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萧玉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萧玉灿(1914年3月23日—1981年11月20日),印度尼西亚华裔政治人物,印度尼西亚国籍协商会(国协)和共和大学的创立人,于1946年至1965年期间历任少数民族事务国务部长、人民代表会议(国会)议员等公职。他鼓励当地华人保留文化身份,成为印尼民族的一员,参与印尼的社会建设。
萧玉灿在泗水出生,小时曾在中华会馆学校和荷兰式学校接受教育。毕业后他开始追随持反殖思想的印尼中华党领袖林群贤,并在对方的协助下进入新闻界,先后在《新直报》(Sin Tit Po)泗水分社和中华党机关报《太阳报》(Mata Hari)任职,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党员陈粦如,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和反法西斯主义,并把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介绍中国共产党党情的著作《红星照耀中国》翻译成印尼文。他在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过赈济中国人民的赈灾会,并于1942年日本占领东印度群岛时避过日军的搜捕[1]。
1945年8月印尼宣布独立后,萧玉灿于1946年获苏卡诺总统委任为印度尼西亚中央国民委员会委员(相当于后来的国会议员)、至1947年升任该委员会的工作委员会委员(常委),并短暂加入了第一、二届阿米尔·谢里夫丁内阁,担任少数民族事务国务部长。之后他一度因为1948年9月的茉莉芬事件和荷军第二次警察行动而两度被收押,至1949年8月获释。同年荷兰承认印尼独立后,萧玉灿续任国会议员,复于1954年参与成立国协并担任总主席。他在国会里反对限制华人加入印尼国籍、打压华商等措施[2],并协助解决两国之间的双重国籍问题[a][3]。而国协除了政治活动,还创立了共和大学和多所中小学,为国立学校未予录取的学生提供教育[2]。
在华人问题方面,萧玉灿和国协主张“整合论”,即华人应在政治上认同印尼,与其他印尼人合作,一起为印尼谋福祉[4]。他反对华人借由改名换姓、通婚、放弃中华文化等手段融入印尼社会[3];认为华人应该成为印尼的一个部族,保留本身的文化身份[5]。由于萧玉灿是马克思主义者,所以1965年九三〇事件失败后,当局勒令国协解散[4],烧毁共和大学(后改为特利刹蒂大学)[5],又未经审讯把他囚禁了12年。他在1978年获释出狱,之后前往荷兰接受治疗,至1981年心脏病发逝世[6]。
Remove ads
备注
脚注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