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角焚化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荔枝角焚化炉(英语:Lai Chi Kok Incineration Plant)为香港一座已拆卸的垃圾焚化炉,亦曾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焚化炉,于1969-73年间分期投产,至1990年12月13日正式关闭,1992年尾拆卸。
简介
荔枝角焚化炉位于宝轮街一幅临海用地[注 1],邻近旧九巴车厂[注 2]及美孚新邨。当中,A厂耗资2,200万港元兴建,设有四台用作焚烧垃圾的锅炉,每日垃圾处理量为1,000公吨;另附设日均生产量为40公吨的堆肥生产线[2]。设计时港府更招标,计划利用其电力把海水化淡,但最终搁置。[3]
历史
因应醉酒湾堆填区关闭,政府于1963年决定在港、九两地各兴建一座焚化炉取代[注 3]。当中,此炉首期工程(下称“A厂”)设有4个机组,而产生的热能用作泵水及制造堆肥[5]。
按照原来计划,荔枝角焚化炉A厂将于1966年启用。但是,此炉最后延至同年11月才施工,并于1969年2月正式投产,成为当时世界规模最大的垃圾焚化建筑[1]。同月28日,A厂举行揭幕典礼,由行政局议员罗理基爵士主持[2]。
在A厂启用不久后,政府再于1971年在邻近土地加建另一座机组,以增加垃圾处理量,是为“B厂”[4],并于两年后竣工[6][7]。
由于全港各焚化炉对周边社区滋扰严重,政府卫生福利科于1986年宣布将恢复堆填为主的垃圾处理方案,并于1992年或以前关闭所有焚化炉[8]。至1989年,B厂率先停运,而A厂最终亦在1990年12月13日正式关闭[9],1992年尾一并动工拆卸[10][11]。
现况及未来发展
根据前市政局计划,荔枝角焚化炉原址将重建为一座室内体育馆,但有关计划一直要到2017年才进入技术可行性研究[12]。翌年,政府正式向区议会征集对体育馆项目的意见,并将原来的计划扩展,改为重建一座包含体育馆、曲棍球场及公众停车场的多用途大楼[13]。目前,原址暂用作露天停车场及九龙巴士荔枝角卫星车厂。
参见
注解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