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纳西尔 (阿拔斯哈里发)

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納西爾 (阿拔斯哈里發)
Remove ads

纳西尔(1158年8月6日—1225年10月5日,An-Nasir阿拉伯语:الناصر لدين الله),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第三十四代哈里发,统治时期为伊斯兰历575年至622年(公历1180–1225年)。12世纪中叶,随着塞尔柱中央权力崩解、诸王内战,花剌子模王朝阿尤布王朝的兴起,巴格达的哈里发有机可乘,重新扩展影响力。纳西尔被认为是阿拔斯王朝被蒙古帝国灭亡前,最后一位强势的统治者,富图瓦政策具独裁与道德强制色彩,却也成为穆斯林世界中抵御蒙古入侵前最后的社会整合尝试。

事实速览 纳西尔, 阿拔斯王朝哈里发 ...
Remove ads

生平

1192年,塔乞失入侵雷伊,许多伊朗西部军阀与地区长官改投花剌子模,图赫里勒三世失去伊斯法罕等重地的支持,只能求助于传统宗主阿拔斯哈里发,希望藉宗教合法性与名义盟约重建实力。

1194年,暗中支持花剌子模国王塔乞失,在哈马丹打败塞尔柱末代苏丹图赫里勒三世。塞尔柱帝国正式灭亡,哈里发成为“政权合法性”的仲裁者,而非仅为形式神授符号。

1217年,花剌子模国王阿拉丁·摩诃末自称“万王之王”(Shahanshah)与宗教领袖,象征他已不再承认仅作为哈里发的附庸,他以此为由进军巴格达,但在接近巴格达前遭遇暴雨与瘟疫,士气崩溃,穆罕默德只得撤军,此役失败也让他放弃了称哈里发的念头。

1224年,札兰丁向哈里发纳绥尔借兵,先后据有克尔曼、伊斯法罕等地区。并予1225年,击灭阿塞拜疆地区埃尔迪古兹王朝阿德贝格月即别,建都大不里士,阿姆河以西诸川尽为所有,势力复振,随即于哈里发爆发冲突。

建树

最大创举为将富图瓦(futuwwa,青年骑士会)组织制度化与国家化,进行伊斯兰世界社会整合与军政掌控。苏赫拉瓦尔迪教团创始人希哈布丁·苏赫拉瓦尔迪(Shihab al-Din Suhrawardi)为其顾问(并非同名哲学家苏赫拉瓦尔迪),协助重建道德仪式、宗教文献与行会手册,形成制度化传统。纳西尔更透过向军事与学术名人授予富图瓦头衔,以此整合地方权力并强化忠诚度。

  • 建立“宫廷富图瓦”制度,由哈里发本人出任最高兄弟会领袖。
  • 富图瓦运动青年成为游侠阶级,与伊斯兰的圣战加齐战士不同,只效忠哈里发。
  • 将地方自发性兄弟会转为官僚-军事-宗教一体的体制工具。
  • 结合苏非神秘主义、行会制度与职人文化,发展成中亚与安纳托利亚的阿赫兄弟会(Akhī),强化城市治理与秩序。

全面打击伊斯玛仪派、什叶派在伊拉克和波斯的影响,重新强调逊尼正统地位。支持支持努尔丁与萨拉丁征服埃及,最终推翻法蒂玛王朝,象征阿拔斯权威在埃及复辟。对于阿尤布王朝的独立趋势,多次向埃及的苏丹表达哈里发仍有名义上的宗主地位。在安纳托利亚,富图瓦运动于蒙古破坏巴格达后,转而开花于突厥化的地区如阿塞拜疆与小亚细亚,成为“阿赫兄弟会”的雏形。阿赫(Akhī)一词即源自阿拉伯语“兄弟”,其领袖如阿赫·埃弗兰(Akhi Evran)确实是后来工匠行会与苏非传统融合的代表人物。

Remove ads

富图瓦

富图瓦(Futuwwa)源自阿拉伯语 fatā(复数 fetyān),意为“青年人”。在伊斯兰前的阿拉伯与波斯文化中,这个词象征“理想青年”所应具备的美德──勇气、慷慨、荣誉与忠诚。在伊朗,对应词为 javānmard,亦指具有侠义精神的游侠式人物。富图瓦最初并非严格的宗教组织,而是一种带有荣誉伦理的青年文化现象,到11世纪后期,开始出现与神秘主义(苏非)和道德教条融合的倾向。 随着城市权力真空扩大,部分富图瓦组织转化为:

  • 控制治安与街区的实质权力
  • 向富人与商号勒索保护费
  • 操控地方警政或选举,扶植自己人上位,被描写为“无产者反抗组织”,但也有贵族名人加入,为培植代理人。

评价

学者认为,纳西尔希望透过恢复古代“神授王权”与哈里发直接军政统治的制度,来达到转型哈里发国,并以“君主崇拜”完成帝国化的尝试。


更多信息 纳西尔 (阿拔斯哈里发) 阿拔斯王朝出生于:1158年逝世于:1225年, 伊斯兰教逊尼派头衔 ...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