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万宜水库

香港水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萬宜水庫map
Remove ads

万宜水库(英语:High Island Reservoir)位于香港西贡区,是香港储水量最大的水库,容量达2.81亿立方米。万宜水库由当时的港英政府兴建,工程计划于1969年展开,1971年动工,1978年11月底完工,是香港最新建成的水塘,连同香港第2大水库船湾淡水湖已占去全港水塘总储水量5.86亿立方米的87.2%[1]。万宜水库面积约6.67平方公里,集水区的面积仅及船湾淡水湖的四分之三,但因为万宜水库的水坝筑得较高,因此容量比船湾淡水湖多约22%。

事实速览 万宜水库High Island Reservoir, 水库位置 ...

万宜水库是1970年代香港耗资最庞大的工务工程,1978年完工时用了13.5亿港元,港英政府亦首次因应工务工程需要而改变地方行政区分割,将新界南约理民府分拆为西贡理民府离岛理民府,这亦成为全港范围最广的郊野公园。建造过程淹没了不少村落,包括烂泥湾村。与大榄涌水塘一样因为山势关系而产生出岛屿-水径顶

水库原址为官门(又称官门海峡官门水道),与船湾淡水湖同属在中兴建的水库。工程包括在官门两端筑起两条主要堤坝,将西贡半岛及当时香港第三大岛粮船湾洲连接起来。这两条堤坝高达64,另有三条副坝。

万宜水库获由香港郊野公园之友会国际狮子总会港澳303区及渔农自然护理署举办,“香港十大胜景选举”第四名。[2]邻近海岸为破边洲

香港提供的台风名称“万宜”也是来源于万宜水库[3]

Remove ads

历史

Thumb
位于西坝的万宜水库落成纪念碑

香港在1950年代先后兴建大榄涌水塘石壁水塘,但同期香港人口暴涨,用水量大增,制造业亦需要大量工业用水,香港水塘的总储水量仍不敷使用,港英政府在1960年动工建造船湾淡水湖,储水量远比之前落成的水塘庞大,可是无法赶及应付1960年代的旱灾,虽然香港在1961年首次跨境购入来自广东省的淡水,但中国方面的东深供水工程要到1965年才完工,所以在1963年至1964年的严重水荒时期,香港需要每四天供水一次。香港在1965年东深供水工程完工后开始购入东江水填补本地水源的不足,可是在1966年中共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于中国发动文化大革命,香港左派也在1967年在香港发起六七暴动,由于中国政府支持这场左派暴动[4],在此期间中港关系急剧恶化,跨境供水亦大受影响[5],当年香港又遭逢春夏干旱,2月已开始分阶段制水,到入夏后仍然缺乏降雨,各水塘的存水量持续减少,有部分水塘更露出干裂的塘底,但受到文革左派动乱的干扰,中国政府拒绝港府购买东江水的要求[5],面对持续严峻的旱情,香港需要进一步减慢淡水的消耗,港府惟有实施更严格的制水,7月13日起将市区民居的供水时间缩短至每四天供水四小时[6],直至8月中旬先后有两个台风“爱莉斯”及“姫蒂”吹袭香港,台风为香港带来连日降雨,在连场大雨下若干水塘的水位上涨至需要排洪,香港才得以在8月23日恢复全日供水[7]。虽然港府在同年12月成功平息六七暴动,旱情也因为8月中旬开始降雨量大幅增加而得到大大舒缓,中国当局亦于10月恢复出售东江水,但其时在中央文化革命小组领导下中国的文革仍然处于炽烈时期,港府因此不敢过于依赖跨境供水,下定决心扩大香港境内的集水区及储水系统[8]。1968年船湾淡水湖完工启用,证明在海中建造水库的做法可行,而为了应付不断增长的食水需求,港府在1969年规划建造另一个类似船湾淡水湖的大型水库,并筹建乐安排海水化淡厂,强化香港供水的稳定性,减少水荒的发生机会[9]。新水库的选址在西贡半岛南岸与粮船湾洲之间的官门水道,故曾被称为“粮船湾淡水湖”,但为避免中文名称与刚启用的船湾淡水湖混淆,遂改以在水库范围内的万宜村为名,最终中文定名为“万宜水库”,而当年亦有称作“万宜淡水湖”,至于英文名称则维持以粮船湾的英文(High Island)命名[10]

建造水库需要先在官门东西两端的最狭窄处修筑两道堤坝,将该处的海水分隔,然后把堤坝内的海水抽出,再注入淡水,使之形成一个大型的人工淡水湖,预期储水量可达500至750亿加仑。建造费最初预算为7.5亿港元,较船湾淡水湖高出1.5亿。为了方便进行工程,及避免在集水区附近有人畜聚居造成水源污染,需要将五条村落共四百多名村民迁移至别处,政府兴建新楼宇安置村民,包括在西贡墟新填海兴建的万宜湾新村、沙咀新村等,而渔民亦被迁至官门渔村、万宜渔村等地[11][12][13]

1969年,立法局财政委员会批准拨款2710万港元进行初步测验和设计,又拨出2990万港元兴建道路连接[14]。1971年5月1日,万宜水库获得立法局通过拨款起初政府拨款8亿5000万港元兴建[10][15],水库容量为600亿加仑[16],使香港存水量增至5.86亿立方米(1,289.2亿加仑),是全球首个以大坝围封海岸而建成的大型水库[17]。7月,四条试验性质的堤坝建成[18]

1973年5月,万宜水库的输水隧道打通[19]。1974年5月,万宜水库的两座辅坝完工[20]

1978年11月27日,万宜水库终告完工,总投资额远超预算,达到13.5亿港元[21]。主持启用礼的香港总督麦理浩表示万宜水库的落成是香港中外人士共同努力的成果[22][23][24]

Remove ads

工程

Thumb
万宜水库东坝以及其巨大的锚形石防波副堤(弱波堤),图片右下方部分为缓冲区
Thumb
位于东坝的万宜水库锚形石纪念碑

整个万宜水库兴建于白垩纪形成的火成流纹岩地形上。要在大海建造万宜水库,工程人员最终决定兴建东、西两条主坝。东坝面向南海,长1,593呎,高348呎;西坝面对牛尾海粮船湾海,长2,470呎,高333呎,工程极为复杂。为了对抗外海海浪的侵蚀,东西两条主坝每条都以主副坝形式建立,以主坝拦蓄淡水,同时以副坝(弱波堤)对抗海浪侵蚀,主坝和副坝间由缓冲区隔开。东坝以其副坝上的巨大复杂混凝土制防波副堤而著名。东坝防波堤以超过2,500个各重25公吨的双T形混凝土消波块组成,直接面向外海。西坝由于位于内海湾内,冲蚀远较东坝为少,所以未设置混凝土防波堤,而只以流纹岩石块堆成副堤。

在兴建主坝之前,首先要在建筑堤坝地点建造围堰,将海水隔开,抽干海床范围内的海水,挖除黏土和沙,才可以筑堤坝,使主坝能稳固地建造在坚硬的岩石上。除主坝外,粮船湾洲、西贡半岛建有3条规模较小的副坝,以此封闭相邻的山谷,并防止水库满溢。

万宜水库的输水网络包括了多条直径10至13呎、共长约25哩的输水隧道,隧道主线长74,000呎(14哩),由万宜水库北潭涌起,横越整个西贡半岛,经西贡大环村沙田滤水厂[25]

此外北潭凹隧道、西湾隧道等6条支线、共长26,000呎(5哩)的输水隧道系统,主要收集低地河流溪涧的水。全部输水隧道于1975年完成,使船湾淡水湖的存水,亦可透过输水系统,引至万宜水库。水管网络的分布相当细密,更可与船湾淡水湖存水互调,使全香港淡水资源调配更加灵活。

值得一提的是,狮子山隧道北行管道(该管道正式名称为第二狮子山隧道)也是万宜水库配套工程的一部分,除了改善进出沙田的交通及为该区引进煤气供应,同时亦增加连接沙田滤水厂至市区的水管数目至6条,以便将来自水库并经处理的食水输出。

在整个建筑过程中,共有5名工程和建筑工人殉职。在东坝上的路旁,竖立了一个巨型蓝色锚形石,便是为了纪念兴建水库时牺牲的工程人员[26][27]

Remove ads

难民营

Thumb
万宜羁留中心现址

香港1980年代港英政府面对着越南船民问题,于是在万宜水库西坝兴建万宜羁留中心,但在兴建时有西贡居民曾静坐抗议。该中心已于1998年5月26日关闭,现作为创兴水上活动中心香港天文公园用地,而亦会借出供香港童军总会举办大型露营活动之用。包括于2007年7月29日至8月3日的庆祝童军百周年世界同步大露营

区议会议席分布

万宜水库由于属于郊野公园地带,人口不多,所以往往加入其他地方而组合为西贡离岛选区,选出一名区议员。

更多信息 年度/范围, 2000-2003 ...

注:以上主要范围尚有其他细微调整(包括编号),请参阅有关区议会选举选区分界地图及条目。

交通

位于西贡东郊野公园内的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一向为郊游人士的热门旅游点,但由于交通配套不足,加上西贡万宜路属于水塘禁区,禁止自行驾车进入(持有禁区纸者不在此限),民众只能依靠的士或徒步前往,下午至晚上回程时不时出现民众等候的士大排长龙的场面,同时衍生滥收车资的问题。[28][29][30]

有见及此,运输署于2018年1月建议新界区专线小巴9号线每逢星期日及公众假期下午时段,以试验性质提供来往北潭涌至万宜水库东坝,途经大网仔路及西贡的辅助路线,以2部专线小巴行走,以舒缓万宜水库一带交通不足的问题及遏止“黑的”㓥客问题。最后该辅助服务获独立编号为9A,于2018年7月22日起投入服务,计划实施后约3个月再作检讨。

类似问题在日益增加的内地旅客来访时再度爆发,2025年3月22日,超过500人在东坝等候小巴离去,小巴需要额外加班两小时清理人流[31][32][33][34]。此后,运输署与警方、水务署等多个部门召开会议,商讨解决方案,水务署扩阔西贡万宜路[35],并于5月1日的大陆黄金周期间试行将9A小巴在平日服务[36]

Remove ads

参见

参考文献

站外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