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胶辽官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胶辽官话,是汉语官话方言的一区,使用者约逾3000万,主要分布于山东省的胶东半岛、辽宁省的辽东半岛、吉林省南部及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此外在黑龙江省还有方言岛。内分登连片、青莱片(又称青州片)和盖桓片(又称营通片)三处。
概况

青色:登连片。绿色:青莱片。洋红:营通片。
在山东省,过去称在山东半岛的胶辽官话为“胶东方言”或“胶东话”。但实际上,山东使用胶辽官话的地区广于地理、文化上的胶东地区,在山东省东南部地区也有通行。在辽宁省,过去则称辽宁的胶辽官话为“辽东半岛方言”。但胶辽官话在辽宁的通行范围也要比地理上的辽东半岛的区域略大一些。
李荣1985年发表的《官话方言的分区》根据古入声字的今调类,把北方官话方言大区分为七个区,第一次提出“胶辽官话”的概念[2]:94。《中国语言地图集》亦采用这一说法。
吉林省南部的一部分方言,曾被称为吉林方言通化片。《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属东北官话。但如果严格按照“清入字今读上声”的标准,则胶辽官话也应该包括这一部分方言,而不只限于山东和辽宁[2]:95。
分布
主要分布在两个半岛:胶东半岛,辽东半岛。另外在两省以外的分布有:江苏省的赣榆区,吉林省的通化市和白山市,黑龙江省的虎林市和抚远市。
Remove ads
特点
古清声母入声字今读上声,是胶辽官话区的标志性特征,是划分胶辽官话与周边方言的首要标准。胶辽官话中古清入字读上声的比例有相当一部分在70%以上。也存在少量方言如莒南、桓仁方言等,读上声的比例不及一半,但因为有其他的显著特点而归入胶辽官话。
胶辽官话中,古清音入声大部分转为上声,全浊入声大部分转为阳平,次浊入声大部分转为去声,与元代《中原音韵》音系中的入派三声变化一致。
除此之外,胶辽官话另一语音特点是古日母字今多读零声母:止摄开口字多读[ǝɭ](胶莱河平原以西)或[ǝr]。其他字大多数地区大多数字读零声母齐齿呼或撮口呼,少部分读如来母字。一些古疑、云、以母字,如“阮、荣、锐、融、容”等,在普通话中读如日母字;这些字在胶辽官话中也多读同日母字。
Remove ads
分区
《中国语言地图集》将胶辽官话分为青州片、登连片、盖桓片。《汉语官话方言研究》改称青州片为青莱片;又因为将吉林省的一些方言包括在胶辽官话中,范围扩大,因此改盖桓片为营通片。
这三片的分区标准是中古知、庄、章组声母在今读中的分合。
- 营通片:支翅诗=专船准春顺=知迟石
- 登连片:支翅诗=专船准春顺≠知迟石
- 青莱片:支翅诗≠专船准春顺=知迟石
- 营通片中,中古知庄章组声母都相同。
- 登连片和青莱片中,中古知庄章组声母分为两组:知组开口二等字、章组止摄开口字、庄组字、知组和章组合口三等字(除遇、山、臻摄外)为甲组;知组开口三等字、章组开口字(除止摄外)、知组和章组遇摄字为乙组。
- 登连片中,知组和章组山臻摄合口三等字读如甲组。
- 青莱片中,知组和章组山臻摄合口三等字读如乙组。
特有词汇
- 古力盖,青岛多用,来自德语的英语借词Gully,窨井盖。
- 暗涵(音),烟台多用,表示赞同。
- 壳(qiao)白,明亮的白色。
- 墨(mèi/mo)黑(he),纯正的黑色。
- 即墨(jí mì),来源于古音,明顾炎武《唐韵正》中记载:“墨,莫北切,平声则音梅,列子墨防音迷,今山东莱州人呼即墨为济迷。”
- 歹毒,烟台多用,通常表示厉害或程度剧烈,部分情况表示残忍。
- 张(了)歪子:烟台东部+威海,即青蛙。
- 贼了巴子:烟台东部+威海,即蛤蟆。
- 赶篮子:威海,表转折,可译为“但是/不过”。
- 草鸡:烟威,可译为“受不了了”,造句“我真草鸡了!”。
- 干何么:烟台话,即“干什么”。
- 血:大连话,即“非常、很”,造词:血受(太过瘾了),血彪(太傻了)
- 彪:傻
- 欢气:高兴
- 耶勒盖:额头
- 波楞盖:膝盖
- 馉飵(gu4zha):饺子
- 阶蚁子(ziez):蚂蚁
- 棒棒:玉米
- 时刻('zgar):威海话,表示时间的后缀,么时刻(mozgar):一会儿,多时刻(dozgar):多久,老时刻(laozgar):很久
- 老:很、非常
- 喝朝饭(ha3je4f):吃早饭
Remove ads
相关条目
注释
参考书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