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草鞋墩遗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草鞋墩遺址map
Remove ads

23.976322°N 120.678938°E / 23.976322; 120.678938 草鞋墩遗址,是位于台湾南投县草屯镇敦和里、圣音禅寺后方的台形土墩,遗留原住民文物,被附会是旧草鞋堆成,成为当地镇名、镇徽的由来。

Thumb
草鞋墩遗址登道

历史

史前时期前30世纪牛骂头文化的台湾原住民沿着大肚山台地到草屯居住,以前25世纪的细绳纹红陶器为其文化代表,前20世纪前16世纪再从草屯渐渐移足到竹山八卦山等地,同时人口也沿着乌溪扩充到浊水溪中流[1]。后来汉人在草屯见到来历不明的土墩群,谓为“七星落地”[2]

清治时期,欲从西台湾进入水沙连地区,有两条南北路线可走:南路是从斗六浊水溪上游,直达日月潭,但天然环境较险,路程也较远;北路则由彰化向东溯乌溪经过现在的草屯、国姓等地,直达埔里,里程较近[2]。传说天水夫人的商队就有走过草屯这条路线[3]。刚好位在北路的中央点、为平原进入山区之处的草屯,还是往台中南投员林龙眼林和后来中兴新村的五条路线的辐辏中心,自然而然成为台湾中部山地和平地之间的交通要冲[2]

因长旅需要换草鞋,当时草屯又盛产水稻,稻草取得容易,因此成为草鞋制造及集散地[4]。据草屯当地尼师释禅闻说,过去卖草鞋的小贩喜欢在这里的土墩附近作买卖,并称这些土堆是数百年买家换下旧鞋所堆成,日久化为泥土,借此作为卖者交易实绩的象征、招牌[2]。由文史工作者梁志忠所收藏的地契,早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就有“草鞋墩”地名[5]。道光末年,北路沿线原住民与汉族关系逐渐和缓,入垦埔里的人大量上路,让草屯更居交通要道[2]

1920年,日本政府将地名“草鞋墩”改成“草屯[2][5]

Thumb
草鞋墩遗址

清朝中叶时,建有三边堂的草屯李氏在此拥有大片土地[6]。战后,农民各自毁墩为田,仅存地主为李丰绪的一座,至1973年4月,释禅闻在此建立圣音禅寺,获得该土墩的一半地权,另一半在简姓民众手中[2]。敦和里里长李新强说,位在圣音禅寺后方的此墩过去生长竹林,后种植柏,位置很隐密,很少人知道其存在,并讲这是郑成功军队所留下的草鞋堆成[7]。另一说该土墩是林爽文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从大里杙败军,中途逃到此全军换鞋所留下,但黎泽霖在其书《蓬壸撷胜录》认为未免荒诞不合情理[2]

1970年代,张光直整合学界,对浊水溪与大汉溪流域进行称为“浊大研究”的地质与考古研究[1][8]。1973到1974年间,中央研究院考古组于此墩陆续掘出许多原住民文化的陶片、石刀、石斧、石镞等物,经携回台北鉴定有四千年历史[9]。土墩的所在从农业用地变更成文化保留区,但因1981年时市价一坪便达台币七千余元,镇方无法负担两百坪左右的购地费,因此草屯镇长洪锡生表示无法收购保留作公共之用[2]

Thumb
草鞋墩遗址碑

1996年,草屯镇公所以稻穗、草鞋搭配此土墩作镇徽[10]。草屯镇公所规划的六十四号计划道路,还因明显避开此地,舍直取弯,遭六十余名附近地主异议[11]。后,墩上安置龙龟碑记一座,内文为省文献会主任委员简荣聪所作,2009年3月23日揭碑[12]

至于草屯的草鞋业也没落,除了殡葬使用,难有订单[4]。2019年,仅存已九旬的李洪燕老妇人依然在贩卖她自己编的草鞋[13]

Remove ads

参考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