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膨大弯颈霉
一種真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膨大弯颈霉(Tolypocladium inflatum)[2],是一种无性子囊菌,最初分离自挪威的土壤,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产生免疫抑制剂环孢素。其性世代是寄生在金龟子身上,在金龟子死后形成子囊果,在无性世代是生长在土壤的白色真菌[3]。
由于显微形态的相似性,最初研究人员认为其是会产生环孢素的木霉菌属真菌,因此将它命名为多孔木霉(Trichoderma polysporum)。后来甘姆斯等人认为它是一个新属,以它的外形取名为膨大弯颈霉(Tolypocladium inflatum)。1971年,奥利地真菌学家瓦尔特·加姆斯发现一种真菌并取名为钩状木霉菌(Pachybasium niveum)。1983年,约翰·比赛特在研究时发现钩状木霉菌(Pachybasium niveum)其实就是膨大弯颈霉。依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较早出现的命名有优先权,因此将这两个名字合并改为雪白弯颈霉(Tolypocladium niveum)。然而这种真菌在医药工业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医药公司早就大量使用膨大弯颈霉生产的环孢素A,膨大弯颈霉的称呼早就被广泛使用,成为最常用的名字[1]。
1996年,凯蒂·霍琪和她的同事确认膨大弯颈霉其实是有性世代的,性世代形态与无性世代不同,性世代形态取名为短柄鹿虫草(Elaphocordyceps subsessilis)[1]。由于2011年《国际植物命名法规》新增了“一种真菌,一个名字”的规定,不同形态不能使用不同名字,故此短柄鹿虫草之后也成为膨大弯颈霉的别名。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