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再战“普罗米修斯”
2002年史蒂文·索德伯格的美國科幻電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再战“普罗米修斯”》(英语:Solaris)是一部2002年美国科幻剧情片,由史蒂文·索德伯格自编自导,原著为史坦尼斯瓦夫·莱姆的1961年小说《索拉里斯星》。本片由乔治·克鲁尼与娜塔莎·麦克洪主演,剧情讲述一名太空人单独前往索拉里斯星的太空站调查不明事件,发现太空站气氛诡异,而且妻子突然出现在自己的面前。
翻拍版权最初由詹姆斯·卡梅隆的公司光影风暴娱乐取得,索德伯格毛遂自荐,争取到编剧和执导演筒的机会。本片于2002年5月开拍,太空船的场景于摄影棚内搭景拍摄。本片在美国上映后票房和观众口碑皆不佳,影评人给出的评价有褒有贬,不过大多认为本片耐人寻味。本片入围第53届柏林电影节正式竞赛。
Remove ads
剧情大纲
凯文收到友人吉柏瑞恩自索拉里斯星传来的紧急讯息,故前往对方所在的太空船舰“普罗米修斯号”,帮忙解决舰上的问题。到了船舰上后,凯文发现吉柏瑞恩已经自杀,且大厅处处是血迹。剩下两名船员之一的史诺认为凯文无法理解发生的事,而什么都没有告诉他,另一名船员高登显得焦虑。凯文还在舰上看到吉柏瑞恩的儿子,但他不该出现在这里。
当天晚上,凯文睡着后梦见与爱人芮雅的回忆。醒来后,凯文惊觉芮雅就在身边,因为太过惊恐而将其关入逃生舱并送入太空。隔天凯文与史诺谈话后得知,他看到的芮雅是根据他的回忆产生的外星复制体,其他船员也有相同情形,这些复制体被称为“访客”。这段对话也揭露芮雅其实已经死了。隔天夜晚,访客芮雅再次出现,没有被送入太空的记忆。凯文和访客芮雅互动后得知,访客有感情且会思考,记得本尊生前发生的事,但没有确实经历过的感觉。
凯文和芮雅的过去随着梦境逐渐揭露,两人本来相爱甚深,却因为芮雅没将怀孕的事情告诉凯文就堕胎,导致关系产生裂痕。某天凯文怒而离去后,芮雅服药自杀,令他深感愧疚。
高登决定要返回地球,主张必须先用特殊仪器来消灭再战“普罗米修斯”制造的访客芮雅,但凯文不愿再失去芮雅。高登将凯文在第一天做的事情告诉访客芮雅,使访客芮雅变得歇斯底里,尝试饮用液态氮自杀。然而本该死去的访客芮雅却因为是索拉里斯星的产物而复活。最后访客芮雅主动请高登协助,将自己消灭,并且没有再出现。
之后,高登和凯文发现他们身边的史诺其实是访客,真正的史诺在攻击访客史诺时反而被杀。他们将访客史诺绑在舰上,准备启动逃生舱返回地球。之后的场景显示凯文回到了地球,然而接下来的片段又表明凯文并没有选择登上逃生舱。凯文站在公寓里,看见了芮雅,怀疑自己现在的状态是生是死。芮雅告诉他不必再以生死定义,两人的一切都已被原谅。最后一幕中,两人深深相拥。
Remove ads
演员
- 本片是克隆尼第三次与索德柏合作,前两次分别是《战略高手》和《十一罗汉》[5]。索德柏最初心目中的演员人选是丹尼尔·戴-刘易斯,但刘易斯当时在拍摄《纽约黑帮》[6]。索德柏没有考虑克隆尼,但也有将剧本寄给他,一个月后,克隆尼写信请求让他来演[6]。克隆尼认为饰演这个角色是一次新的尝试[4]。
- 杰里米·戴维斯饰演史诺(Snow):普罗米修斯号上的男性船员[4]。
- 索德柏打算找一名在美国知名度不高的演员来饰演该角,后来乌尔里奇将一支独白的影片寄给索德柏,索德柏看过后受到吸引,于是选上了他[10]。
- 赵约翰饰演DBA使者#1:奉命传讯给凯文。
Remove ads
制作

《索拉里斯星》是由波兰作家史坦尼斯瓦夫·莱姆创作的1961年小说,俄罗斯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将其改编成同名1972年电影[5]。1998年9月底,有报导称二十世纪福克斯正代表詹姆斯·卡梅隆的公司光影风暴娱乐,协商购买1972年电影版和原著小说的翻拍版权[11]。他们与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协商约5年,最后光影风暴娱乐取得了小说改编版权[4]。卡麦隆将会担任监制,但预期不会导演[11]。史蒂文·索德伯格在16岁时看了1972年电影版[6],并且为之着迷[12]。1999年秋天,一名友人问索德柏对科幻电影有没有兴趣,而索德柏便提到了1972年版的《再战“普罗米修斯”》[12]。数个月后,友人回电称卡麦隆有意愿将导演位置让给他[12],索德柏于是向卡麦隆等人接洽[13]。
索德柏与卡麦隆会面及交流想法,两人共同认为本片是心灵层面的故事,和一般好莱坞科幻电影并不相同[4]。索德柏提出条件,他不打算先签约,而是要以待售剧本的形式来写剧本[4]。2000年9月,据《好莱坞报道》,索德柏有意导演1972年电影版的英文翻拍版,正在与卡麦隆谈判当中。报导也表示翻拍版将由将由光影风暴娱乐制作,东家是二十世纪福克斯[14]。2001年2月,索德柏在访谈中透露他正在写剧本[13]。索德柏称他写剧本时利用了1972年电影版和原著小说的内容,并加入自己的想法[15]。剧本与1972年电影版和原著小说最大的差别在于,索德柏详细描述了主角夫妇的往事,他认为若要谈到关系重演,就得先知道以前发生过什么事[4]。索德柏觉得如果本片拍得好的话,会像《2001太空漫游》加上《巴黎最后的探戈》的结合体[13]。本片是索德柏首次涉足科幻片[4],索德柏个人则称本片是爱情电影[16]。索德柏表示,他没有兴趣制作关于未来科技的电影,而本片之所以吸引他,就是因为这则故事和未来科技扯不着关系[16]。
2001年10月29日,《综艺》报导,索德柏将执导演筒,福克斯可能会担任美国以外地区的发行商,而美国国内可能由USA Films负责。[17]11月19日,消息称乔治·克鲁尼正在洽谈担任主演的事宜,电影预计于隔年4月开拍。克隆尼和索德柏都还没有签下任何合约,索德柏也有可能不直接担任导演,而是透过公司来私下参与。两人先前一同成立的Section Eight Productions并不会担任制作商。[5]2002年1月9日,据报导,福克斯将负责美国以外地区的发行业务[18]。2月,福克斯将本片的上映日期定于该年12月13日[19]。3月,娜塔莎·麦克洪与杰里米·戴维斯加入演员阵容,电影预计于4月29日开拍[20][21]。7月28日,本片的上映日期提前至11月27日(感恩节档期),一部分原因是拍摄成功如期结束[22]。
Remove ads
本片的主体拍摄于2002年5月5日星期日开始[23][24],地点位在洛杉矶市中心[25]。拍了一星期的外景后,剧组移师到华纳兄弟片场,在19号和20号摄影棚搭景拍片[25]。本片的太空站布景为150英尺(46米)×200英尺(61米)[4],高两层楼[26]。索德柏和剧组成员不希望本片感觉像是在很遥远的未来[9],为了追求写实感,索德柏和美术指导菲利浦·梅希纳(Phil Messina)在设计布景的内外时参考了国际太空站[27][26]。布景所需的物件无法直接买到,必须由剧组自行制作[28]。布景制作期间一度同时有约175人在布景区工作[29]。凯文在列车上的场景是在摄影棚拍摄,剧组实际做了一节车厢,而窗外景色是以蓝幕后制而成[30]。凯文和芮雅的亲热戏在一个对外封闭的布景里拍摄,现场只有两名演员和手持摄影机的导演索德柏[31]。索德柏也担任本片的摄影指导和剪辑师,但他坚持他的名字在制作人员名单只能出现一次,所以他分别使用了假名:彼得·安德鲁斯(Peter Andrews)和玛莉·安·伯纳德(Mary Ann Bernard)[32]。
全片共有超过100个数位特效镜头[33]。再战“普罗米修斯”出现在37个镜头当中,星球的样貌不断变化,反映角色的心情[33]。光影风暴娱乐雇用罗伯特·斯托姆伯格来与梅希纳一同发想该星球的设计,节奏特效工作室和艺术家理察·贝利(Richard "Doc" Baily)再一同打造该星球的构成元素[33]。对于再战“普罗米修斯”上的大气特效,贝利使用自家研发的粒子系统“胞子”(Spore)来制作超高密度的画面,每一帧有十亿多个粒子[33]。Cinesite为雅典娜号和普罗米修斯号进行3D建模,这两者出现在20个镜头中[33]。剧组并没有实际打造太空船的所有细节,而是在后期制作中加入用Studio Paint、Photoshop和Deep Paint制作的材质贴图[33]。光线方面,剧组使用PhotoRealistic RenderMan来营造太空中的光线,Cinesite成员观赏《2001太空漫游》和《终极太空站》当作参考[33]。Cinesite还制作了芮雅奇迹自愈的特效桥段,并负责在最后阶段整合电影中的所有特效[33]。Cinesite负责的特效部分在2002年11月收尾[34]。
Remove ads
本片的配乐由索德柏的长期合作伙伴克里夫·马丁内兹操刀[35]。电影原声带于2002年12月10日由艾德尔唱片发行[35][36]。
Remove ads
上映
2002年8月,本片的一个片段于圣地亚哥国际动漫展播出[37]。11月19日,本片的首映礼在好莱坞运动俱乐部举办,导演索德柏、主演克隆尼等人皆有出席,另有许多嘉宾[38]。11月27日,本片于全美剧院上映[3]。电影分级方面,本片原本被美国电影协会(MPAA)分为R级,理据为性内容和裸露画面[39],索德柏与福克斯高层吉姆·贾诺普洛斯为此于2002年11月13日向MPAA提出申诉,最终本片在没有任何删减的情况下被重评为PG-13级[40]。
反响
本片获得多数影评人的赞美。影评汇总网站烂番茄收集210份评论文章,其中有139份给出了“新鲜”的正面评价,“新鲜度”为66%,平均得分6.60(最高10分),该网站的共识评价写道:“《再战“普罗米修斯”》节奏缓慢、理智而且暧昧,并不是一部适合所有人的电影,但该片有着耐人寻味的问题引人思考。”[注 2][41]另一网站Metacritic上收集的42篇评论中则有25篇好评,2篇差评,11篇褒贬不一,综合评分65(最高100),属好评居多[42]。
《芝加哥太阳报》的罗杰·伊伯特给予本片3.5颗星(满分4颗)的好评,称塔可夫斯基导演的1972年电影版很迷人,而本片就像是从塔可夫斯基的庄严风格解放出的同一个故事,更加简明易懂,同时也倾注全力于主题概念,并无妥协[43]。《滚石杂志》的彼得·崔维斯打出3.5颗星(满分4颗),指出索德柏不疾不徐地掌握了原著中关于幻觉和现实的想法,并表示:“《再战“普罗米修斯”》是烧脑的极致,它的魔咒在回家路上都一直挥之不去。”[注 3][44]
《旧金山纪事报》的影评人米克·拉萨尔(Mick LaSalle)给予本片差评,他在技术层面上称赞本片,但表示:“《再战“普罗米修斯”》称不上一部自发的真心之作,更像是面无表情地朝艺术之重要性捅了一刀。”[注 4][45]《娱乐周刊》的欧文·格雷伯曼(Owen Gleiberman)打出“C”,认为索德柏意在透过本片来炫耀他的潮流声望,并批评电影的心理描写粗略抽象,无法引发观众的感情[46]。2002年12月8日,原著作者史坦尼斯瓦夫·莱姆发表了相关评论。莱姆当时还没看过本片,仅是透过影评大致了解电影内容,他提到《纽约时报》称该片为“爱情故事”,指出他笔下的原著小说着重于外星生命,绝非男女情爱[47]。
《再战“普罗米修斯”》被视为福克斯当时预定推出的票房支柱(Tent-pole)之一[48],于2002年的感恩节档期在美国上映,同期上映的主要竞争对手为《星银岛》和《八个疯狂夜》[49]。发行商分析,这三部电影的观众群不同,重叠的影响比较小[49]。本片在首映当周共有2,406家电影院放映[50],星期三至星期日的五天票房共计950万美元,排名第七[51]。福克斯发行部门的布鲁斯·史奈德(Bruce Snyder)承认对票房感到失望,指出:“本片评价良好,只是观众可能不想在这个节日假期看这种电影,他们迟早还是会买票。”[注 5][51]根据CinemaScore在刚上映时所进行的调查,观众的平均评价于A+至F间落于最差的“F”,在影史上相当罕见[52][53]。隔周末,本片的票房为230万美元,较首周暴跌66%,被挤出票房前十[54]。
根据Box Office Mojo统计,本片的全球总票房为3000万美元,其中北美收入占1497万,其他地区占1502万,不及预算的4700万美元[3]。
Remove ads
注:按颁奖日期排序。
Remove ads
备注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