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约翰尼斯·贝歇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约翰尼斯·罗伯特·贝歇尔(德语:Johannes Robert Becher,1891年5月22日—1958年10月11日)是德国政治家、小说家和诗人。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24年12月11日) |
Remove ads
生平
贝歇尔生于慕尼黑,父亲是法官亨利希·贝歇尔[1][2],母亲是约翰娜·波尔克[3][4]他在当地接受教育。1910年4月,贝歇尔和他1月份认识的女子福斯计划共同自杀,贝歇尔开枪杀死了福斯,重伤了自己[5]在他父亲的努力下,贝歇尔被判定为神经错乱[6] 他的早期诗歌中充满了和这件事相关的痛苦与挣扎[5][7]
1911年起,贝歇尔在慕尼黑和耶拿学习医学和哲学[1]他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开始创作表现主义诗歌,1913年发表了最早的作品。自杀留下的伤使他不满足服役条件,他还染上了吗啡瘾,后来他与之斗争许久[5]一战中,贝歇尔以卡尔·李卜克内西为榜样,号召人民起来结束这场战争。1917年后,他发表多篇歌颂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的诗。1918年加入了斯巴达克团,1919年加入德国共产党。
1933年随着德国纳粹党的崛起,现代主义艺术运动受到压制。贝歇尔于1933年从一次军事袭击中逃脱,并在巴黎定居了几年。1935年随德共中央移居苏联,参加了反法西斯文化统一战线,并被选为德共中央委员。1935年的大清洗中,贝歇尔被指控和托洛茨基有联系,1936年他被禁止离开苏联。这一时期中他一直和抑郁斗争,并且多次试图自杀[5]。
1939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震惊了德国的社会主义者。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后,贝歇尔和其他德国共产党人被疏散到塔什干。[5]他和匈牙利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卢卡斯成为朋友[8]。他们一起认真地研究了18和19世纪文学。他于1942年重获青睐并被召回莫斯科。[5]1943年成为自由德国国家委员会的创始人之一。
二战结束后,贝歇尔离开苏联回到德国,定居在后来成为东柏林的苏联占领区。作为德国共产党的成员,他被任命为各种文化和政治职务,并成为社会统一党领导层的一员。先后任德国民主革新文化联盟主席、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副院长。1949年,他帮助创建了柏林的DDR艺术学院,并于1953年至1956年担任院长。1953年,他被授予斯大林和平奖(后来的列宁和平奖)。1954年至1958年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文化部长。
贝歇尔也是东德国歌《从废墟中崛起》的填词人。主要诗作有《列宁墓旁》(1924年)、《红色进军》(1925年)、《再生》(1940年)、《德国在召唤》(1942年)、《新土地之歌》(1949年)等,还著有《诗辩》、《诗的自白》等理论著作。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