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耍孩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耍孩儿是流行于山西北部地区、以曲牌名称命名的戏曲剧种。因其唱腔中咳腔较多,又被称为咳咳腔[1]

事实速览 雁北耍孩儿, 申报地区或单位 ...

历史

耍孩儿的起源有待考证,一说为《般涉调·耍孩儿》遗响,一说成于俗曲。

据对应县大临河乡北楼口村关王庙乐楼题壁的考察,耍孩儿在道光年间已在北广泛流行。[2]光绪以后,活动区域逐渐扩展,南至繁峙代县,西迄宁武神池,东达灵丘广灵,北向内蒙古河套一带。

抗日战争时期,耍孩儿几乎绝迹;1954年,大仁县新成立的“工农剧团”(后改为“大同市民间戏剧团”)将耍孩儿重新搬上舞台。文化大革命时期,耍孩儿再度绝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80年应县耍孩儿剧团正式成立,1982年大同市耍孩儿剧团正式成立,耍孩儿重现舞台。[2]2006年,耍孩儿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

由于应县耍孩儿剧团成立时间长、长年流动演出,在群众中影响大,雁北的耍孩儿戏也称为“应县耍孩儿戏”。[4]

特色

《中国戏剧志》对耍孩儿的表演特色总结为:

  1. 舞蹈性较强
  2. 夸张幅度较大,丑角尤为突出
  3. 生活气息浓[2]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