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英伦摇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英伦摇滚(英语:Britpop)是1990年代中期兴起于英国另类摇滚文化运动,强调英国本土文化。[1][2]音乐上,英伦摇滚通常为明亮、悦耳的另类摇滚,深受1960至1970年代英国吉他流行音乐的影响。[1][3]该运动被认为是对当时以美国为主导的垃圾摇滚(grunge)阴暗主题及声音风格的回应,同时也对英国自身的shoegaze场景有所反动。[2]这一浪潮不仅让英国另类摇滚进入主流市场,更成为更大规模的酷英国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唤起1960年代“摇摆的六零年代”及当时的吉他流行乐氛围。[1][4]

事实速览 英伦摇滚, 风格起源 ...

英伦摇滚是一股凸显1990年代初期独立音乐圈新兴乐团的文化现象,尽管通常被视为文化潮流而非独立音乐类型,其相关乐团大多汲取1960年代英国流行音乐、1970年代华丽摇滚朋克摇滚,以及1980年代独立流行的灵感。[1][4]

与英伦摇滚关联最深且最为成功的四大乐团为OasisBlurSuede以及Pulp,并被称为“四大天王”(big four)。[1][3]整个运动的主流影响时期通常界定为1993年至1997年,其中1995年至1996年为高峰。[1][4]1995年,Blur与Oasis展开的单曲销量榜对决(俗称“英伦摇滚大战”)将此文化浪潮推上媒体焦点。[1][2]不仅音乐,时尚、艺术及政治亦深度介入,托尼·布莱尔新工党(New Labour)亦试图与该运动接轨。[1][4]

1990年代末,许多英伦摇滚乐团的商业表现开始下滑,或因解散或转型尝试新风格。[1][2]商业层面,英伦摇滚逐渐被青少年流行音乐(teen pop)取代;艺术层面,则过渡为Post-Britpop风格的独立摇滚,由如TravisColdplay等乐团承袭发展。[1][4]

Remove ads

风格、根源与影响

尽管“英伦流行”有时被视为一种营销手段,更多是一种文化现象而非明确的音乐流派,[5][6],但归入该名号的乐队确实存在某些共通的音乐风格与影响来源。[7][8]

英伦流行乐队在音乐、态度及服饰上皆汲取了1960年代英国流行音乐、1970年代华丽摇滚朋克摇滚,以及1980年代独立流行等元素。[9][10]具体影响因乐队而异,如布勒受披头士乐队与早期平克·弗洛伊德启发,绿洲崇尚披头士,松紧带则偏好艺术朋克,尤以线索乐队和两时期的亚当与蚂蚁为代表。[11][12]不论差异如何,英伦流行艺人普遍展现出对英国流行音乐传统的敬意。[5][13]

The Kinks的雷·戴维斯与XTC的安迪·帕特里奇常被誉为英伦流行的“教父”或“祖父”,[14][15]尽管戴维斯本人对此持保留态度。[16]

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的独立摇滚场景是英伦流行运动的直接源头。其中史密斯乐队的影响尤为深远。[5][17]Madchester音乐场景(如石玫瑰乐队、快乐星期一)亦是英伦流行的重要源流之一

[18][19]1991年,詹姆斯乐队的《Sit Down》登上英国排行榜亚军,被认为“虽早于英伦流行概念,但预示了典型英式音色”。[20][21]早于英伦流行四年,The La's 的《There She Goes》被《Rolling Stone》称为“奠定英伦流行根基的作品”,并被诺尔·盖拉格誉为最喜爱的九十年代歌曲。[22][23]

英伦流行乐队常使用本土口音,歌词亦多涉及英国地名与文化。[5][24]风格上,英伦流行歌曲旋律朗朗上口,歌词贴近本世代英国青年生活。[13][25]

与此相对,英伦流行乐队普遍贬低垃圾/垃圾摇滚,认其“与自身生活无关”,并以“青春活力与渴望认同”为标志。[26][27]布勒主唱戴蒙·阿尔巴恩曾明确“我要扫除垃圾摇滚”。[26][28]

尽管言辞上批判垃圾摇滚,其部分元素依旧影响英伦流行;诺尔·盖拉格曾赞扬 Ride,并称 Kurt Cobain 是“十年来唯一敬重的词曲作者”,“能写出《Wonderwall》”。[29][30]1996年,《NME》受Oasis影响,将一批团体称为 “Noelrock”,评论指出他们与盖拉格具有“怀旧六十年代、强调摇滚基本要素、坚信‘真实音乐’优越性”的共同性。[31][32]

英伦流行亦具鲜明的英式与工人阶级形象,突出男性文化、狂饮文化与《Loaded》式审美。[33][34]英国米字旗图腾呼应了早年摩登族与The Who,但其高度本土化也导致在美国市场难以复制成功。[35][36]

Remove ads

起源与初年

约翰·哈里斯认为英伦流行可追溯至1992年春季,布勒的第四支单曲《Popscene》与Suede的《The Drowners》同期发行。他指出:“若说英伦流行何时起步,当属Suede首批作品引发的赞誉浪潮:大胆、成功,且极具英伦气质。”[37][38]Suede是首批获得英国音乐媒体广泛拥戴、并被视为本土对抗美国垃圾摇滚(grunge)的吉他乐队,其首张专辑《Suede》创下英国史上最快销量纪录。[39][40]1993年4月,《Select》杂志以Suede主唱布雷特·安德森与米字旗作封面,标题为“Yanks go home!”,并专题报道Suede、The Auteurs、Denim、Saint Etienne与Pulp,推动“英伦流行”运动成形。[41][42]

当时Blur活跃于伦敦夜店“The Scene That Celebrates Itself”聚会,风格多元,有些成员趋于凝视摇滚(shoegaze),另一些则成为英伦流行先锋。[43][44]当美国垃圾摇滚盛行、填补石玫瑰乐队退潮后的英国独立摇滚真空时,Blur选择以本土审美回应,并于1993年推出《Modern Life Is Rubbish》。[45][46]

布勒的新方向源自1992年春季美国巡演中,主唱戴蒙·阿尔巴恩对美国文化反感,决意回应其对英国摇滚的影响。[45][47]同期,《Modern Life is Rubbish》发行前,《NME》指出“时机完美,美式垃圾摇滚已成过去式”。[26][48]乐评界还关注所谓“新新浪潮”(New wave of new wave),如Elastica、S*M*A*S*H、These Animal Men等朋克风团体。[49][50]

《Modern Life Is Rubbish》虽然表现稳定,但第三张专辑《Parklife》于1994年令Blur跃升英国顶尖阵营。[39][51]同年4月,柯特·柯本去世,对英式另类摇滚的流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52][53]同年Oasis发布《Definitely Maybe》,打破Suede首周销量纪录,最终获英国唱片工业协会认证七白金(210万张销售)。[39][54][55]

Blur于1995年在全英音乐奖中夺得四项大奖,其中《Parklife》斩获“最佳英国专辑”,击败《Definitely Maybe》。[56][57]同年,Pulp发布《Different Class》,专辑及单曲《Common People》广受欢迎,销量超过130万张。[58]

“Britpop”一词在与英伦设计、Britart艺术家(如达米恩·赫斯特)风靡同期,并伴随约翰·梅杰政府衰退与托尼·布莱尔上台而流行。[59][60]早期媒体曾称之为“New Mod”“Lion Pop”,但最终由BBC电台DJ斯图尔特·麦康尼于1993年确立“Britpop”名称,且他曾回忆其用词早有渊源。[61][62]不过音乐人兼记者约翰·罗布证实,早在八十年代末《Sounds》杂志已使用该词来形容The La’s、The Stone Roses等团体。[63][64]

至1994年,英国媒体广泛使用“Britpop”一词来描述这一音乐潮流。[64][65]随后大量新乐队出现:如Sleeper、Supergrass、Menswear在1995年上榜,Elastica同年3月发布同名专辑,首周销量甚至超过《Definitely Maybe》。[66][67]媒体普遍将卡姆登镇视为核心摇滚集中地,1995年《Melody Maker》甚至形容“Camden 如同‘92年西雅图、’89年曼彻斯特、’93年Mr Blobby。”[68][69]

Remove ads

“英伦流行大战”

1995年,BlurOasis爆发“英伦流行大战”,成为当年英国主流媒体焦点。这场由媒体称为“英伦流行重量级冠军赛”的榜单对决,使Britpop文化进入全民话题。[70][71]起初,两队成员友好相称,随着竞争升级,关系渐趋紧张。[72][73]

《NME》封面将此描述为“英伦重量级冠军赛”:Blur发行《Country House》,Oasis推出《Roll with It》,两首单曲同日发布,形成正面交锋。这场对决不仅关乎音乐,还象征英格兰南北文化与阶级冲突:Oasis代表北部工人阶级,而Blur则象征南部的中产阶级。[74][75]

这场战役激发全国热情,各大报、电视新闻争相报道。[76][77]如《NME》报道:

那一周,新闻焦点包括萨达姆·侯赛因在伊拉克的WMD消息、波斯尼亚的平民危机、迈克·泰森回归……但几乎所有媒体都一致报道“Britpop疯狂”。

——NME, 1995年8月26日

媒体将其比作自披头士对抗滚石乐队以来最强流行对决。[76][78]在言辞上,双方互不相让:Oasis嘲Blur是“Chas & Dave式扫烟囱音乐”,而Blur则讽刺Oasis“像是缺乏原创的Status Quo翻版”。[79]

1995年8月20日,英国单曲销量突破十年来高峰,Blur的《Country House》销售27.4万张,击败Oasis的《Roll with It》21.6万张,两者分列周榜前两名。[72][80]Blur随后于BBC《Top of the Pops》中表演该曲,贝斯手亚历克斯·詹姆斯穿着印有“Oasis”字样的T恤登台。[81][82]

尽管短期内Blur获胜,但长期来看,Oasis在英国国内及全球更为商业成功。[83]2019年,诺尔·盖拉格在回顾时表示:“两首歌都不算好”,并认为将Oasis的《Cigarettes & Alcohol》对阵Blur的《Girls & Boys》更具意义。他还说,自2010年代起,他与戴蒙·阿尔巴恩多次合作,如《We Got the Power》,如今已和解为朋友。[84][85]

盖拉格还称赞Blur吉他手格雷厄姆·考克森是“他那一代最有才华的吉他手之一”。[86][87]

巅峰与衰退

Thumb
Oasis现场演出。《NME》称:“当《(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创下巨大销量时,显然虽然Blur赢得了单曲大战,Oasis却赢得了整场战争。”[80]

单曲大战结束数月后,《NME》评价称“Britpop已成重大文化现象”。[80][88]Oasis发行的第二张专辑《(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在英国销售超过400万张,跻身英国历史专辑销量第五位。[89][90]Blur 的“Life三部曲”之一,《The Great Escape》销量突破一百万张。[91][92]

在1996年全英音乐奖中,三张专辑(《Morning Glory》《The Great Escape》《Different Class》)均获“最佳英国专辑”提名,最终由Oasis获奖。[93]同年,三团亦入围“最佳英国乐队”及“最佳音乐录像带”,最终皆由Oasis夺冠。[94]Oasis成员在领奖时演唱Blur《Parklife》主歌改词为“shite life”,公然嘲讽对手。[95][96]

1996年欧洲足球锦标赛期间,The Lightning Seeds 的《Three Lions (It's Coming Home)》登顶单曲榜,“It's coming home”成为经典。[97][98]同期,Cast的《Walkaway》成为BBC欧锦赛半决赛配乐,被评价为当年代表性歌曲之一。[99][100]

Oasis 于1997年发行第三张专辑《Be Here Now》,首发强劲并获好评,但很快因制作浮夸、混音臃肿而遭遇批评,被认为标志Britpop晕眩顶峰后的滑落趋势。[45][101]与此同时,Blur也开始远离Britpop,在1997年推出自标题第五张专辑《Blur》,尝试探索美国低传真(lo-fi)风格,如受到Pavement影响。[102][103]阿尔巴恩在当年自述:“我们创造了一个运动,在英国音乐史中始终有属于我们的位置……如今我们以不同视角看世界。”[104]

1997年,Cornershop 的《Brimful of Asha》经Fatboy Slim混音后登顶单曲榜,成为当年最畅销英式流行单曲之一。[105][106]

随着Britpop势头减退,众多乐队销量下滑或解散。[107][108]同期,辣妹组合(Spice Girls)崛起,其商业成功被认为“夺走了Britpop的时代精神”。[109]乐评焦点逐步转向Radiohead与The Verve,两团在此之前未受主流关注,后来以《OK Computer》《Urban Hymns》开启更实验性的后Britpop路线。[107][110]后Britpop乐团如Travis、Stereophonics、Coldplay等深受该时期影响,以更内省歌词和旋律获得九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初成功。[111][112]

Remove ads

余波

遗产

回顾Britpop运动的纪录片包括《The Britpop Story》,由约翰·哈里斯主持,于2005年8月在BBC Four播出,恰逢Blur与Oasis对决十周年。[113][114] 2003年,由约翰·多尔执导的纪录片《Live Forever: The Rise and Fall of Brit Pop》也推出,影片中涉及托尼·布莱尔新工党如何借助这一文化浪潮,还有如达米恩·赫斯特等艺术家的关联。[115][116]

后Britpop

Thumb
Coldplay,最具商业成功的后Britpop乐队,摄于2024年。其前三张专辑《Parachutes》(2000)、《A Rush of Blood to the Head》(2002)与《X&Y》(2005)均列入英国专辑销量榜最畅销专辑之列。[117]

Britpop之后,媒体将目光转向此前被Britpop光环掩盖的乐团,如RadioheadThe Verve,及新晋乐团Travis、Stereophonics、Feeder,尤其是Coldplay。这些团体多数获得比Britpop前辈更广泛的国际成功,成为九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初最畅销的摇滚团体之一。[1][118][119][120]

尽管音乐仍源于Britpop风格,这些团体多避免被归为“Britpop”标签。[1][121]当中亦包括中期走红但并不完全属于Britpop的The VerveRadiohead[1]

大部分团体音乐仍以吉他为主,[122][123]融合披头士滚石乐队、Small Faces等传统英伦摇滚元素,亦吸纳美式影响,[123][124]并借鉴七十年代英式摇滚与流行。[123][125]与Britpop黄金时期相比,这一代音乐题材较少聚焦英国本土与伦敦生活,更多内省,风格旋律性增强。[123][126][127]

此风格及更积极争取美方媒体认同,有助于国际市场拓展。[118][128]这代艺人常塑造“邻家男孩”形象,[122]音乐旋律性强,但也有评论批其平庸、缺乏原创。[129]

苏格兰流行文化亦见“Cool Caledonia”风潮,[130]The Supernaturals(格拉斯哥)颇具影响力。[131]Travis亦自格拉斯哥崛起,是后Britpop重要代表,被认为推动并定义该子流派。[1][132][133][134]爱丁堡的Idlewild受后垃圾摇滚影响,三张专辑跻身英榜前二十,以《The Remote Part》(2002)成绩最佳。[135]

威尔士则掀起“Cool Cymru”风潮,[130]Catatonia率先突破,《Mulder and Scully》(1998)打入英国前十,专辑《International Velvet》登顶榜首,虽未能打入美国市场,乐团终因个人问题解散。[120][136]其他威尔士代表包括Stereophonics[137]与Feeder。[138][139]

Thumb
Snow Patrol于2009年演出。其2006年单曲《Chasing Cars》为21世纪英国电台播放最多歌曲。[140]

此后,Snow Patrol(北爱尔兰)、Elbow、Embrace、Starsailor、Doves、Electric Pyramid、Keane等团体亦延续后Britpop风潮。[1][141]其中商业成就最卓者为Coldplay,其出道专辑《Parachutes》(2000)多白金销量,第二专辑《A Rush of Blood to the Head》(2002)奠定其全球巨星地位。[142][143]Keane出道作《Hopes and Fears》(2004),含主打《Somewhere Only We Know》,亦跻身英国史上畅销专辑行列。[117][144]Snow Patrol的《Chasing Cars》(2006)被誉为21世纪英国电台播放次数最多单曲之首。[140][145]

Remove ads

后朋克/车库摇滚复兴

Coldplay、Starsailor和Elbow这样拥有内省歌词和缓慢节奏的乐队,在千禧年初开始受到批评,被认为音乐平淡、缺乏活力。[146][147]然而,涌现出来的车库摇滚或后朋克复兴乐队,如The Hives、The Vines、The StrokesThe Black KeysThe White Stripes,被音乐媒体称为“摇滚乐的救世主”。[148][149]这一时期,像The Libertines、Razorlight、Kaiser Chiefs、Arctic Monkeys和Bloc Party等英国乐队被一些人视为“英伦流行的第二波”。[150][151]这些乐队的音乐,虽然仍受到Britpop的影响,但他们的音乐风格更多借鉴了1970年代至1980年代的朋克、新浪潮和后朋克元素。[150][152]尽管如此,像Travis、StereophonicsColdplay等乐队依然继续创作并在2000年代末享有商业成功。[142][153][154]

Remove ads

2010年代至2020年代 Britpop复兴

Thumb
DMA's于利兹现场演出,在2015年被称为Britpop复兴潮的代表乐队之一。[155]

2010年代初,一批新兴乐队结合了90年代的英伦流行与独立摇滚,掀起了新的复兴浪潮。Viva Brother推出一种名为“gritpop”的更新版英伦流行。[156][157]他们发布的首张专辑《Famous First Words》,虽未获得大量媒体支持,但奠定复兴基调。[158][159]随后如Superfood与澳大利亚乐队DMA's加入复兴行列,DMA's的首张专辑获得乐评好评。[160][161]

2020年代中期,一批新艺人开始受到90年代中期英伦流行能量与意象启发,例如Nia Archives,其首张专辑《Silence Is Loud》封面有米字旗;Dua Lipa在《Radical Optimism》中探索英伦流行影响;A. G. Cook推出的《Britpop》三部曲以扭曲米字旗为封面,并邀请Charli XCX参与。[162][163]Rachel Chinouriri的专辑《What a Devastating Turn of Events》显著融入英伦流行影响,在视觉与音响上呼应90年代运动,并表示受到Oasis和The Libertines等乐队启发。[164][165]2024年,Oasis宣布重组,将进行“Oasis Live '25 Tour”全球巡演,引发复兴浪潮新高潮。[166]

术语

该流派的艺人们曾否定过“英伦流行”(Britpop)这一术语。绿洲乐队主唱诺尔·盖拉格否认该乐队与“英伦流行”相关,称:“我们不是英伦流行,我们是全球摇滚。媒体可以把‘英伦流行’这个词塞进乡村别墅的后门里,去到多远就多远。”[167][168]布勒吉他手格雷厄姆·考克森在2009年纪录片《Blur – No Distance Left to Run》中表示,他“不喜欢被称为英伦流行,或者流行,或者PopBrit,或者任何你想称呼的方式。”[169][170]果浆主唱贾维斯·考克在2010年接受斯蒂芬·梅切特访谈时,也表达了他对这一术语的厌恶,称其为“糟糕、支离破碎、尖锐的声音”。这次访谈播出于BBC Radio 4的《Chain Reaction》节目。[171][172]

在2020年,随着对2000年代“垃圾独立”(landfill indie)乐队的关注,NME的马克·博蒙特指出,“英伦流行”这一术语已经被贬值,忽视了曾让这一场景如此重要的文化层面,而这个词变成了“任何90年代玩吉他的乐队”的“通用标签”。[173][174]

Remove ads

参见

  • 1990年代英国音乐
  • 英国音乐
  • 英伦流行音乐人列表
  • Cool Cymru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