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玉山雀鹛
鸚嘴科褐鶥屬下的一種鳥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玉山雀鹛(学名:Fulvetta formosana,台湾作褐头花翼),又名纹喉雀鹛、灰头花翼、褐头雀鹛、台湾雀鹛、灰头花翼画眉,是鸦雀科褐鹛属的一种鸟类。[3][4]玉山雀鹛为杂食性,仅分布于台湾山区的箭竹林或针叶林中,是台湾的特有种。[4][5]
这个物种长期被视为是灰头雀鹛的亚种之一,但因为其明显不同的体色而被独立为一个物种。其特征为头至背的褐色、胸腹部上的深色纵纹及翅膀上的橙黄色羽毛。繁殖季约在5—7月之间,每次产1—2枚卵。虽然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这个物种的栖地被迫上迁到更高海拔的地区,但下滑速度并不足以归入进一步的分类,因此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
Remove ads
命名历史与分类学
本物种由苏格兰鸟类学家威廉·罗伯特·奥格尔维-格兰特于1906年描述的鸟类。[6]其种加词formosana指的是福尔摩沙,即台湾。[7]:163其模式产地为玉山(Mt. Morrison)。[8]
| |||||||||||||||||||||||||||||||||||||||||||||||||||
2019年研究的部分鸦雀科支序图[9] |
玉山雀鹛在生物分类学中曾为灰头雀鹛的一个亚种,连同也曾为其亚种之一褐头雀鹛形成超种,长期归入林鹛科雀鹛属下。[8][10]2006年,有研究提出玉山雀鹛纵使没有声音方面的研究,其外观上与褐头雀鹛的差异已经足以拆分为独立物种。[11][12]并在2006—2009年的研究中支持拆分进现在的褐鹛属下。[3]其属名Fulvetta来自拉丁语fulvus,意指“黄褐色的、茶色的”。[7]:166至此,玉山雀鹛是一个单型物种,没有亚种分化。[5]
Remove ads
形态特征
玉山雀鹛的体长平均约12厘米,体重平均约10.0克。[8][13]其鸟喙宽平均约2.5毫米、深平均约3.0毫米、嘴峰长平均约10.4毫米,翼长平均约53.3毫米;跗跖平均长约21.6毫米,尾长平均约5.3厘米。[13]
这个物种在头顶至背侧为褐色,眼先及眉线颜色是较深的咖啡色,眼圈白色。[12]其耳羽深葡萄褐色,肩、翼外侧、腰、尾橙黄褐色;初级飞羽外缘灰白色、次级飞羽橙黄色;尾羽褐色,外瓣橙黄色。[12][10]喉、胸为灰白色,前有相较于其他相似种更为明显的褐色纵纹,腹灰褐色。[11][12]眼睛虹膜淡金褐色,鸟喙黑褐色(淡粉灰色至淡褐色),跗跖褐色。[12][8]两性没有明显差异;而幼鸟相对于成鸟外观来得淡,且鸟喙颜色较粉。[8][14]
栖息环境
玉山雀鹛为台湾的特有种鸟类,其栖息地为(亚)热带地区高海拔疏灌丛和亚热带或热带的山区内。[13]主要是海拔2000—3500米的针叶林灌木丛、箭竹林中下层,或是落叶林的灌木丛和邻近的低海拔山地植被生活;繁殖时会在高山中的竹林和松林下层内;在台湾北部最低可在1590米处发现。[8]
习性
玉山雀鹛是一种留鸟,但随季节变换会做垂直迁徙,其飞行能力较弱,通常只做短距离的飞行。[12][15][16]它们主要以昆虫等陆生无脊椎动物为食;但也食用植物的叶、芽、种籽,为杂食性。[13][12][15]其种群多单独或成小群活动,不与其他鸟类混群,也不畏人。[12][16]
这个物种的繁殖季在5—7月之间,其由苔藓、箭竹叶和树皮等筑成的巢穴筑于箭竹的枝桠上,离地高约1.8米;内衬蕨类的根,巢的大小约80至100毫米左右。[12]每巢为1—2枚卵,卵为无光泽的灰蓝色且带有灰褐色污斑;卵重1.5克,长约18.1毫米、宽约13.4毫米。[12][16]
玉山雀鹛的歌曲为“ti tuuu”,其中第一个音符的音调上升,第二个则下降,约每3—6秒钟会重复一次。[8]其用以沟通时的鸣叫声为尖细的双音节“吱—吱—”声,或带有鼻音的“唧—唧—唧—”。[12][16]
物种状态
在台湾,这个物种并非保育类,其种群大小未被确切估计,但认为介于有1万—10万对成鸟之间的大小。[15][17]虽然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玉山雀鹛的分布海拔在1992年至2014年间有所上升,但其种群下降速度并不至于归入进一步的分级,因此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18][17]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