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豫鄂皖边区第四次围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豫鄂皖边区第四次围剿,为中国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蒋中正所领导的国民政府对实力日益壮大的中国共产党发动大规模军事围剿。主要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位于豫鄂皖三省边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简称“鄂豫皖苏区”)。时间发生于1932年夏季至秋季期间。此次红军因张国焘战略指导上的错误而失败。

事实速览 豫鄂皖边区第四次围剿, 日期 ...

战役名称

中华民国方面,官方称之为“豫鄂皖边区围剿”或“豫鄂皖三省边区围剿”,并未明确划分次数,仅分前后两个阶段,视本次为第二阶段的围剿;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官方称之为“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或“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或称“红四方面军转移之战”。

时代背景

国府方面

1932年春,中、日间发生一二八淞沪作战,国民政府集结大军于吴淞、上海一带抵抗日军。停战后,蒋中正有鉴于中共趁全国上下抵抗日本军阀侵华时,扩展“苏区”,组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造成社会人心惶惶,决定彻底剿共,制定“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以剿共治标,建设治本。一方面压制全国各地的反蒋浪潮及抗日爱国行动,一方面策划各路部队,准备再次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围剿。

中共方面

中共击败国民政府对鄂豫皖边区的数次围剿后,士气高昂,满怀胜利的信心。利用中、日淞沪抗战时机,积极于各地组织各级苏维埃政府,以“争取一省数省之首先胜利”。并于1932年春在江西瑞金成立“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准备夺取政权。而此时鄂豫皖军委主席张国焘因被胜利冲昏了头,错估形势,高估红军实力,推行王明的冒险主义政策,一味坚持夺取中心城市、包围武汉的进攻战略,对于国民政府优势兵力的进攻态势,完全不作任何反围剿的准备。

参战部队

国民革命军方面

1932年5月24日,国民政府特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为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李济深为副总司令,曹浩森任参谋长,国民革命军(以下简称国军)参战部队如下:

  • 右路军方面:
    • 右路军司令官李济深(兼任)、副司令官王均,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纵队及预备队
      • 第一纵队指挥官徐庭瑶,辖第4师(师长徐庭瑶)、独立第40旅(旅长宋世科
      • 第二纵队指挥官曾万锺,辖第7师(师长王均(兼任))、第12师(师长曾万锺
      • 第三纵队指挥官梁冠英,辖第25路军(军长梁冠英)、第1师(师长胡宗南
      • 预备队指挥官阮肇南,辖第46师(师长范熙绩)、第55师(师长阮肇昌)、第57师(师长岳盛宣
  • 中路军方面:
    • 中路军司令官蒋中正(兼任)、副司令官刘峙,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纵队及预备队
      • 第一纵队指挥官张钫,辖第45师(师长戴民权)、第75师(师长宋天才)、第76师(师长张钫)及新编第20师(师长郜子举
      • 第二纵队指挥官陈继承,辖第2师(师长黄杰)、第3师(师长李玉堂)、第80师(师长李思愬)、第58师(师长陈耀汉)及骑兵第13旅、骑兵第15旅
      • 第三纵队指挥官马鸿逵,辖第35师(师长马腾蛟)及骑兵第3旅
      • 第四纵队指挥官张印湘,辖第31师(师长张印湘)、第33师(师长不详)及第2路特务旅
      • 第五纵队指挥官上官云相,辖第47师(师长上官云相)、第52师(师长郝梦龄
      • 第六纵队指挥官卫立煌,辖第10师(师长李默庵)、第83师(师长蒋伏生
      • 预备队指挥官钱大钧,辖第88师(师长俞济时)、第89师(师长汤伯恩
  • 左路军方面:
    • 左路军司令官何成濬(兼任)、副司令官徐源泉,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纵队、长江上游剿匪部队及预备队
      • 第一纵队指挥官万耀煌,辖第13师(师长万耀煌
      • 第二纵队指挥官萧之楚,辖第44师(师长萧之楚
      • 第三纵队指挥官张振汉,辖第41师(师长张振汉
      • 第四纵队指挥官刘培绪,辖第48师(师长刘培绪)及独立第37旅(旅长刘培绪
      • 长江上游剿匪总指挥王陵基,辖第1路(司令郭勋)、第2路(司令张邦本)、剿匪第5旅(旅长刘光渝)、剿匪第1支队(支队长吴锦堂)、施鹤七属第二路(司令张杰)、第1团(团长杨勤安)、第2团(团长佟毅)、第3团(团长赵元吉)及新编第7旅(旅长李宗鉴
      • 预备队,辖第10军特务团、第41师之孟团、第82师之一部、第34师之一部、鄂北保安第一团、新编第三旅之一部
  • 空军方面:
    • 航空第一队(驻合肥,属右路军指挥)
    • 航空第四队(驻武昌,由总司令部直接指挥)
    • 航空第五队(驻信阳,由总司令部直接指挥)
    • 航空第六队(驻汉口,属左路军指挥)
    • 航空第七队(驻蚌埠,由总司令部直接指挥)

以上总计共有步兵28个师、4个旅,骑兵3个旅,及湖北省地区保安团队若干,总兵力约30万人[1]

作战方针制定为依堵剿、进剿、清剿、追剿之顺序,按期奋进,自立于主动地位,不受红军之牵制。俱体战略为:首先进攻平汉路以东,潢川麻城之线以西地区,以黄安七里坪新集为进剿目标,以达到将红四方面军驱逐出鄂豫皖边境。进剿部队到达目地后,暂在潢川麻城罗田之线集结整理,以两师兵力,由水路移至安庆上路,大举东西夹击,将红军压迫至长江北岸,聚而歼之。

Remove ads

中国工农红军方面

中国工农红军(以下简称红军)由红四方面军应战,另有贺龙等部队,各参战部队如下:

  • 第四方面军方面
  • 第二军团方面
    • 第二军团总指挥贺龙,下辖第2军及若干部队
      • 第2军军长贺龙,辖第7师(师长王一鸣)、第8师(师长段玉林)、第9师(师长段德昌
      • 警卫师(师长汤慕泾,一说唐慕虞
      • 赤卫队
  • 湘鄂赣军区方面
    • 鄂赣军区总指挥孔荷宠,下辖第16军及若干部队
      • 第16军军长孔荷宠,辖第7师(师长邵元谟,一说高咏生)、第8师(师长邱留,一说张侍)、第9师(师长喻根
      • 独立第1师
      • 独立第2师(师长邱中平
      • 独立第3师(师长叶金波
      • 赤卫队

以上总计共有5个军、23个师,总兵力约3万余人[2],分散在豫南、鄂东、鄂中、皖西一带。

Remove ads

战役过程

1932年6月,蒋中正亲任总司令的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组织30余万大军对鄂豫皖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其中路军司令部设信阳(后移广水),其右路军司令部设六安,企图以重兵迫红军于长江沿岸而歼灭之。这时,中国共产党鄂豫皖苏区中央分局书记兼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张国焘,因被红四方面军刚刚取得的4次进攻战役的胜利冲昏了头,面对国军即将到来的大规模围剿,完全不作准备,认为围剿已被根本打破,蒋中正亲自指挥的第四次围剿不堪红军一击,因而多次拒绝停止进攻作战转入反围剿准备的建议,命令红军向平汉铁路信阳至广水段出击,后又令红军南下夺取麻城,企图实现“会师武汉”的计划。这时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等主张停止进攻作战,将红军主力集于有利地区,养精锐,以逸待劳进一步巩固苏区,准备以对付国军的围剿,但不被张国焘接受。

8月初,张国焘再次命令红军猛攻麻城,仍未克,双方逐形成对峙状态。这时,蒋中正见其他各路进攻苏区的部队,一直未遭到有力地反击,遂改变了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术,于8月7日下令总攻,国军开始大举进攻,乘虚深入苏区中心区域,占领了红安、七里坪。张国焘命令红军从麻城撤围,迎击国军主力。已苦战月余的红军,在冯秀驿、七里坪地区堵截国军精锐部队,经顽强苦战,虽重创敌军,但自身伤亡严重。此后,红军与敌在新集以北浒湾地区苦战5昼夜,遭敌三面包围,被迫撤离豫东南,转移至黄安。10月8日,红四方面军主力抵达黄安城以西河口地区,与国军第1、第88师各一部遭遇。次日国军第2、第3纵队等部从东、南、北3面逼近。国军三面包围黄安。此时,张国焘认为红军在苏区内战斗已无胜利希望,于10日在黄柴畈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红军主力转到外线。会后,率红四方面军主力退出鄂豫皖苏区。

Remove ads

原因

国军成功的原因:

  1. 指挥统一,计划缜密,行动协调。
  2. 针对三省之特殊政情及主会环境,施行“三分军事,七分军事”之战略。
  3. 海、空军对陆军之支授尚适切,故收效亦宏。
  4. 战区战略上采取全面包围,战术上则稳扎稳打,遂点推进。

后续

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根据地西进后,国军继续以15个师2个旅的兵力对鄂豫皖苏区进行分区清剿。

注释

外部链接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