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蓝鳍鲹
一种鱼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蓝鳍鲹,又称黑尻鲹、黄臂鲹,俗名为甘仔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鲹科的其中一个种。
Remove ads
分类及命名
本种首先由著名的法国博物学家Georges Cuvier于1833年根据印度尼西亚Waigio收集的标本进行科学描述,其中一个被指定为模式种。[1]他将这种物种命名为Caranx melampygus,[2]在Cuvier的初步描述之后,该物种被独立地重新描述并命名七次,所有这些名称在1836年和1895年之间发表。名称C. bixanthopterus和C. stellatus经常在文献中使用。该物种的分类最终由弗雷德里克·贝里于1965年修订,他将这两个名称解析为C. melampygus的同义词,并将其他几个名字与C. melampygus同义。根据ICZN命名规则,这些后来的名称被认为是C. melampygus的初级同义词并且被视为无效。
分布
本鱼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包括东非、毛里求斯、塞舌尔群岛、马尔代夫、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印度、马来西亚、泰国、孟加拉湾、安达曼海、日本、台湾、中国沿海、菲律宾、缅甸、印尼、马里亚纳群岛、马绍尔群岛、密克罗尼西亚、新几内亚、澳洲、新喀里多尼亚、法属波里尼西亚、夏威夷群岛、凤凰群岛、所罗门群岛、斐济群岛、瓦努阿图、东加、萨摩亚群岛、加拉巴哥群岛、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厄瓜多尔、巴拿马等海域,深度1至190米。
特征
本鱼体呈椭圆形而侧扁,其背侧轮廓比腹侧轮廓稍微凸出,特别是在前面。这种轻微的凸起导致该物种比同属的其他成员具有更尖的口鼻。[3]眼睛被中度弱发达的脂肪眼睑覆盖,幼鱼全身银白色,无斑点,成鱼体变黄绿色,密布细小不等的黑色斑点,体上半部较多,下半部少,腹部近于银白色。老成鱼的黑色斑点更多、更密。幼鱼第二背鳍、臀鳍的前方鳍条等长,老成鱼第二背鳍前方鳍条较长,变成镰刀状。棱鳞向前可达第二背鳍起点下方。上颌包含一系列坚固的外部犬齿,内部带有较小的牙齿,而下颚包含一排宽间隔的锥形牙齿,有25至29个鳃耙,有24个椎骨。第一背鳍有硬棘8枚,第二背鳍有硬棘1枚、软条22至24枚;臀鳍有硬棘1枚、软条18至20枚;[4]棱鳞数目在34至38枚之间。体长可达1米。[5]
生态

本鱼常出现在有清晰淡水注入的沙质海岸或附近的岩石海岸,因系利用锐利的视觉以捕捉猎物,故混水区不见其踪迹。蓝鳍鲹是一种快速游动的掠食性鱼类,[6]在清晨及黄昏捕食,通常是利用快速游泳,冲向猎物群,捕捉落单的个体,或是躲在大型珊瑚礁石,伺猎物接近时,冲向猎物,主要是以鱼类为食。[7]两项关于夏威夷成鱼的研究发现,鱼类是该物种的主要食物类型,占胃内容物重量的95%以上。头足类动物(主要是章鱼或鱿鱼)和各种甲壳类动物也被少量摄取,最常见的是虾、螃蟹。[8]幼鱼及稚鱼会成群活动,成鱼通常单独活动。成鱼体长约达到30到40公分之间,大约2岁时达性成熟,[9]夏威夷的一项研究表明成熟的平均长度约为35公分。两性之间成熟的长度也存在差异,雌鱼平均成熟度为32.5公分,而雄鱼平均成熟度为35公分。物种的性别比例因地点而异,东非的人口偏向雄鱼(M:F = 1.68:1),而在夏威夷则相反(M:F比率为1:1.48)。产卵发生的月份也因地点而异,非洲族群在9月至3月间繁殖,而在夏威夷,这种情况发生在4月至11月,5月至7月达到高峰。[10]本种是一个多产卵物种,能够每年至少产卵8次,雌鱼每年可产卵600多万枚。这些卵是浮游的和球形的,直径在0.72和0.79毫米之间。
Remove ads
经济利用

本鱼是商业渔业和垂钓者的重要物种,并在各地进行水产养殖试验。其捕捞统计数据报告很少,只有部分西印度洋向粮农组织提供信息。在该地区,捕捞量在过去十年中波动在2至50吨之间。[11]在夏威夷该物种的近岸种群自20世纪初以来一直在下降,商业上岸量从1990年到1991年下降超过300%,并且没有恢复,因此在夏威夷出售的蓝鳍鲹大部分现在都是从其他印度太平洋国家进口。本种利用各种捕网和捕捞方法以及商业渔业中的钩和线捕获,它通常以新鲜,冷冻或盐腌的形式出售,老成鱼肉硬,适合作生鱼片,中型鱼红烧、煮汤均美味,惟具有雪卡鱼毒的纪录。[12]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