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葡萄牙猎龙属
鲨齿龙科的一属恐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葡萄牙猎龙(属名:Lusovenator,意为“葡萄牙的猎人”)是一属鲨齿龙类兽脚类恐龙,来自晚侏罗世(启莫里阶)葡萄牙洛里尼扬组的Praia de Amoreira Porto-Novo段,仅含单一物种桑氏葡萄牙猎龙(Lusovenator santosi)。[1]
Remove ads
发现与命名
模式标本由多斯·桑托斯在1980年发现,三年前,他将自己收集的化石捐赠给当地科学机构Sociedade de História Natural。这具化石没有命名,并在2017年分类于异特龙超科。[2]新模式标本在2019年被描述,并与其它标本一起分类于鲨齿龙类。[3]模式种桑氏葡萄牙猎龙(Lusovenator santosi)于2020年正式命名。[1]
词源
属名Lusovenator取自罗马帝国行省卢西塔尼亚,即今天的葡萄牙,并组合拉丁语单词venator(意为“猎人”)。种名L. santosi纪念化石发现者约瑟·乔奎姆·多斯·桑托斯(José Joaquim dos Santos)。[1]
描述
正模标本SHN.036包括部分颅后骨骼、寰枢椎、颈椎、几个单独的的颈神经棘、背椎、骶椎、尾椎、人字骨、颈和背肋骨碎片、右髂骨、两侧耻骨和坐骨。因所有保存下来的后段背椎、荐椎和前段尾椎均具有开放的神经中轴缝合线,其被解释为一具幼年个体。[1]

一类鲨齿龙类兽脚类恐龙,正模标本具有以下自衍征:前部背椎的神经弓上具有大型凹陷;中部尾椎中,从前关节突顶端延伸至后关节突远端的纵向嵴发育良好且连续;髂骨的髋臼上嵴形成显著的腹外侧突缘。[1]
此外,葡萄牙猎龙还因以下特征组合而有别于其他鲨齿龙类恐龙:前部背椎缺乏腹嵴;至少在最前部的尾椎中存在楔突-嵌突关节;中部尾椎中自后关节面延伸至尾肋基部的外侧突嵴,中尾椎前关节突内侧面具有脊前关节突嵴;耻骨末端“靴部”腹面近乎平坦。
一具部分骨骼,由一系列关节连接的尾椎以及几乎完整的右足组成。编号SHN.019,采自另一个地点和地层。[3]

尽管SHN.019出土于与正模标本SHN.036不同的地点与地层(年代约晚800万年),由于其具有一个被提出为本属诊断特征的共享性状——中部尾椎中自前关节突尖端延伸至后关节突远端的纵向嵴[3]——因此该标本被暂时归入桑氏葡萄牙猎龙。[1]
此外,两件标本还共享另一特征:中部尾椎上具有明显的外侧嵴,该性状在卢西塔尼亚盆地晚侏罗世的其他兽脚类中尚未发现。[1]
分类学
描述者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在鲨齿龙科与新猎龙科以外的鲨齿龙类中找到了该属的分类位置。他们建立的演化树如下所示:[1]
异特龙超科 Allosauroidea |
| ||||||||||||||||||||||||||||||
以下为Bandeira等人的系统发育(2021)[4]:
异特龙超科 Allosauroidea |
| ||||||||||||||||||||||||||||||
Remove ads
意义
桑氏葡萄牙猎龙是目前在劳亚大陆上界定的最古老的鲨齿龙类成员,扩展了该演化支在地层中的分布——此前该类群仅存在于欧洲的下白垩纪中。尽管欧洲与北美的兽脚类恐龙组合高度相似,但该物种的发现却表明在卢西塔尼亚盆地的晚侏罗世兽脚类组合中,存在一类区别于同时期莫里森组的鲨齿龙类异特龙超科。
在提通阶晚期之后,这些陆地之间可能曾存在一条陆生扩散通道,这有助于解释莫里森组丰富的兽脚类组合中为何缺乏鲨齿龙类的存在,以及该类群为何能在北美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的地层中出现。
这项新发现不仅为鲨齿龙类在晚侏罗世欧洲的共域性提供了首个证据,也揭示了该类群演化史上一个此前知之甚少的时期,并为理解鲨齿龙类的早期演化过程提供了关键数据。[1]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