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联立制
投票制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联立制(英语:mixed-member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MMP, MMPR)又称补偿制(top-up system, compensatory system)、德国制,是单一选区两票制选举制度的一种,更接近于比例代表制,以第二张圈选政党的票,决定每个政党最终总席次。德国为采用此制度的主要代表。[1][2][3][4][5][6]
席次分配

各政党在全国议会的代表席次,是将全国总应选名额依照各政党的得票比例分配。在有些联立制国家,例如丹麦,每个选民只有一张议会代表选票,各政党提名之候选人的票数加总,就是该政党的得票数。另一些联立制国家例如德国,政党的选票和选举区代表的选票是分开的,选民可以一票选择政党,一票选择各选区代表;按照各政党的政党票得票数,可计算出该政党在全国议会的总席次,将总席次扣除该政党在各选区已当选的席次后,即为各政党比例代表的席次。[7]
以两票式联立制为例。假设某次选举,预计总共应产生100席次,其中60名为分区席次,另外将有40名为比例代表席次。其投票结果和席次计算方式为:
总之,计算“联立制”席次的顺序如下:
区域选举结果 + 不分区选举结果(即国会总席次x政党票率-区域党得票席)= 该政党在国会所取得所有议席
政党B在政党票获百分之五,它在国会的席次就是100席中的百分之五,就是5席,但政党B在全国分区议员选举中却获得6席。因为已经超过数额,故B党将不再获得任何政党代表。所以最后,B党获得6席。这多出的一席称为“超额席次”(overhang seats)。
政党ABCD在本次选举中总共有101席,超过原先预定的100席,所以采用此制度的议席数多半是不固定的。因此联立制比较并立制,更加偏向比例代表制。
Remove ads
优缺点
- 由于联立制以各政党得票数为各最终席次之计算依据,不会像并立制可能发生政党席次和政党得票数比例不同的结果。
- 总席次是由政党票得票率决定,分配比例代表席次前,必须先扣除同党的地区当选席次,不同于并立制中,比例代表席次直接就是政党票得票率的状况。若是某政党于地方选区所获席次愈多,愈不利于政党不分区名单候选人,最极端的情形则会造成比例代表候选人通通落选,容易造成政党内部关系紧张。例如2013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自民党(FDP)和另类选择党(AfD)分别取得4.8%及4.7%的政党票,但因未能跨越5%政党票门槛,未能进入国会,自民党更因此失去上届联邦议院的全部93个议席。
- 小党可以通过靠政党票进入议会,使增额席次过多,造成后续联合政府组成困难。例如在2017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AfD获得12.6%的选票而成为二战后进入议院的首个极右派政党,自民党(FDP)亦在复杂选情之下以10.7%通过得票门槛重返议会。连同德国绿党和德国左派党均靠政党票进入议会,使联盟党和社民党席次大幅流失。
- 与并立制一样,政党票和地区票两张选票是分开计算。若政党票和地区票议席比例不同,两大政党仍可主导议会。如2020年韩国国会选举,政党票改以联立制计算,但单一选区仍占较大比例。
Remove ads
计算制度
前述的政党B在政党票获百分之五,它在国会的席次就是100席中的百分之五,就是5席,但政党B在全国分区议员选举中却获得6席。因为已经超过数额,故B党将不再获得任何政党代表。
联立制亦可像并立制度存在变体:例如只有一张选票,席次固定。
采用国家
阿尔巴尼亚
罗马尼亚
大韩民国(2020年韩国国会选举政党票改行联立制)
泰国,2019年泰国众议院选举全国比例席位是根据选区投票而不是单独的党派名单投票分配的。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