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四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四夷
Remove ads

四夷,原是先秦中原部落对九州境内四方部落(先秦夷人)所用的泛称。这个称谓最早见于西周晚期,是周室用来分别‘王母弟甥舅’(华夏)诸国与四方‘非王母弟甥舅’(夷狄)诸国的统称[1]后来周室没落,诸侯国混战,中原人群与九州境内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各部落人群融合形成汉族,其中戎狄与先秦华夏同源[2],而秦汉以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称呼转为代指九州以外地方上其他民族的代称。[3][4][5][6][7][8]

Thumb
四夷图

春秋时代,华夏的族群意识和边界变得日益明晰,风俗、语言、礼制等文化因素成为区分夷夏的主要标准[4][5][7][8]。至战国时期,随着中原的夷狄或被华夏同化或驱逐以及五行学说的发展,夷蛮戎狄的称谓逐渐与四个方位形成固定搭配[7][5]。后来周室没落诸侯国混战,华夏不断融合九州境内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四夷”[9](有研究指出先秦戎狄与先秦华夏同源[2]) 并在汉代开始逐渐出现以“汉”作为族称[10]。秦汉以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称呼转为代指更远的地方上其他民族的代称。[3]

秦汉之后四夷的叫法用以称呼其他民族,并形成了体系化的记述模式。古代中国人认为自己位于世界的中央,并将主要居于“中国”[11][12](九州)[13][14]以外的居民统称为夷、夷狄,并以方位来区分[15]。中国皇帝是天子、其政权是天朝,代表“天”统御四方藩属,而四方藩属最高只能称“”,其与中国的关系是贡国属国,以东南西北四夷方位的叙述来强调自身的正统地位。

战国时代开始统称漠北草原匈奴等民族为,于是此后漠北草原各民族均泛称为北胡、胡族、胡人。及至唐朝,胡人又包含自西域来的各民族,并分为东胡、西胡。

清代“四裔”的具体内涵又进一步发生了变化,不再将蒙古、西藏、回部等称为夷,而是将四夷的地理范围继续向外扩展。清朝统治者认为既然已将历代的四夷地区纳入版图,因此四夷所处之地也应随之延伸[7]。许倬云认为这体现了“中国”的概念自商周以来就在不断扩张中重新构建:随着原有的“边陲”被纳入“中心”,更远的地区便成为了新的“边陲”[16]

至清代,满族以异族入主汉地,为维护自己的地位,自然要反对“夷”一类的称呼,因此清廷对一些禁忌字眼考察之精细,堪称前无古人,如陈垣先生在《旧五代史辑本发覆》中所列清人忌字多达十余种,即:“ 忌虏第一,忌戎第二,忌胡第三,忌夷狄第四,忌犬戎第五,忌酋第六,忌伪忌贼第七,忌犯第八,忌汉第九,忌杂第十”[17]

至晚清,依旧称呼外国为[18]。1858年,清朝和英国签订中英《天津条约》,其中第五十一款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此后中国逐渐用洋人一词称呼欧美人[19][需要较佳来源]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