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若林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若林正(英语:Bob Tadashi Wakabayashi,1950年2月17日[1]),是多伦多约克大学一名加拿大日裔历史学助理教授,其主要研究领域为东亚史,特别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东亚日本政治思想的研究[2]

事实速览 Bob Tadashi Wakabayashi若林正, 国籍 ...

相关事迹

1989年11月,由被称为“日本赌王”、曾是甲级战犯嫌犯(未予起诉后释放)的笹川良一创立的“笹川良一优秀青年教育基金”(SYLFF)向若林授课的约克大学捐款,在校方宣布接受捐款的六日后,若林向校方提出抗议,要求校方退还这笔不义之财,他认为捐款方企图通过伪造和扭曲历史记载来粉饰自己和他国家的行战争罪行,以及消除有关日本在北美欧洲贸易和投资的批评[3]。此事一度在北美的学术界引起风波,后来有多名教职员也要求校方以道义为重,退还捐款,然而由于约克大学相对其他大学经济状况较差,更需要外来捐助,加上校方没有义务咨询教授意见的关系,约克大学并没有放弃相关捐款[4]

研究与见解

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

他主编《南京暴行,1937-1938》,其中他自己专文考证日本军事记录,论证1937年12月南京城内46,215人被屠杀,当中大部分是12月13日至17日;如把时间拉长至1938年3月末,并包含6个南京郊县的范围,总屠杀数大大多于10万但少于20万;由此,可以被验证、学术上有效的总屠杀数是4万至20万,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是没有道理、不公允、没证据的。至于“30万死”这个数字,如果算的是1937年8月至12月由上海至南京一路上,那30万死是可靠的估计。[5]

他又指出,南京惨案的伤亡人数并非全是日本人所造成,例如当时镇守南京国民党总司令唐生智曾下令处死尝试逃出南京的平民,而国民党的掠夺行为也造成了战时的大饥荒

南京大屠杀的其他思考

若林正通过向西方读者介绍日本和中国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及各种观点和争论,把该研究国际化[6]

根据若林的说法,中国政府利用南京大屠杀来实现以下目的[7]

  1. 从中取得更多的援助来打造中国在亚洲的经济霸主地位;
  2. 让中国人民忘却由于中国领导人滥权从而酿成的大跃进、大饥荒和文革的灾难;
  3. 缓和国内人民对因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的贪污腐败、人权和政治自由受践踏、贫富悬殊的不满;
  4. 转移外国对中共对待西藏维吾尔和其他少数民族帝国主义式侵略和种族灭绝政策的批评。

他亦表示,南京大屠杀否定派学者的“非黑即白”态度,与目前中国大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官方历史学者很相似。若林亦透露参与写作《南京暴行,1937-1938》的一些作者曾受到日本极端份子不同程度下的威胁[7]。他也表示日本从未道歉的说法是错误的,并且引用中国人民日报》一名记者的调查,指日本自1972年以来已道歉了二十一次。[7]

Remove ads

支那及相关用语

当今有部分日本右翼人士以“支那”的词源并无贬义为由而主张应该继续使用这类用词。若林对此说法作出评论,他指出,源于《马可·波罗游记》记载的“Zippangu”一词的“Jap”也有非贬义的词源,但是主张继续使用支那一词的人毫无疑问会因为被外国人用这三个字母(Jap)称呼而感到气愤。他又说,如果当今中国人说他们因被称为支那或支那人而感到受到伤害,那么在礼貌上就应该不要使用这些用语,不论这个词的词源或者在历史上的用法如何。他又将继续使用这种贬义词的战后的日本人归纳为两种人——“教育程度低的或积习难改的老年人”[8]

部分著作

  • Aizawa Seishisai's Shinron and Western Learning: 1781-1828
  • Bulletin on Narcotics: A Century of International Drug Control
  • Japanese Loyalism Reconstrued: Yamagata Daini's Ryūshi Shinron of 1759
  • Opium Regimes: China, Britain, and Japan, 1839-1952

参见

参考来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