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第2334号决议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第2334号决议根据联合国宪章第六章关注自1967年以来,以色列占领的东耶路撒冷等巴勒斯坦领土(以色列把这些领土设为定居点)。该决议指出,以色列的定居活动“公然违反”国际法,并且没有法律效力。决议要求以色列马上停止这种活动并履行日内瓦第四公约中规定的占领国所负义务[1][2]。
这是自2009年以来第一个通过关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联合国安理会决议[3],也是自1980年的第465号决议以来第一次解决这类特殊情况的问题[4][5]。该决议没有包括任何制裁或强制措施,但据以色列报纸国土报称:“在中后期可能对以色列造成严重后果,特别是定居点的企业。”[5]虽然为正式决议,但实际上对以色列毫不具阻吓作用,并在唐纳德·特朗普2017年1月上任后,其领导的美国政府坚定支持以色列的立场,使以色列得以无视有关决议内容。
决议最终由安理会15个成员国中的14个投票支持通过;拥有一票否决权的美国选择了弃权。随后几天中,该议案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欢迎。针对该决议,本雅明·内塔尼亚胡领导的以色列政府对安全理事会成员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行动,包括:召回以色列驻这些国家的大使,并召见这些国家的驻以大使、取消对这些国家的外交访问和停止对联合国的拨款[6][7],并指责美国贝拉克·奥巴马政府密谋精心策划了决议的通过(通过时间在奥巴马卸任前一个月,此前美国一直运用否决权阻止针对以色列的议案在安理会通过)。巴勒斯坦的代表形容此决议是终结以色列占领并按照1967年边界建立巴勒斯坦国、与以色列并肩共存的一次契机[8]。
Remove ads
背景

自1967年六日战争以来,以色列持续在其于巴勒斯坦的占领区内建立供犹太人居住的屯垦区[9][10][11]。本决议主要关注于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地区及东耶路撒冷境内的屯垦区。日内瓦第四公约认定将本国移民移居至占领区并建立屯垦区,属于非法行径。本决议透过压倒性的票数,决议谴责以色列建造定居点之行为[12]。
2011年2月,美国奥巴马政府动用其否决权,否决类似的协议[12]。在奥巴马任内,以色列屯垦区活动基本上仍有持续活跃的趋势,人口至少增加了100,000人[13]。2016年7月,中东问题有关四方报告声称有570,000名以色列人定居于屯垦区内[14]。美国在本次决议弃权的因素可能包含对于以色列屯垦区持续活跃的不满,及奥巴马政府与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关系不睦[14]。
Remove ads
内容

决议指出,任何改变以巴两国领土构成的手段,包含建造及扩建屯垦区、输入以色列屯垦者、没收土地、拆毁住房,以及驱离巴勒斯坦人民违反国际人道公约,即以色列身为占领国必须遵守的日内瓦第四公约,以及过往通过的决议案。[1]
决议同时也谴责所有侵害人民的行为,包含恐怖主义、挑衅,及破坏[1]。《纽约时报》称这条是针对巴勒斯坦领导人的规范,以色列长期声称巴勒斯坦对于其人民进行袭击[15]。决议内文重申支持两国方案,并认为屯垦区政策威胁方案的可行性[1]。
该文件也强调联合国安理会不承认对1967年6月4日界线包括涉及耶路撒冷的界线的任何改变,但不包括各方通过谈判商定的改变;并呼吁各国在相关交往中,将1967年后占领的领土与原先的以色列领土加以区分[1]。
过程
该决议草案原由埃及提出,草案基于英国法律和外交人士与巴勒斯坦共同草拟的文件[16],而英国被视为推动投票的关键角色[17]。然而,12月22日,美国候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要求埃及总统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撤回该议案[2]。于是埃及外交官在其声称的“强烈压力”下撤回了该议案[15]。12月23日,马来西亚、新西兰、塞内加尔,及委内瑞拉重新提案[2]。尽管内塔尼亚胡向新西兰外交部长莫里·麦克卡利施压称对提案的支持将会视同对以色列的“宣战”,以色列仍未能成功令新西兰撤回提案[16]。英国鼓励新西兰继续推动投票。在内塔尼亚胡与普京通电话后,俄罗斯驻联合国代表维塔利·丘尔金要求将投票推迟至圣诞节后,但并没有得到任何响应[16]。
决议最终以14比0通过,其中仅有美国一国弃权,其余国家皆赞同此案[15]。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萨曼莎·鲍尔说明其弃权原因,乃因联合国时常不公正的对待以色列,且该提议中有一些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因此美国未能完全赞同此案;然而该议案反映了一些存在于当地的事实,并重申目前的共识是屯垦区为非法行径,并表达屯垦区的问题可能危及两国方案的可行性[18][15][2]。
美国以往在涉及以色列屯垦区议题时,一般会动用否决权进行否决,但在此议案中一反过去的态度放弃投票[15]。
反应
决议案明显针对以色列政府,因此尤具争议性。以色列政府召回驻新西兰及驻塞内加尔大使(以色列与委内瑞拉及马来西亚无建交[19]),并取消塞内加尔的相关援助[7]。以色列同时取消塞内加尔外交部长对该国的参访,以及前述两国其他非驻地使节的参访计划[20]。以色列取消对乌克兰总理的参访计划[21],召见美国驻以大使丹尼尔·B·夏皮洛,并谴责美国弃权的举动,以及赞成该决议案的十个国家[6]。
内塔尼亚胡声称:“联合国昨天通过的议案,只是对以色列充满偏见的旧世界发出的垂死之声而已”。以色列反对党领袖艾萨克·赫尔佐格则称内塔尼亚胡的发言根本是对全球、美国,和欧洲宣战,并试图以自负来安慰群众[22]。
在决议案通过后的会议中,以色列驻联合国大使丹尼·丹侬批评通过议案的各方,并声称这样的决议就像是禁止法国人“在巴黎盖房子”[15]。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发言人大卫·凯斯还表示美国奥巴马总统是在幕后制定和推动了该项决议案的通过。[23]然而,新西兰驻联合国代表杰拉尔德·范博希曼表示“我们在这个决议草案的拟定过程中没有与美国进行过商讨其中的内容”,并进一步指出,除了美国之外没有一个安理会成员知晓,美国会投下弃权票。[24]
该决议通过后不久,以色列政府宣布不会遵守其中的任何条款。[25]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的办公室称:“奥巴马政府不仅没有保护以色列和反对联合国中的这伙帮派,反而在幕后与他们串通一气。”他亦补充说“以色列期待与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和所有在美国国会的共和党和民主党朋友合作,来否定这个荒谬的决议带来的有害影响。”。[26]
以色列政府还担心,这项决议的通过会鼓励反犹太主义的“抵制、撤资、制裁”运动。内塔尼亚胡表示,以色列将重新评估本国与联合国的关系。[27]
Remove ads
巴勒斯坦总统马哈茂德·阿巴斯称,该决议的通过并没有解决巴勒斯坦的问题,只是说了一下巴勒斯坦的问题。他补充道:“世界只说了1967年包括东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领土被占领后用于定居点的行为是非法的。”[31]
他呼吁以色列“一起坐在谈判桌上讨论我们之间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并以良好的意图解决它”,并说:“我们是住在这个圣地上的邻居,我们要和平。”[32]
他还提到阿拉伯和平倡议。他指出:“你们(以色列)有你们的国家,我们也可以有我们的国家,然后我们可以和平和安全地一起生活。”他补充说,“如果你们接受这个倡议,那么就会有57个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承认你们。”[33]
巴勒斯坦首席谈判员赛义卜·埃雷卡特说:“今天国际法的胜利日。也是文明语言和谈判的胜利,全面反对以色列的极端主义。国际社会告诉以色列人民,和平的道路不会通过占领来实现。而是通过和平结束占领并建立一个巴勒斯坦国与1967年的以色列国毗邻共存来实现。”[8]
Remove ads
中国: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吴海涛称欢迎该决议案的通过,希望双方履行义务并保持冷静和克制,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问题,并说这反映了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34]
法国:法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弗朗索瓦·德拉特称该决议的通过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性事件”,并指出这是第一次安理会以非常清楚的方式,指出定居点活动破坏两国并存的解决方案。[35]自1980以来,安理会没有就以色列定居点问题通过任何决议。[4]
新西兰:外交部长穆雷·麦卡利说:“我们已经十分清楚地表达了我们的观点,即联合国安理会应该做更多的工作来支持中东和平进程。今天通过的决议符合我们对巴勒斯坦问题长期以来的政策”“今天的投票结果不应该让任何人感到惊讶,我们将继续在这个议题上与各方合作”。[36][37]
俄罗斯:俄罗斯联邦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解释说:“俄罗斯联邦在巴勒斯坦领土问题上投了赞成票,因为该决议是基于国际社会,并已多次重申的普遍看法,即以色列定居点计划是非法的......我们的经验说明了,以巴两国解决其冲突只能通过不带任何先决条件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直接谈判”。[38]
塞内加尔:塞内加尔外交部表示,其将“稳步支持公平公正地解决巴以争端中的问题”。[39]
西班牙:西班牙常驻联合国代表兼安理会轮值主席奥亚尔顺·马切西表示,他的国家的总统支持该项决议;他指出,西班牙一直以来都认定以色列的定居点是非法的,他亦表示这项决议与西班牙的立场一致。[34]
英国:英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马修·里克罗夫特对决议表示欢迎,并表示他对解决两国问题方案的信念的“明确强化”,即以色列的定居点扩张“侵蚀了中东持久和平的可能性”,“定居点扩张是非法的”[40][41]。为了回应约翰·克里的讲话,英国首相特雷莎·梅的发言人指责克里专注于以色列定居点的单一问题,而不是整个巴以冲突,并说“我们..不相信,谈判和平的方式居然只是关注一个问题。在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之间的矛盾激化的很厉害的情况下建立定居点。”发言人继续回应克里关于内塔尼亚胡政府组成的声明:“我们不认为攻击盟国的民主选举政府的行为是适当的。”[42]
美国: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表示美国不能“阻碍这项决议的通过。决议明确指出,双方必须现在采取行动以保持和平的可能性”,并指出决议“正当地谴责定居点的暴力、煽动活动”[43]。在随后的发布会中,他说以色列内塔尼亚胡政府的运作含有“极端主义”。其政府的政策是“只有一种人的国家”(犹太人国家),也就是以色列的人只可能是两国方案或者一国方案——只能二存一[44][45]。克里还说,和平协议必须以1967年的政策为基础,“所有公民必须享有平等权利,非法占领必须结束,巴勒斯坦难民问题必须解决,耶路撒冷必须是两国首都”。他还说,安全理事会的决议“重申一直是国际上关于定居点问题广泛一致的意见”,“如果美国妨碍这项决议的通过,那么美国将会进一步颁发不受国际法约束的定居点建设的许可,所以说,我们基本上不允许这个情况的发生。”[46]
在决议案通过后不久,属共和党的美国候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Twitter上推文“对于联合国,事情将在明年1月20日后有所不同。”[15]后来他补充说:“我们不能让以色列受到这么轻蔑以及不尊重的对待,他们曾经有美国这么个好朋友,但...现在不是了。灾难的开头就是糟透了的伊朗协议,现在又来了这个!坚强点,以色列,1月20日就要来了!”。这次决议草案的表决中美国罕有的未使用否决权而投下了弃权票,在过去美国曾经使用多达42次否决权以挡下有关谴责以色列的决议草案,最近的一次是2011年。[47]针对此次美国投下弃权票,属共和党的众议院议长保罗·瑞安说,这“绝对可耻”,也称其为“对和平的打击”。[48]属民主党的参议院少数党领袖查克·舒默说,这“令人非常沮丧、失望和困惑”,因为奥巴马政府未有否决该项决议案。[49]
Remove ads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是少数几个支持以色列的国家,这意味着如果它为安理会成员国(非常任理事国),它极有可能会投下反对票)。外交部长毕晓普说:“在联合国的投票中,澳大利亚政府一贯不支持对以色列通过片面的决议”。毕晓普的言论代表了澳大利亚政府,使得其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及美国国务卿克里保持距离。[54]
比利时:外交大臣兼副首相迪迪埃·雷恩代尔表示欢迎该决议得到通过,指出“比利时完全赞同国际社会在这一决议中表达的立场。以色列所占领土上的定居点政策是非法的,它持续的严重危害以两国方案解决的可能性。”[55]
德国:德国外交部长兼欧安组织轮值主席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欢迎该项决议,称这证实了长久以来德国政府的立场,指出以色列占领领土上的定居点活动是两国解决方案的障碍。[56]
伊朗: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巴兰·卡西米(Bahram Qassemi)欢迎该项决议,并要求“国际社会特别是联合国”,采取“在该问题出现的七十年后,进行有效的基本步骤。”[57]
挪威:外交大臣博格·布兰德表示欢迎,称这是巴以冲突解决的基础。他说:“重要的在于,以色列必须遵守这项决议,因为定居点违反国际法。”[58]
瑞典:外交大臣兼副首相玛戈特·法尔斯特伦欢迎这项决议,并说这证实了瑞典以及欧盟对以色列在其占领的西岸地区继续进行定居点活动的立场。[59]
土耳其:土耳其外交部在一份声明中欢迎决议的通过,并敦促以色列遵守安理会的决议,停止在占领领土上的定居点活动。[60]
Remove ads
- 国际人权组织
国际特赦组织表示“决定最终通过一项决议,以谴责以色列非法定居点是值得欢迎的一步”“该决议包括一个关键性要求,即以色列当局立即停止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的所有定居点活动。这些活动公然违反了国际人道主义法,并根据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构成了战争罪。我们也欢迎决议承认以色列定居点非法。”,国际特赦组织并认为“安理会现在必须确保这项决议得到尊重。”[61] 国内反应
- 美国
美国组织J街称“该项决议符合美国两党长期以来的政策,包括对巴以两国解决方案的支持,明确反对不负责任、破坏的行为,包括巴勒斯坦煽动恐怖活动或以色列的定居点扩张及对当地家庭的强拆。”[62]
影响
据以色列国土报报道,决议的结果对定居点短期内没有实际的影响。日内瓦第四公约的生效已经使世界各国在一场战争中获得的领土上迁移人口和建立定居点的行为是非法的,而且绝大多数国家已经认为以色列建立在巴勒斯坦的定居点是非法的[12]。此外,决议并不要求对以色列采取制裁或者任何强制措施[12]。然而,在中期或长期看来,决议结果可能影响海牙国际刑事法院处理针对以色列的诉讼,并可能为各国和个别组织对定居点实施制裁提供理由[12]。根据Ynet网站报道,该决议结果使得国际刑事法院有可能对参与定居点活动的以色列和以色列官员以及以色列公民提出诉讼,国际刑事法院的行动以便联合国和个别国家对以色列实行制裁[63]。
以色列政府称,他们正在考虑用一系列的外交和经济手段来报复赞同这项决议的国家。拟议的措施包括向五大联合国机构削减资金、阻止前述机构的雇员的工作签证、驱逐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UNRWA)发言人克里斯·根纳斯、取消以色列对塞内加尔的援助(此援助旨在减轻塞内加尔地区的贫困)和取消乌克兰总理弗拉基米尔·格罗伊斯曼对以色列的定期访问。[64]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