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西夏行政区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西夏以到首都中兴府(兴庆府)的远近,将其国土分为“世界”(京师)、“地中”(内地)、“地边”(边境)三大区域,地中和地边又合称“边中”。[1]西夏在京师有类似中原王朝的设置,在地方则以经略司——监军司——城寨堡三级为主,相当于等中原王朝的——府、州——县体系。其城池或有州、郡、县、城、寨、堡、镇、军之名,却并无中原王朝的州县体系。《宋史·夏国传》《武经总要》《舆地广记》《西夏地形图》《天盛律令》《杂字》等宋人、西夏人文献均对西夏行政区划有记载,但多有不同。

京畿府州郡县

根据《天盛律令》,西夏的京畿地区分为“中兴府”与“五州地”。[2]:529,531中兴府分为“南北二县”,[2]:485即华阳县与治源县。[2]:363五州地从北到南依次是定远县(定州)、怀远县(怀州)、临河县(永州)、保静县(静州)与灵武郡(顺州)。[2]:363南北二县与五州地合称“京师界七种郡县”。[2]:319

中兴府

更多信息 政区名, 宋人记载 ...

五州地

更多信息 政区名, 宋人记载 ...

左右厢与诸边经略司

西夏在前期(相当于北宋)分地方为左、右两厢,带有部落制的色彩;后期(相当于金朝)效法宋制,设置“诸边经略司”作为地方的高级政区。[5]

左右两厢

西夏景宗立国之初,将军队分为左、右两厢,分别由嵬名山遇(惟亮)、惟永兄弟统辖。[6]嵬名山遇被杀后,元昊又以野利旺荣(刚浪凌)、野利遇乞兄弟分掌左、右两厢之兵,分别驻扎在明堂川(今陕西榆林河)和天都山。[7][8][9]西夏建立了监军司体制后,两厢的中心分别转移至与宋麟府路接壤的左厢神勇军司[10]和右厢朝顺军司(西凉府)。[11]夏惠宗去世后,左、右两厢兵马分别由梁乙逋仁多保忠掌控。[12][13][14]

两厢以中兴府为轴线,以东为左厢、以西为右厢。[5]即,北境自黑山威福(卧啰娘)军司以东为左厢、[15][16]白马强镇(啰庞岭)军司以西为右厢;[13]南境自韦州静塞军司以东为左厢、[17]西寿保泰(天都)军司以西为右厢。[18]西夏前期的两厢掌控着地方统军大权,却常由部落豪族统领,严重影响了西夏专制皇权的稳定。[5]:67-68

经略司

永安二年(1099年),夏崇宗铲除小梁太后,实现亲政,不久又将右厢统军仁多保忠降为“卓罗、右厢监军”[19]。随后,西夏借鉴北宋的经略安抚使制度,设置了“诸边经略司”取代左右两厢。经略司地位仅次于中书、枢密、高于其他机构,对地方上的人事、军政、外交、司法、经济有最高的管理权,但无统兵之权。[5]:64-65[20]:709-710除了啰庞岭监军司外,其他十六个边中监军司及府军郡县皆受经略司节制。[2]:317经略司以经略使、经略副使(正、副经略)为长官,[2]:361下有都案、案头、司吏等负责文书的属官。[2]:376,379

经略司的官吏不乏汉人,如“东经略副使、枢密承旨、三司正、汉学士赵□”[2]:108“东经略使苏执礼”[21]“西经略司都案刘德仁”[22]等。上述文献反映了东、西经略司的设置,而《天盛律令》卷4《修城应用门》又见“东南经略使”“西北经略使”,[2]:220《亥年新法》卷7则见“东南二经略、京畿”“东北二经略、啰庞岭”,[23]西夏应设有东、西、南、北四个经略司。[24]但囿于文献不足,除了西经略司能确定驻地在西凉府外,[25]其他经略司的驻地皆无法考证。与宋类似,西夏经略司的辖区也可称为“路”,如出土西夏文献见“西路经略司兼安排官□两处都案刘仲达”[22]“西路乐府”[26]、宋人文献见“南路都统”[27]等等。金大定十年(1171年),任得敬分国时,提出“分西、南路及灵州、啰庞岭地与得敬自为国”,[28]险些分去半壁江山。

Remove ads

边中府军郡县、监军司、刺史与转运司

西夏的“州”

宋人记载称,夏景宗立国时,占据了夏、银、绥、宥、静、灵、盐、会、胜、甘、凉、瓜、沙、肃等十四州之地,又以“堡镇”新置洪、定、威、怀、龙等州,加上首都兴州,约有二十州。[29][30]北宋灭亡后,西夏攻占河湟,“河之内外,州郡凡二十有二。河南之州九:曰灵、曰洪、曰宥、曰银、曰夏、曰石、曰盐、曰南威、曰会。河西之州九:曰兴、曰定、曰怀、曰永、曰凉、曰甘、曰肃、曰瓜、曰沙。熙、秦河外之州四:曰西宁、曰乐、曰廓、曰积石”。[19]仿佛西夏也如中原王朝那般采用州县制度。然而,西夏文献《文海》云,州“此者阵城也,壁垒之谓也”,[31]:474反映出西夏的“州”往往仅是城池、堡寨之名号,并非辽、宋、金等中原王朝那样的中级政区。宋人文献罗列的各州名目,仅代表了西夏的疆域范围。[20]:708

府军郡县

《天盛律令》称西夏在边中有“经略司,府、军、郡、县,刺史,监军司,城、寨、堡”[2]:485,543等机构,但位于边中、由经略司直接管辖的“府军郡县”只有大都督府、鸣沙(军)和五原郡三处,[2]:545-547其中鸣沙和五原郡的管理机构为城司。[2]:368-369

更多信息 政区名, 宋人记载 ...

监军司

监军司是西夏地方行政体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又是军事组织。[20]:715西夏监军司的数量在西夏历史上有较大的变动。据宋人记载,夏景宗初立国时设置了十八个监军司。[29][30]司马光《日录》则称野利兄弟被杀后,“元昊更分左右厢为十六监军”,[32]始增置为十八监军司。[33]:441但宋人文献没有具体记载这十八个监军司的名目,仅大致列举了此时西夏边防的兵力情况。[34]

夏毅宗亲政后,效法宋、辽制度,于奲都六年(1062年)为各监军司拟制了汉式军额。[35][36]宋神宗以后,宋人多称西夏有“十二监军司”,[37]即“曰左厢神勇、曰石州祥祐,曰宥州嘉宁、曰韦州静塞、曰西寿保泰、曰卓啰和南、曰右厢朝顺、曰甘州甘肃、曰瓜州西平、曰黑水镇燕、曰白马强镇、曰黑山威福”。[19]宋徽宗大观年间绘制的《西夏地形图》也标出了这十二个监军司的位置,但又标出了“灵州朔〈翔〉庆军”“贺兰军”“瀚海军”“清远军”等,可能也都是西夏的监军司。[38][39][40]宋人文献还记载了西夏有“中寨”监军司。[41][42][43]这些文献反映了西夏前期监军司的设置情况。

两宋之际,西夏与宋、金两国战争紧张,这一时期的汉文文献中记录了盐州、龙州、石堡、青池、[44]弥饿州等新的监军司。随着金夏和平的到来,天盛年间的西夏重新稳定为十七个“边中监军司”,皆为中等司,[2]:363分别为:北院、宁星[注 2]、石州、东院、韦州、西寿、卓啰、南院、西院、肃州、瓜州、沙州、黑水、啰庞岭、卧啰娘[注 3]、南地中、北地中。[2]:369-370其中啰庞岭监军司不隶属经略司管辖,[2]:317,547与黑水、卧啰娘共同构成应对鞑靼的北部边界。[45]

更多信息 监军司名, 宋人记载 ...
Remove ads

刺史

西夏在大都督府、鸣沙、五原郡与十七监军司等二十处地方设有“边中刺史”一人,地位与中等司相当,甚至监军司之刺史“当坐所隶属大人以上位”。[2]:365,369,607西夏的刺史,文书属官只有都案一名,不是地方军政民政的主官,职能更接近汉代的刺史,监察吏政、民事、司法、军事等政务,对辖区内位高位尊之人、经略使等亦有监察权。[54]

转运司

西夏在地方上设置了十处“边中转运司”,皆为下等司,包括:沙州、黑水、卧啰娘、卓啰、南院、西院、肃州、瓜州、大都督府、寺庙山。[2]:363除大都督府及地望不明的寺庙山外,其他转运司都位于西夏河西地区。转运司主要负责赋税征收、耕地管理和水利维护,其中京畿地区的相关事务由大都督府转运司负责。[20]:712-714[55][56]

更多信息 转运司名, 职官 ...

其他重要地方机构

《天盛律令》中还有“西凉府”“抚夷州”[注 5]“中兴州”[注 6]三个地位为次等司的地方机构。[2]:363与西夏一般的“州”的管理机构为城司不同,抚夷州、中兴州的管理机构为“都护司”。[59][60]

更多信息 政区名, 宋人记载 ...

城司、寨堡

西夏在重要的城池设置城司。除了与监军司地位相同、由经略司直接节制的鸣沙和五原郡外,《天盛律令》在“下等司”部分列举了24个“城司”(包括西院城司与“二十三种地边城司”),在“末等司”部分又列举了10个“寨堡”和1个“宥州城司”。[2]:363-364,371-372城司寨堡有向监军司及时通报敌情、每年按期报告城守修治情况等职责。[2]:212,220-221由于文献匮乏,加之城寨的音译名称绝大部分不能确定是否为真正的汉文名,仅有极少数城寨的地望可以明确考定。

更多信息 政区名, 等级 ...

宋史记载

更多信息 地区, 州府军 ...

武经总要记载

与地广记记载

西夏地形图记载

天盛律令记载

杂字记载

  • 丰安军
  • 清远军
  • 赤水军
  • 大斗军
  • 建康军
  • 宁寇军
  • 玉门军
  • 墨离军
  • 神勇军
  • 祥祐军
  • 加宁军
  • 静寨军
  • 清远军
  • 翔庆军
  • 保大军
  • 和南军
  • 甘肃军
  • 朝顺军
  • 镇燕军
  • 贺兰军
  • 虎控军
  • 威地军
  • 大通军
  • 宣威军
  • 鸣沙军

注解

  1. 本条目所有机构的等级、职官设置均来自《天盛律令》卷10《司序行文门》[2]:361-379,下文不赘引。
  2. 𘔒𗡱,史金波等译《天盛律令》音译为“年斜”,汉文《杂字·地分部第十九》作“宁星”。
  3. 𗼚𗲞𗰞,史金波等译《天盛律令》意译为“官黑山”,《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0、汉文《杂字·地分部第十九》作“卧啰娘”,《宋史》卷485《夏国传上》作“午腊蒻”。
  4. 本条目引用《续资治通鉴长编》时,被四库馆臣改译了的夷语音译,皆依据湖南图书馆藏《长编》四库底本改回原貌,如“娄博贝”改回“罗厖背”。
  5. 史金波等译《天盛律令》音译为“府夷州”,史氏另有文章音译为“抚夷州”。[57]
  6. 《天盛律令》卷10《司序行文门》中四次出现该地名,第一次作“中府州”,此后三次均作“中兴州”,史金波等均译为“中府州”,有误。[58]
  7. 𗷲𗉔”(银州)一词在《天盛律令》卷10《司序行文门》中共出现两次,[62]:219,223史金波等误将第二处译为“𘑫𗉔”(甘州)[2]:371
  8. 《天盛律令》卷10《司序行文门》出现两次,分别写作“𗍊𗉔”和“𗍃𗉔”,[62]:219,224史金波等分别音译为“绥州”和“宥州”。[2]:364,372绥德州自宋治平四年(1067年)后,先后属于宋、金两朝,天盛年间并不属于西夏。“𗍊”(音*su²,龚勋拟音)与“绥”也不音近,应视为“𗍃”(音*yiw²)之笔误。

参考文献

  • 《宋史》
  • 《武经总要》
  • 《与地广记》
  • 《西夏地形图》
  • 《天盛律令》
  • 《杂字》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