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蕙兰中学堂旧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蕙兰中学堂旧址
Remove ads

蕙兰中学堂旧址(蕙兰小学旧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处建筑,位于上城区建国中路70号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东河校区与锅子弄37号杭州市时代小学内,2009年4月20日入选第四批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事实速览 蕙兰中学堂旧址(蕙兰小学旧址), 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

历史

蕙兰学堂(英语:Wayland Academy)为杭州建立较早的现代中学之一,由美北浸礼会差会传教士甘惠德(Winfield Scott Sweet)创办于清朝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位于东街路石牌楼淳佑桥东堍。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甘惠德前往上海以躲避义和团运动,学堂暂停,次年恢复,并制定《蕙兰学堂章程》,还在校内附设正则印书馆以供学生半工半读[1],还设有蕙兰学堂附有初等小学堂(蕙兰小学)[2]。学堂当时为男女共学,唯与当时清朝人习俗相违,遂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将女学生迁入另设的蕙兰女学堂,女学堂后与贞才女学、育才女学合并为私立弘道女子中学[1],成为浙江省杭州第十四中学的前身之一[3],蕙兰学堂则成为仅供男子就读的学校。民国元年(1912年),学堂应《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十四条》改称蕙兰中学校。民国12年(1923年)增设高中部。民国17年(1928年),蕙兰中学校应浙江省要求改称蕙兰中学。民国24年(1935年)增设幼稚园[1]。民国26年(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蕙兰中学迁至富阳县场口镇,原校舍成为难民收容所[1],是抗战时期杭州最大的难民收容所[4]。民国27年(1938年),蕙兰中学迁至上海市,加入15所华东区基督教学校合办的联合中学。民国28年(1939年),联合中学在绍兴县设立分校。民国19年(1940年)联合中学及其分校停办,位于杭州校舍的收容所被解散,次年被日本傀儡政权的特务机关政治保卫局占用。民国34年(1945年),日本投降,蕙兰中学在杭州原址复校。民国38年(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杭州,蕙兰中学被接收[1]。1951年,蕙兰中学与国立浙江大学附属中学两校合并,成立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设于蕙兰中学原址。目前,此处仍为该校的东河校区[5]。蕙兰小学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更名新光小学,1951年易名建国一小,即1971年正式挂牌成立的杭州市建国中路第一小学,2004年杭州市时代小学(由杭州市天长小学创立)迁入此处[2]

2009年4月20日,蕙兰中学堂旧址(蕙兰小学旧址)列为第四批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6],包含惠德图书馆、“树人树德”碑、古井、蕙兰小学旧址[7]

Remove ads

建筑

蕙兰中学原有大约十座西式建筑,有科学馆、总课堂、惠德图书馆、“思葛”堂、蕙兰小学校舍、教员宿舍、校长住宅、运动场、健身房等,大部分已遭拆毁改建,现仅存惠德图书馆、“树人树德”碑、“蕙兰学堂”碑座、小铜钟、蕙兰小学校舍等[7]

惠德图书馆为蕙兰中学的新图书馆。蕙兰中学的图书馆设立于民国2年(1913年),原有馆舍为建成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红屋,新馆因原有馆舍过小而建造,于民国18年(1929年)建成,命名为“惠德”以纪念创校者甘惠德[1],为仿西式建筑,坐南朝北,建筑平面为矩形,有二层,为砖木构造,外墙使用灰色清水砖,屋顶为悬山式并盖有红色机平瓦,北坡开有3樘老虎窗,入口处建有圆柱及门廊,立面使用拱券窗[7],现开辟为杭州第二中学惠德校史馆,并建有“蕙兰时期难民收容所旧址纪念室”,设计有“庇护”及“汇流”两组雕塑[4]

蕙兰小学为蕙兰中学的附属小学,于1901年作为蕙兰学堂附有初等小学堂设立[2],甘惠德住宅兼作原有教室。民国22年(1933年),因原有教室不便管理而计划另建校舍,新校舍于民国24年(1935年)建成[1],坐北朝南,建筑平面为矩形,有三层,为砖木构造,外墙使用灰色清水砖,屋顶为歇山式并盖有小青瓦[7]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