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红耳鹎

鹎科鹎属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红耳鹎
Remove ads

红耳鹎,(学名Pycnonotus jocosus),又名红颊鹎,俗名高髻冠高鸡冠高冠鸟黑头公红屎忽、gel头雀等,原产于亚洲热带的鹎属鸟类。是一种定居性食果动物,主要分布于热带亚洲地区。它作为观赏鸟被引入到世界上许多热带地区,并已在这些地区建立了族群。红耳鹎有着响亮的三或四音节叫声,主要以水果和小型昆虫为食,喜欢显眼地栖息在树上。它常见于山林和城市花园。

事实速览 红耳鹎, 保护状况 ...
Remove ads

分类

红耳鹎由瑞典博物学家卡尔·林奈于1758年在他出版的《自然系统第十版自然系统中以二名法Lanius jocosus的名称正式描述[2] 种小名来自拉丁语ioculus,意思是“欢乐的”(源自iocus,意为“笑话”)。[3] 林奈的描述基于瑞典博物学家佩尔·奥斯贝克于1757年描述的Sitta Chinensis[4][5] 林奈将模式产地指定为“中国”,但1948年由赫伯特·吉尔顿·德尼安将其限制为香港和广东[6][7] 现在,红耳鹎被归入德国动物学家弗里德里希·博伊厄于1826年创立的鹎属Pycnonotus)中。[8][9]

在圈养环境中,曾观察到红耳鹎与黑喉红臀鹎白耳鹎白眶鹎黑冠黄鹎白颊鹎等进行杂交。[10] 也曾记录到白化现象。[11]

亚种

目前确认九个亚种[9]

  • P. j. fuscicaudatus - (Gould, 1866):最初被描述为一个独立物种。分布于印度西部和中部,拥有几乎完整的胸带且尾巴无白尖。
  • P. j. abuensis - (Whistler, 1931):分布于印度西北部(模式产地为阿布山[12]),颜色较淡,胸带不连续且尾巴无白尖。
  • P. j. pyrrhotis - (Bonaparte, 1850):最初被描述为属于Ixos的一个独立物种。分布于印度北部的特莱和尼泊尔,上部颜色较淡,尾巴有白色尖端,胸带分离较远。
  • P. j. emeria - (Linnaeus, 1758):最初被描述为属于Motacilla的一个独立物种。[13] 分布于印度东部至泰国西南部,上部呈温暖的棕色,喙纤细且有长冠(也被引入到佛罗里达州[14])。
  • P. j. whistleri - Deignan, 1948:分布于安达曼群岛,上部羽毛为温暖的棕色,喙较粗,冠羽比P. j. emeria短。
  • P. j. monticola - (Horsfield, 1840):最初被描述为属于Ixos的一个独立物种。分布于东喜马拉雅山脉至缅甸北部和中国南部,上部比P. j. pyrrhotis更深。
  • P. j. jocosus - (Linnaeus, 1758):分布于中国东南部。
  • P. j. hainanensis - (Hachisuka, 1939):分布于海南岛(中国东南部海岸)。
  • P. j. pattani - Deignan, 1948:分布于缅甸南部和马来半岛北部,经泰国、印度支那南部,甚至延伸至爪哇苏门答腊
Remove ads

描述

Thumb
红耳鹎和其巢
Thumb
年轻的红耳鹎(3周大)

成鸟全长20~22厘米,翼展约28厘米,体重23~42克。头顶及枕部黑色,具长的直立羽冠,眼下后方具红色块斑,颊部白色,颊纹黑色,喉部白色,两侧自下颈达胸部各有一条黑色带纹,带纹后边缘转为褐色。上体、尾羽褐色,外侧尾羽具白色端斑,下体白色,尾下覆羽红色[15]。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亚种monticola具完整的黑色胸带[16]。雌鸟羽色似雄鸟,但黑羽均被替代为黑褐色[17]。亚成鸟眼下后方黑色而无红色块斑,尾下覆羽棕色。[16]

它们的叫声响亮且具表现力,常被描述为尖锐的kink-a-joo(也有记录为pettigrewkick-pettigrewpleased to meet you[18]),而其鸣唱声则是一种责备般的叽喳声。它们往往更容易被听到而非被看到,但经常在早晨显眼地栖息于树顶并鸣声。寿命约为11年。[19]

分布与栖地

分布于印度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引种至澳大利亚及其他地区[16]。中国国内分布于西藏东南部、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南部[15]

红耳鹎栖息于轻度林地区域、灌木丛及农田等较为开阔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有它们爆发性迁徙的记录,托马斯·贾顿曾注意到它们“定期以大群造访马德拉斯和其他有林地的城镇”。[20]

它们已经在澳大利亚、美国的洛杉矶夏威夷[21]佛罗里达州[22],以及毛里求斯阿桑普申岛[23]马斯克林群岛等地建立了族群。[24][25] 在佛罗里达州,它们仅在一小片地区出现,其族群很容易被灭绝。[26] 2013-2015年间,它们从阿桑普申岛被彻底清除,以防止其入侵邻近的阿尔达布拉岛,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无引入鸟类的热带岛屿。[27]

红耳鹎于1880年由动物学及驯化协会引入悉尼,1920年时已在郊区广泛定居,并逐步扩展到约100公里外的地区。如今,它们也出现在墨尔本和阿德莱德的郊区,虽然它们如何到达这些地方仍不清楚。[28]

Remove ads

行为与生态

留尼汪岛,此物种定居后促进了外来植物物种如Rubus alceifolius的扩散。在佛罗里达州,它们食用多达24种外来植物的果实和浆果,包括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马缨丹巴西肖乳香Schinus terebinthifolius)和榕果(Ficus)。[29] 在毛里求斯,它们帮助散播粗壮女贞毛野牡丹藤的种子。经过它们消化的种子发芽效果更佳。[30] 红耳鹎在留尼汪岛的族群在三十年间已经发生多样化,且显示出根据食物资源适应的喙部形态变异。[31]

繁殖

Thumb
带着雏鸟在巢里
Thumb
红耳鹎巢中的蛋

繁殖季节分散开来,南印度的高峰期为12月至5月,而北印度则为3月至10月。[32] 每年可能繁殖一次或两次。[33] 雄鸟的求偶展示包括低头、展开尾巴及下垂翅膀。[33] 巢为杯状,筑于灌木丛、茅草墙或小树上。巢由细小的树枝、根茎和草编织而成,并用树皮条、纸或塑料袋等大物件装饰。[26]巢卵数通常为两或三颗。[33] 成鸟(可能是雌鸟[18])有时会假装受伤以分散潜在捕食者的注意,远离巢穴。[33][34] 卵呈淡紫色地面,靠近宽端处有斑点。卵的尺寸为21毫米长、16毫米宽。[35] 卵孵化需12天。双亲共同抚养幼鸟。幼鸟以毛毛虫和昆虫为食,成熟后则改为水果和浆果。[18] 幼鸟为“仅翼部有绒羽”的毛幼。[14] 卵和幼鸟可能会遭褐翅鸦鹃和乌鸦捕食。[18]

繁殖季节时,它们会捍卫约3,000 m2(32,000 sq ft)的领地。[36] 它们成群栖息,每群可达一百只以上的鸟。[37][38]

Remove ads

食物与觅食

红耳鹎以水果(包括对哺乳动物有毒的黄花夹竹桃果实)、花蜜和昆虫为食。[39]

健康

多种鸟类疟疾寄生虫曾被记录在此物种中。[40] Plasmodium jiangi于1993年由何氏与黄氏首次在中国东南部发现。[41]

文化中的地位

该物种曾在印度部分地区是一种受欢迎的笼中鸟。C. W. Smith 曾记录道[42]

这些鸟深受当地人喜爱,因为它们性格无畏且容易驯养。它们被教导站在手上,在任何印度市场上都能看到大量此类鸟。

该物种在东南亚部分地区仍是受欢迎的笼中鸟。[24]

保护措施

中国大陆,红耳鹎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参考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