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旷野龙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曠野龍屬
Remove ads

旷野龙属属名Valdosaurus,意为“旷野蜥蜴”),是种小型、二足的植食性鸟脚类恐龙,发现于英格兰威特岛罗马尼亚。它们生存于早白垩纪模式种小沟旷野龙V. canaliculatus),是由彼得·加尔东(Peter Galton)在1975年叙述、命名,当时为橡树龙的一种,后来独立为新属。而1982年发表的第二个物种,即尼日发现的尼日旷野龙(V. nigeriensis),只发现部分化石,且地质年代较晚,在2009年独立为新属,艾尔雷兹龙。旷野龙属于禽龙类

事实速览 科学分类, 模式种 ...
Remove ads

发现与命名

Thumb
旷野龙的肠骨素描

在19世纪,威廉·达尔文·福克斯(William Darwin Fox)牧师在威特岛西南岸发现两个小型股骨(编号BMNH R184、BMNH R185)。稍早在1848年,吉迪恩·曼特尔( Gideon Mantell)在威特岛发现一个禽龙化石;在1868年,福克斯误认为这两个股骨、之前发现的禽龙来自于同一个体。在1869年,古生物学家汤玛斯·亨利·赫胥黎将这个禽龙化石建立为棱齿龙属,这两个股骨也跟者编入于棱齿龙。

在1975年,彼得·加尔东将这两个股骨建立为橡树龙的一种,Dryosaurus canaliculatus。种名在拉丁文意为“有小沟道”,意指股骨髁之间有个明显沟痕[1]。两年后,彼得·加尔东将这个种建立为新属,小沟旷野龙Valdosaurus canaliculatus)。属名意指化石发现处的威尔德群(Wealden Group)[2]。在1982年,菲利普·塔丘特(Philippe Taquet)与彼得·加尔东将发现于尼日的化石命名为第二个种,尼日旷野龙(V. nigeriensis[3]。在2009年,尼日旷野龙建立为新属,艾尔雷兹龙Elrhazosaurus)。

在1998年,William Blows在一份英格兰恐龙文献里提到V. dextrapoda[4],但这是笔误,实际上没有这种恐龙[5][6],目前是个无资格名称

Remove ads

化石与地理分布

旷野龙是北美洲橡树龙的近亲,许多发现于欧洲的橡树龙科化石,被编入于旷野龙。旷野龙的化石发现于英格兰威特岛威塞克斯组)与西萨塞克斯郡哈斯丁地层)、以及罗马尼亚的比霍尔县。这些地层的年代相当于豪特里维阶巴列姆阶,约1亿4500万到1亿2500万年前。目前已发现股骨、一些身体骨骼的骨头、一个齿骨、牙齿[7]

在2009年,彼得·加尔东重新研究旷野龙的化石,他提出旷野龙的可鉴定标本仅限于英格兰化石,并将尼日标本建立为艾尔雷兹龙。在英格兰化石之中,所有头部骨头、牙齿都无法确定是否属于旷野龙。一些发现于上威尔德黏土组(Upper Wealden Clay Formation)的骨盆、后肢,地质年代为巴列姆阶晚期,被编入于旷野龙。另外,发现于哈斯丁地层的化石,地质年代是较早的凡蓝今阶,被建立为旷野龙的未命名种(Valdosaurus sp.)。理查·欧文在1842年研究过的一个股骨(编号BMB 004297-004300),之后被编入于旷野龙;彼得·加尔东将这个股骨编入于禽龙属[6]

彼得·加尔东提出旷野龙的股骨非常小,长度为14公分,是个幼年个体,而完全成长个体可能是种中型鸟脚类恐龙,股骨可能成长到约50公分长[6]。在2010年,格里高利·保罗(Gregory S. Paul)估计这个幼年旷野龙的身长为1.2米,体重约为10公斤[8]

Remove ads

种系发生学

彼得·加尔东最初将旷野龙归类于棱齿龙科[1][2]。但棱齿龙科本身是个并系群,近年较少被科学文献使用。目前旷野龙通常被认为属于橡树龙科[7]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