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细栉角虫科

鞘翅目的一科昆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細櫛角蟲科
Remove ads

细栉角虫科学名:Callirhipidae),又称作栉角虫科,隶属于鞘翅目丸甲总科,中国大陆地区称作扇角甲,幼虫以腐朽木材为食,成虫主要为夜行性且具有趋光性,日间偶尔可观察到停栖于死亡的树干的个体[1]。全球共计10属 (含亚属阶元)175种 (含亚种阶元)[1],于1924年由 Emden 描述发表[2]。细栉角虫为中型的甲虫,体长介于 9–27 mm,体态修长,体长约为体宽的 2.7–3.3 倍,雄虫的触角发达,触角小节 3–11 具细长的分枝,而雌虫的触角小节 3–11 则呈梳状[1]

事实速览 细栉角虫科, 科学分类 ...
Remove ads

  • Brachyrrhipis英语Brachyrrhipis van Emden, 1931
  • 细栉角虫属英语Callirhipis Callirhipis Latreille in Cuvier, 1829
  • Celadonia英语Celadonia Laporte de Castelnau, 1840
  • Ennometes英语Ennometes Pascoe, 1866
  • Horatocera英语Horatocera Lewis, 1895
  • Ptorthocera英语Ptorthocera Champion, 1896
  • 橙细栉角虫属英语Simianus Simianus Blanchard, 1853
  • 锯齿栉角虫属英语Zenoa Zenoa Say, 1835

分类历史

本科模式属细栉角虫属英语CallirhipisCallirhipis)由 Latreille 于1829年发表[3],随后被置于蝉寄甲科英语Rhipiceridae[4],Emden(1924)将细栉角虫处理为蝉寄甲科下的一个族级分类群[5],然而 Forbes (1926) 基于后翅翅脉特征将细栉角虫类(细栉角虫属锯齿栉角虫属英语Zenoa)转移到角胸泥虫科英语Eulichadidae[6],Böving & Craighead 以幼生期特征重新检视细栉角虫与蝉寄甲间的关,将两类群处理为不同的科别[7],然而独立成科的分类处理在当时未获普遍接受,直至 Crowson 再次重新提出细栉角虫与蝉寄甲应视为不同的科别[8][9],而2018年的分子亲缘研究也证实两个类群分属不同的总科[10]

中文俗名之问题

目前台湾对本科所使用的中文俗名有“栉角虫科”和“细栉角虫科”两者,其中栉角虫的中文科级俗名可追溯至三轮勇四郎于1920至1930年代间的著作[11][12],三轮勇四郎文中以“栉角虫”称呼本科的 Horatocera niponica Lewis, 1895[12],但当时仍普遍将细栉角虫视为蝉寄甲科英语Rhipiceridae(Rhipiceridae)的成员,可见这个译名起初是用来指称蝉寄甲而非细栉角虫类。此中文俗名也为1994年中华昆虫学会(今台湾昆虫学会)出版的〈昆虫纲科以上学名中名对照表名录〉所接受,同时以“细栉角虫科”称呼本科[13]。另一方面,中国使用“蝉寄甲”(或羽角甲)一名代指“Rhipiceridae”此一类群[14]

于是“栉角虫科”一名,同时可能代表本科,也可能是指“Rhipiceridae”。为了解决沟通上的混乱问题,萧昀(2018)建议以细栉角虫及蝉寄甲科分别作为Callirhipidae 及 Rhipiceridae 的中文科级俗名[14]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