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湾府城小南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臺灣府城小南門map
Remove ads

22.9862004°N 120.2101104°E / 22.9862004; 120.2101104

事实速览 台湾府城小南门(镇南门), 类型 ...
Thumb
尚未被拆除前的小南门与其瓮城

镇南门,又称台湾府城小南门,是清朝台湾府城的设置14座城门之一,已在大正六年(1917年)因市区改建遭到拆除。

历史

清雍正三年(1725年),台湾府建城并开始修筑木栅,筑城门七座,小南门建于1725年,早期是通往凤山高雄的要道,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湾爆发林爽文事件,事平之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城桓改为三合土,小南门则修建瓮城以加强府城的防御能力。

光绪21年(1895年)因台湾民主国事件,当刘永福弃守台南城内渡清国厦门,府城士绅恳请巴克礼(Thomas Barclay)牧师及宋忠坚牧师(Duncan Ferguson)向乃木希典将军求和。巴克礼牧师即是引导日军由小南门入城,使得日军不流血和平进驻台南府城,保全了府城人免受战祸。[1][2][3]1917年,小南门因政府发布市区改正计划而遭到拆除。

遗迹

大正六年(1917年)小南门拆除后,其门额部分曾流落至台南县仁德乡(今台南市仁德区),后则捐赠至国立成功大学,现在门额则收藏于成功​大学历史文物馆外侧,2025年3月被指定为台南市“一般古物”。 至今,小南门旁还有现今部分城墙留在国立台南女中,长66米,高5米。小南门遗址则在国立台南大学附小里,位于开山路附近。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