上是以六个降的E♭小调进行。在弦乐一记突强之后,由铜管乐器(圆号与长号)演奏的众赞歌是一大特色。[注 3]之后,主题由木管、第一小提琴接替奏出,期间速度渐增。舒曼在这个乐章的配器、节奏转换,甚至是对位写作法都是极其精彩的,意在以音响构筑建筑。在这点上,堪称是布鲁克纳交响曲的先行者。乐章末尾,乍现一段惊喜的B大调号曲,弦乐以回归至E♭小调的主题应答之。随着尾声将近,节奏渐缓,主题仍时有所闻,堪比高耸教堂中乐声绕梁之景。
值得指出的是,虽然与贝多芬《田园》同采不间断进入第五乐章的手法,舒曼的第四乐章并不应该被视为第五乐章的导奏。分析后可以发现,这个乐章的规模较第五乐章更大,构思更宏伟,仅在形式上与贝多芬相似。[4]:290
第四乐章的演奏用时约6分钟。
终曲乐章回归E♭大调,拍子记谱也格外带来欢欣之感。此外,主要主题竟与斯特劳斯的《酒、女人与歌》颇为神似。十六个小节之后,则是另一个更为轻盈的主题。上述的元素交替进行间,堆叠出英雄式的高潮。
终曲的演奏用时约6分钟。
注释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