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南南山公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台南南山公墓,是一座位于台湾台南市南区的墓葬群,占地面积达一百公顷,该公墓位置位于中华南路一段至国民路、西门路一段之间,邻近富贵南山纪念中心及台南市立殡仪馆。为全台湾最大规模的明清时期墓葬群。
南山公墓地处府城南郊,地理环境由台南台地和竹溪所构成,因此享有优越的阴宅风水。这里长期以来为先人安息之地,亦拥有许多荷治、明郑、清治时期的古墓,其中最著名的为曾振旸墓[1],也是台湾发现最早的汉人坟墓之一,此外,南山公墓也是自17世纪以来许多仕绅名人的安息之地。[2]现存地上墓冢数量约六万门,而地下墓穴数量尚待调查。[3]。
名称
南山公墓所在一带之区域名称,昔日曾被称为“鬼仔山”(kuí-á-suann)[4],也有转写为“桂子山”、“魁斗山”等词,还有统称“大南门郊外墓地”、“南郊”,乾隆时期的《台湾府城》地图上,大南门城外的山丘则记载“贵子山”一地。
日治时期的“桶盘浅及盐埕墓地”、战后的“台南市第一公墓”等称呼。
沿革

南山公墓属于台南台地南方樱丘沙丘群的一部分地形,最早的墓葬纪录为台湾荷兰统治时期的曾振旸墓。根据《台湾府志》所载,台湾最早的义冢设立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位于宁南坊南部,当地人称之为鬼仔山。此外,还有官府捐置的义冢,专供埋葬戍守兵弁亡故者,以及一些富家捐地设立的义冢,用来安葬无主枯骨遗骸。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王必昌纂辑《重修台湾县志》卷二,山水志提到“城南有魁斗山,状若三台星,为府文庙拱案”是最早描述大南门外风水宝地的纪录。
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时,由于原有的义冢已经无法容纳足够的遗骨和棺木,因此知府蒋元枢购置新地增设了新南坛义冢。1790年之后,由于禁止在台湾府城内兴建新的墓地,因此陆续将墓地迁至城外。这个迁移的过程使得宁南门外的墓地逐渐扩大,形成丘塜累积的景象。该区域大致覆盖树林街至台南机场,而五妃庙则是其中一处墓冢。
随着周围城市开发的进展,南山公墓自20世纪以来逐渐迁移,其面积逐渐缩小。[5]
1869年,法裔美国人李仙得曾到访台湾,并在台湾府城驻留期间对景观让他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他在游记里曾写道:
大南门外是极大的坟场,多半建在一系列土冢的坡面上,且延伸入乡间一英里半多。从打狗与旧城而来的其中一条路,穿过由这些土冢形成的峡丘壑。黄昏时,走向那城市时,当你穿过那死阴的幽谷,进入那人间的欢乐且生气蓬勃的城市前,那种感觉实在很难以描述。⋯⋯这是在欧洲或美洲的同类地方,鲜少会体验到的。[6]
Remove ads
台南市的开发在日治时期逐渐往南发展,根据1904年台湾堡图,大南门外的桶盘浅庄全是墓葬。然而,在1920年至1934年日本治台期间,城市规划需要用地兴建学校与公共设施,因此城墙被拆除并向外扩张,从大南门外往南一直到健康路,很多墓葬被迁移,最后集中在现今的南山公墓。其中日人于大南门外陆续建立起住宅,汐见町、青叶町等社区,同时也增设台南第二高等女学校(今国立台南女子高级中学)、台南师范学校(今国立台南大学)、台南高商(今国立台南高级商业职业学校)、水交社和台南飞行场等公共建设陆续兴建,墓园面积则逐渐缩减。当时墓园周围地区此以“桶盘浅”为名,被称为“台南市南门外桶盘浅共同墓地”。
1928年,台南州以“纪念昭和御大典”为名义,进行台南市大南门外公用墓地约十九甲之征收,以建设综合大运动场。凡有祖坟于该界内者,限期迁移;逾期不迁移者,即视为无人管理之废墓,采行雇工挖掘方式进行清理。共有九百五十八座祖坟面临迁移危机,限期至6月19日进行迁葬引起地方居民强烈反对,台湾文化协会成员也积极响应,该事件被称为“台南废弃墓园事件”。[7]
1929年,经城市规划图公告,规划“桶盘浅及盐埕墓地”为永久公共墓地。日治晚期,石旸睢、庄松林等台南地方文史工作者开始进入南山公墓进行考察。
二战后,桶盘浅及盐埕墓地改称为“台南市南区第一公墓”(今南山公墓范围),其后台南市立初级女子中学(今台南市立中山国民中学)于1964年进行运动场扩建时,在地下发现了多个骨灰坛,根据统计,共发现约1067具骨骸,其中有马信及白马将军谢永常及日本军人吉元小造大佐遗骨,由当时校长张池龙代为建庆隆庙供奉,如今迁葬到庆隆庙后方的墓冢。
台南市政府于近年来提出南山公墓周边整体开发规划,预计将公墓分阶段迁葬,并设置住宅、商业区、公园、殡葬专区[8]。2008年3月20日,台南市政府公告全区禁葬。2009年,南山公墓附近的水交社进行土地重划工程时,曾出土60几具石棺,以及陶瓷、铜钱等文物。1990年代起,议会也开始出现利用南山公墓之土地,“促请迁葬以带动地方繁荣”的意见。
2018年,台南市长参选人、伍彩集团董事长林义丰也曾提出把南山公墓变成夜市的政见[9][10][11]。然而因历史性因素,开发南山公墓用地则引发民间的反对与保存之声,包括文资处与殡葬所都委托专家则于2010年代起针对部分墓区进行文化资产调查,初步调查南山公墓现约万门坟墓,并整理出其中可能具有文资价值者,而民间则陆续提报上百门的坟墓,要求评定其文资价值。[12]2018年1月,台南市政府在南山公墓办理迁葬,要求所有人或家属七个月内自主迁葬,之后可以申请补偿,如果期限到了未迁移,市政府会代为处理,依规定不得异议。[13][14]
2019年5月间,台南市文化资产保护协会在南山公墓因拆迁而裸露出的土层中,发现疑似为“芭蕉脚遗址”的红陶片及石锛[15],然而经邀请专家学者勘查讨论后,认为文化内涵及范围不明确,决议不列册追踪。[16]而南区20余位里长则于5月13日成立南山公墓更新发展促进会、认同有保存意义的古墓进行古迹保存,但绝对反对无意义的全区保留。[17]
此外,南山公墓靠近竹溪支流的小山丘具有洼地地质,经踏查而却认为台湾特有种南海溪蟹的栖息地[18]。2020年7月,台南市政府为配合公墓文化资产范围包括近6500座及2处疑似遗址调查作业,先撤下南山公墓所有迁葬公告,并开放决策公民论坛,希望透过公民审议方式广征意见,以未来规划保留墓葬文化及自然景观为目标。[19]部分文资团体则在此期间保存南山公墓为目标,积极举办巡礼、导览及保存行动。[20][21][22]
2020年,重现府城水文促进会举办“南山公墓博物馆讲座”,并制作一份电子地图,方便民众走访南山公墓时随时访查。[23]
2021年9月,南山公墓的“陈姓诸故宗瑶台”纳骨塔无故遭到破坏,护墓团体对此表示全区以全面禁止施工,相关单位应该究责。[24]
2022年7月,商满生纪念馆执行长商毓芳曾因应保存南山公墓行动,与志工与文化工作者在南山公墓设立“护国神山”石碑,[25]不过此举涉占国有地,台南殡葬管理所函文要求于12月16日前移除。[26][27]
2023年,民间团体向台南市南区南山公墓提报了100座坟墓,要求审查其文化资产价值。然而在台南市文化资产审议委员会的决议中,首批50座坟墓中仅有10座列入追踪册,未来将进一步审查其价值[28][29],而另外40座则未被列册而引起了民间团体的不满。参与连署民团之一重现府城水文促进会理事长吴昭明则认为表示,文化资产的审议过程不透明。守护南山公墓青年阵线则认为不因以墓主为考量,其亲属或家族墓冢可完整串联名人与其家族史脉络,仍有其价值。[30],2月23日南区里长联谊会长梁坤财偕同多位里长召开“支持市政府开发南山公墓”说明会,并发起连署展现大力支持南山公墓合理开发、坚决肯定的态度,希望在尊重文资调查下,将部分公墓用地规划成市民活动空间,提升南区市民朋友能有优质的生活环境。[31]
Remove ads
坟墓
现今南山公墓群大约有94.7公顷,地面上共设有约6万以上之门墓,台南市政府曾于1991年12月已经公告禁葬。目前进行和计划要迁葬的共被分为四个部分,A区和B区靠近市立火化场,当前该园区仅有四座古墓具有文化资产身份,其余则为指定并面临拆除之状况,仅能依照政府所拟定的计划、公告进行列册编管,并逐一被拆迁。
由于地域性的发展,南山公墓自古被视为具有独特的地理风水格局,并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造生基风水宝地。透过建造生基,人们可以获得来自天地之间的地灵旺气,此种风水信仰在一般人的口中被称为“衣冠冢”、“寿城”、“寿基”、“福基”或“生基”等名称。在以往的传统习俗中,兴建坟墓必须谨慎择址,并邀请堪舆师观察与诠释地理环境,以取得最有利于后代运势兴旺的风水宝地。南郊的丘陵地形高低起伏、水源丰富,在形家的观点下具有“藏风聚气”之势,因此被认为是离台湾府城市街最近的风水宝地之一。此外,随着年代兴建不同,南山公墓内坟墓建筑造型与装饰具有时代特色,并具有龟壳墓、墓肩、伸手、明堂等格局的传统汉式坟墓占最多数量。部分墓碑贴有墓纸。[32]
此外,南山公墓内随处可见清代时期的墓碑,并保存自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等年号,同时,其墓碑上除了刻有墓主人的堂号籍贯与生前官衔名讳。[33]20世纪起,由于桶盘浅及盐埕墓地的持续经营,日式墓冢及西式墓开始出现,并在墓上西方古典式样花草纹饰或装设石灯笼或墓石。[34][35][36]战后时期,则大量规格化生产的二丁挂磁砖上绘制吉祥图样,再镶嵌于墓冢上做为装饰[37][38],因而具有承载了各时期雕塑与工艺技术之研究价值,包括保存天山画室的彩绘磁砖、薪传奖大师施弘毅的石雕,苏子杰、杨乃湖等人的书法作品等。[39],其中也包括多数造型特异之墓碑,包括模仿太平境马雅各纪念教会外型之墓碑、[40]大象驮莲花造型坟冢、[41]岭南式石狮装饰等。[42]、
Remove ads
此外,部分明代式墓碑包括:
南山公墓里仍存许多以“皇明”、“大明”为号的坟墓,这些墓主人被认为是原先的汉人居民。另外,也有许多墓主人是在1661年之后,跟随郑成功军队来到台湾的王府成员、军官及平民。
1964年所设立至福德祠被视为寄神主与聚骨坛之所,祠中除祀福德正神外,祠对面立石一方上刻“旅衬安之”四字,该碑清朝时期的墓碑,保存完好,字迹清晰,但原先的立碑位置与现在的位置不同。此墓碑原先已倒塌在蔓草中,墓冢已经消失。十多年前,当地的看顾墓仔埔者才发现它,并将石碑移至现在的位置竖立。其中“旅”表示客居的意思,代表这些死者并没有打算在此地定居。他们是从中国来台湾工作或服役的士兵,待一段时间后就会回到原籍。“榇”是指棺材,“安之”则表示安息、入土为安。祠门有一联系出师爷手笔,遣词凄切,盖字伤也!“千里萍鸥魂归长夜,一盂麦饭泪洒他乡!”
墓碑右侧刻有“嘉庆二十四年”等字样,表示这些人是被埋葬在1819年左右。[49]
南山公墓群一带共埋葬多数台湾历史具有影响力之人物与其家属,包括:[50][51][52]
- 汤玛斯·巴克礼
- 赵锺麒
- 蔡培火
- 蔡培火父母
- 林朝英[53][54]
- 王受禄
- 王雨卿与其妻佐伯操
- 白兰之父母
- 韩石泉
- 李镇源之父母
- 薛珍允
- 陈玉峰
- 侯雨利
- 宋伊丽莎白
- 施水环
- 程天与及程国泰父子
- 郑克让
- 石时荣
- 吴乌香
- 黄本渊与其家族[55]
- 张绍芬之父张建三
- 曾奇真
- 庄松林[56]
- 许嵩烟
- 吴春禄之母
- 林锡山祖父母
- 许文龙父母
- 黄欣[57]
- 洪通[58]
- 连得政
- 王敬久
- 黄本渊与其家族
- 木户多仲(黄家祖先)[59]
- 沈德墨
- 刘光求
- 赵云石
- 谢星楼[60]
- 高长与其家属
- 卢嘉兴祖母
- 杨乃胡[61]
- 连战其祖先[62]
- 苏南成其祖先[63]
- 连城璧
- 庄雅桥吴家吴昌记
- 浙绍山阴胡晋川
- 颜兴
- 浙绍山阴吴杞南
- 秋山珩三[64]:25-35、393
- 黄实娘
- 汤德章之母[65]
- 陈修五
- 许文龙之父
- 连捷
- 陈承殉难纪念碑
- 严家代代之墓
- 林家祖先之佳城[66]
此外,南山公墓设有“无名墓冢”、“皆亲”、“先人”等墓碑,该墓碑为清领时期由于渡台禁令而多未携带家眷,因此许多人未能成家繁衍后代而在台湾度过余生之来台者。由于经常会发生路傍死亡的无人祭祀者。这些遗骨通常被有心人集中埋葬,但由于先人姓名及家族已不可考,因此常于墓冢上刻“无名氏”以示代表。在墓地整理及都市开发的过程中,若发现不知名的遗骨,也常采取相同的处理方法。墓冢上所书的“皆亲”意味着这些遗骨主人都像亲人一般被安葬;而“先人”则代表对这些遗骨主人给予先人的尊称。[67]
Remove ads
由于日治后期该区域部分地带曾使用于台南军用飞行场等军事用处之设施,至今该地区仍存部分军事设施,包括包括七座碉堡、一座瞭望机枪堡及两座弹药库等,促进会曾文资处提报“日治时期台南飞行场第一防空炮台等”军事设施,希望其能具有文资身份。
此外南山公墓旁设有一座休息亭,提供给捡骨师进行作业及休息之用。当先人遗骨经过捡骨后,需要进行除湿及整理程序,而这些先人遗骨通常会被带到休息亭进行焚烤。捡骨师会挑选需要入瓮的骨头,但一些较细碎的先人遗骨通常不会被挑选,因此在休息亭周围可能会发现被弃置的牙齿和部分遗骨。[68]
参见
台湾近年来面临拆迁争议的公墓: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