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第35号小提琴奏鸣曲 (莫扎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莫扎特的A大调键盘与小提琴奏鸣曲目录第526号,于1787年在维也纳完成。

事实速览 第35号键盘与小提琴奏鸣曲, 调性 ...

这首奏鸣曲可以说是莫扎特最后一首严肃的同类型作品,较晚完成的F大调奏鸣曲(目录第547号,1788年)在内容上来说,更偏向于一首小奏鸣曲。有部分的学者,包括Alfred Einstein在内,则是将目录第454号、481号及本曲视为莫扎特的“三大”小提琴奏鸣曲[来源请求]

分析

早期莫扎特的同类型作品在键盘部分有“为键琴”、“键琴或古钢琴”等分别,随着键琴逐渐被市场淘汰,目录第526号使用的乐器也变为“古钢琴或键琴”,显示了古钢琴正在扩大市场。

这首作品有三个乐章:

  1. 非常快的快板
  2. 行板(D大调)
  3. 急板

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6/8
拍子,键盘和小提琴都有各自的表现天地,相较于早期作品键盘明显占优的态势来说,二者在此可说是势均力敌。奏鸣曲式的呈示部不脱A大调和属调E大调的传统设定,发展部则有些许令人惊喜的手法。

第二乐章也使用了奏鸣曲式,不过以古典主义时期的奏鸣曲式来说,这里的发展部有着相当可观的篇幅。在再现部到来之前,莫扎特使用了同音异名的手法,并借此展开一段模进。第三乐章是轮旋奏鸣曲式,发展部转至F小调,再现部则是以第二主题回归。

录音节选

  • 亚瑟·葛罗米欧瓦尔特·克林,《莫扎特作品录音大全英语The Complete Mozart Edition》,第15辑(422 515-2),Philips,1991年。
  • 艾萨克·斯特恩和叶菲姆·布朗夫曼(Yefim Bronfman):小提琴奏鸣曲K. 296 No. 17 、 K. 454 No. 32和 K. 526 No. 35 - 1994年。
  • 希拉里·哈恩和Natalie Zhu:小提琴奏鸣曲K. 301 No. 18 、 K. 304 No. 21 、 K. 376 No. 24和 K. 526 No. 35 - 2005年。
  • Vineta Sareika​(法语和阿曼丁·萨瓦里(Amandine Savary):小提琴奏鸣曲K. 376 No. 24K. 379 No. 27和 K. 526 No. 35 - 2019年。

参见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