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素质—压力模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素質—壓力模式
Remove ads

素质-压力模型(英语:diathesis-stress model),或称为脆弱性-压力模型英语:vulnerability–stress model[1],是一个心理学理论,此理论尝试使用先天心理素质和压力的相互作用解释心理疾病的产生,主要应用于精神病理学[2]

Thumb
时间
阈值
症状出现

负荷
资源或支持
体质
Thumb
素质-压力模式预测当人们本身的倾向与压力加在一起,超过一定水平就会发病。当给予适当的解压方法或支持,发病的阈值会上升,减低压力的影响

术语素质(diathesis)源自希腊语διάθεσις,表示一个人的先天心理素质,压力事件则会干扰一个人的心理平衡从而促使心理疾病的发生。素质-压力模型认为,当一个人的先天心理素质和压力两者加起来超过一定的阈值,就会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3]。由于个体间的心理素质存在广泛的差异,这个模型可以解释为何两个人虽然面对一样的压力,但只有其中一个会病发出忧郁症[4]

这个模型可以用来研究先天与后天在人一生中对于心理疾病的交互作用[5],近来,它也用来帮助预测哪些人更容易患病。比如,有抑郁症家族史以及暴露在某些特定压力源(如被同龄人排挤)的孩童通常比拥有积极社交网的孩童更容易患抑郁症。

精神疾病是由于患者体质上的某些弱点,如基因异常[6]、脑部或身体其他系统的异常等,使其对环境压力的承受能力降低。如果他在生活中遭遇到的压力不高,则先天脆弱的系统还能承受;一旦在身体、亲情、学业、工作或社会方面遭遇到困难与压力,脆弱的系统就无法支撑而失能,甚至崩溃,此时精神疾病就会发作。例如,知觉失调症虽然与遗传有密切关系,致病基因从出生后就存在,但它之所以过了青春期后才发作,可能的原因就是青春期无论在身体发育、心智负荷或人际关系上,都会出现重大的冲击与变化,需要应付的压力变得比从前沉重,使得带有致病基因的个体再也无法因应,从而出现精神疾病的不适症状。

Thumb
杯子有比喻解释即使面对同一个程度压力,有些人本身更易受影响而发病。
Remove ads

保护因子

保护因子(英语:Protective factors),如积极的社交网或高自尊,可抵消或减轻压力源或疾病的作用[7][8][9]。很多精神疾病会有一个易发时机,有些人们在这个时段内会比其他人更易病发[10]

参看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