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納秀畢吐龍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溪涧龙属,又译纳秀毕吐龙属,(属名:Naashoibitosaurus,源于纳瓦荷语的naʼashǫ́ʼii bitooh,属名全意为“溪流蜥蜴”)是种鸟脚亚目鸭嘴龙科恐龙,生存于晚白垩纪,约7300万年前。化石发现于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县的嘉德兰组,目前只发现一个部分骨骼。这个化石最初被杰克·霍纳(Jack Horner)归类于小贵族龙。纳秀毕吐龙与小贵族龙之间有复杂的分类历史。
Remove ads
叙述
纳秀毕吐龙的化石只有一个部分骨骼(编号NMMNH P-16106),其生理特征资讯不多。纳秀毕吐龙的眼睛前方,具有低矮的鼻骨冠饰,但拱起幅度没有其相近物种格里芬龙大[1]。
分类
纳秀毕吐龙属于栉龙亚科,因为它们缺乏内部中空的头冠。纳秀毕吐龙与具有实心头冠的栉龙是近亲[2]。如果纳秀毕吐龙与小贵族龙是同种动物,较早命名的小贵族龙将具有优先权。
历史
纳秀毕吐龙有非常混乱的分类历史。纳秀毕吐龙的模式标本是由David Gillette与David Thomas挖出,发现于嘉德兰组的Naashoibito段,是嘉德兰组的最年轻一层,也是纳秀毕吐龙的名称来源。但实际上,其化石来自于嘉德兰组的De-na-zin段,年代更为古老,属于坎潘阶晚期[3]。在1992年,杰克·霍纳(Jack Horner)叙述了这个头骨,认为该头骨属于一个小贵族龙的幼年个体[1]。在同一年,阿德里安·亨特(Adrian Hunt)与史宾赛·卢卡斯(Spencer G. Lucas)将其颅后骨骼归类于萨斯喀彻温埃德蒙顿龙(E. saskatchewanensis)[4];两人认为头骨部分不属于埃德蒙顿龙,而小贵族龙的有限化石无法得出任何识别的特征,因此将小贵族龙列为疑名,并将该头骨建立为纳秀毕吐龙(Naashoibitosaurus)[5]。
在2000年,汤玛斯·威廉森(Thomas Williamson)比较了纳秀毕吐龙与小贵族龙的头骨,发现两者形态上的差异,可能是因不同年龄产生的。威廉森与亨特、卢卡斯的见解不同,他认为小贵族龙的模式标本可供鉴定,而且与纳秀毕吐龙不同。他同时指出霍纳对鸭嘴龙亚科鼻骨的见解,提出不同意见。威廉森并指出纳秀毕吐龙的化石出处有问题,与小贵族龙的化石年代相同,而非来自于较年轻的地层[3]。在杰克·霍纳等人于2004年出版的《The Dinosauria》中,纳秀毕吐龙与小贵族龙被列为不同属[2]。纳秀毕吐龙的部分头骨缺乏喙状嘴与下颌,造成鉴定、比较上的困难[6]。纳秀毕吐龙目前只有一个标本,需要更多的化石,才能了解纳秀毕吐龙与小贵族龙的分类关系。
古生态学
如同其他鸭嘴龙类,纳秀毕吐龙是种大型、二足、植食性恐龙,头部构造复杂,下颌可以做出类似咀嚼的研磨动作。它们有数百颗牙齿,形成齿系(Dental batteries),会不断成长、更换,同一时间只会使用少部分牙齿。它们会用喙嘴切断植物,并将食物置于两旁的颊囊中。它们以离地面四米以下的植物为食[2]。如果纳秀毕吐龙与小贵族龙是不同的属,目前仍不清楚它们将如何区分食物资源。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