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绯红湿伞
蜡伞科湿伞属真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绯红湿伞(学名:Hygrocybe coccinea),俗称猩红罩、猩红蜡伞或义红蜡伞[1],是一种色彩鲜艳的担子菌门真菌,隶属于湿伞属。这种真菌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地区,东至中国、日本,西至英国、美国,均有绯红湿伞的踪迹。这种鲜红色菇类于夏末和秋季生长,菌盖直径为0.4–1厘米,有菌柄。[2]
Remove ads
分类
绯红湿伞最早是由德国真菌学家雅各布·克里斯琴·沙弗于1774年描述的,其学名为绯红伞菌(Agaricus coccineus)。于1838年,瑞典生物学家伊利阿斯·马格努斯·弗里斯将这种真菌重新归类为蜡伞属。于1871年,保罗·库默尔将其学名改为现名。其学名源自拉丁文词汇“coccinea”,意思是“猩红”。[3]
描述

绯红湿伞的菌盖细小,最初呈钟形,但随着年龄增加会渐渐变平。其直径为2–5厘米(¾–2英寸),颜色为猩红色,触感较为具粘性。[4]其菌褶是连生的,它们之间的间距较大,并且呈黄红色。其孢子印呈白色。其菌柄高2–5厘米(¾-2英寸),厚0.3–1厘米(⅛-⅓英寸),没有菌环,颜色为红色,而底部颜色则为黄色。[5]其菌肉呈黄红色,并且只有淡淡的气味和味道。其椭圆形担孢子的大小为7–9.5 x 4–5微米。[6][7]
澳大利亚曾有两种真菌被错误地划为绯红湿伞,但现在已成为了独立品种。这两种真菌分别是小红湿伞(Hygrocybe miniata)和干多拉湿伞(Hygrocybe kandora)。[8]
分布及生境
绯红湿伞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并且经常在草地上出现。[6]每年的夏末到秋季期间,这种真菌都会在北半球各国出现。在英国,这种真菌通常会在深秋无霜期出现。[9][10]在北美,这种真菌会在冬季于红树林或混合林地出现。[11]除了欧美外,中国[2]、日本、印度和尼泊尔均有这种真菌出现的纪录。[12]
可食性
绯红湿伞并没有毒,因此是一种食用菌。但是,这种真菌的菌肉只有淡淡的味道,因此并不受欢迎。[7]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