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绣金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绣金匾》是一首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歌曲,改编自甘肃庆阳民歌《绣荷包》,汪庭有编曲、填词,通过著名歌唱家郭兰英的演唱而在中国大陆家喻户晓。

事实速览 外部视频链接 ...

创作背景

歌曲作者汪庭有1916年出生于陕西商南,家境贫寒,年少时四处流浪,做过乞丐、流浪汉,给地主做过长工和短工,1936年被国军拉去做壮丁,三天后伺机逃脱,来到陕甘宁边区新正县马栏区三乡(今咸阳市旬邑县马栏镇)定居,得到边区政府的安置,得到了土地,成为了一名木匠[1]。他自幼喜爱民歌和秧歌,虽然不识字,但有一定音乐天赋。为了表达边区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八路军毛泽东主席的热爱和感激之情,他克服了不识字的困难,在民歌《绣荷包》的基础上创作了一首新歌。由于荷包多是青年男女的定情信物,用来献给党、政府和人民军队不太合适,便将歌名定为《十绣金匾[2]

歌曲内容

最初版《十绣金匾》共分十,分别为正月新年至寒冬时节,包括歌颂毛主席、边区政府和八路军组织人民群众积极生产敌后抗战,发展当地卫生和教育事业,优待难民等内容,展现了边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翻身过上好日子的欣欣向荣景象。歌曲调式简单,歌词通俗易懂,很快在陕甘宁边区传唱开来。在习仲勋(时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兼绥警备区和独立第一旅政委)的引荐下,1944年,汪庭有出席了在延安召开的陕甘宁边区文教英雄大会,在会上以“珍珠倒卷帘调”演唱了自己的歌,得到与会者一致赞扬,并获得“甲等艺术英雄”荣誉称号,著名诗人艾青为此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题为《汪庭有和他的歌》的文章[3]。抗战胜利后,在专业文艺工作者的指点下,“十绣”被精简成了“三绣”,分别是“一绣毛主席”、“二绣总司令”和“三绣解放军[4]

1976年,周恩来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朱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十大元帅之首)、毛泽东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全国政协名誉主席)三位领导人相继去世。在1976年10月解放军驻京部队文工团庆祝粉碎“四人帮”文艺演出和1977年1月纪念周恩来逝世一周年文艺演出上,郭兰英演唱了改编后的《绣金匾》,第四段的歌词改为“三绣周总理”,表达对三位领导人的哀悼和怀念[5][6]。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为刘少奇(生前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主席平反、恢复名誉。郭兰英为此在“三绣周总理”之后加入了“四绣刘少奇”一段,表达对刘少奇的哀悼和怀念[7]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