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紫萁小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紫萁小菇
Remove ads

紫萁小菇学名Mycena alphitophora),为小菇科小菇属蕈类,最早于1877年以Agaricus alphitophorus的异名被发表描述,最终于1989年被归类到小菇属Sacchariferae节。其特征为白色小型而精致的子实体,以及在菌帽菌柄表面的粉状覆盖物。菌柄基部不膨大或呈盘状。

事实速览 紫萁小菇, 科学分类 ...
Remove ads

分类命名

本种首个样本是1873年在百慕大的Devonshire Marsh泥炭地采集到,后来由迈尔斯·约瑟夫·柏克莱英语Miles Joseph Berkeley于1877年以Agaricus alphitophorus的名称被科学描述[2]皮耶尔·安德烈亚·萨卡多英语Pier Andrea Saccardo于1887年将其转移到小菇属,更名为Mycena alphitophora错误:语言代码“end”不存在于1916年将本种移至Prunulus[3]雅各布·伊曼纽尔·朗格英语Jakob Emanuel Lange在1914年发表的Mycena osmundicola是本种的异名[4][1]。P. Manimohan 和 K.M. Leelavathy于1989年从印度南部确定了distinctaglobispora两个变种[5] 。本种被分类在小菇属的Sacchariferae节中。

Remove ads

特征描述

巨观结构

菌帽直径最多 10 毫米,最初呈狭窄的椭圆形,菌帽边缘向内弯曲,然后变成钟形,最后边缘向外翻,有透明深沟的条纹,有密集的白色或粉状毛状覆盖物,但随年龄增加在边缘处逐渐变得光滑,毛状覆盖物下是灰色,除了中心以外逐渐变白。肉质非常薄。未记录气味。菌褶约有18枚,质感柔软,生长方向向上,能够到达菌柄,自由或狭窄附着菌柄,狭窄到稍微中间肿起,约0.5毫米宽,薄而光滑,新鲜时为白色,边缘细微地镶边,与菌褶同色。菌柄长达35毫米,宽0.2-0.6毫米,有时基部稍微扩大,无盘状构造,白色,有密集的白色绒毛状甚至几乎羊毛状毛糙。

微观结构

担子上有四个孢子,有扣子体。孢子大小约8.1—9.7 x 4.5—5.5微米,瓶形,弱淀粉反应。菌褶缘囊状体是23—31 x 8—14.5微米,呈棍棒状或纺锤形,上有长达3微米的圆柱形突起物。菌盖皮的菌丝呈瘤状,末端细胞呈球状、梨形的瘤状或小刺状。菌柄囊状体(Caulocystidia,菌柄上的囊状体)长达300 x 6.5微米,呈圆柱形,在基部有隔膜,瘤状或有小刺。

相似物种

本种因为小型而呈颗粒状或绒毛状的菌帽、具有淀粉状孢子和大型(相对于其他品种的菌柄囊状体)而外观上呈小刺状的菌柄囊状体,而被视为Sacchariferae节的典型成员。

本种菌柄表面比Mycena adscendens更加毛糙,但Mycena adscendens有厚肿或呈盘状的菌柄基部,而且菌柄表面有更加密集的菌柄囊状体。Mycena stylobates的菌柄由盘状基部开始,向上一直被粉霜覆盖,菌帽直径可达10毫米,且缺少本种的白色颗粒。白色的Hemimycena物种没有白色颗粒,所有的孢子都不含淀粉[6]

生态分布

本种单独或群生于温室中的蕨类根茎上。最初在百慕大被发现时,生长在各种植物残骸上,但在欧洲几乎仅见于温室,偶尔在自然环境中出现。它已在北美南美欧洲非洲斯里兰卡日本加勒比海夏威夷群岛有被发现。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