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晋朝司州行政区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司州在西晋初称为司隶,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以后,全国分为十九个州部,在司隶地区设置司州。[参 1]管辖范围相当于现在的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山西省西南部、陕西省东南部和山东省西北一隅。治所首都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
永嘉五年(311年)六月,汉赵国主刘聪派遗刘曜、王弥攻破洛阳,俘获晋帝司马炽,[参 2]司州大半沦没于胡,东晋初全境易手。
永和五年(349年)及太元九年(384年)曾短暂收复,数年后又失,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北伐,收复司州黄河以南地区。[参 3]
西晋
晋朝建国后,继承曹魏司隶的河南、河内、弘农、河东、平阳、野王、原武、魏郡、阳平、广平10郡。其后泰始二年(266年)废野王、原武2郡,分河南郡置荥阳、阳翟2郡(阳翟郡不久废郡),分河内郡置汲郡,分魏郡及广平郡置顿丘郡,分雍州京兆郡置上洛郡。太康年间(280-289),计有12郡,100县。
- 河南郡
- 曹魏为河南尹。晋朝建国后改称河南郡。郡治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初领洛阳、巩县、河阴、成皋、缑氏、新城、偃师、梁县、新郑、谷城、阳翟、荥阳、京县、密县、苑陵、中牟、开封17县。晋初废偃师、谷城2县。泰始二年(266年)荥阳、京县、苑陵、中牟、开封5县移属荥阳郡,阳翟、密县2县移属阳翟郡(旋废,阳翟县来隶);弘农郡新安、陆浑2县及颍川郡阳城县来隶。[参 4][参 5]晋末领洛阳、河南、巩、河阴、成皋、缑氏、阳城、新城、梁、新安、陆浑、阳翟12县。永嘉五年(311年)六月汉国攻破洛阳县。[参 2]
- 弘农郡
- 曹魏旧郡。郡治弘农县(今河南省灵宝市北),领弘农、陕县、黾池、宜阳、卢氏、湖县、华阴、新安、陆浑9县。泰始二年(266年)卢氏县移属上洛郡,大约同时新安、陆浑2县移属河南郡。[参 4][参 5]晋末领弘农、湖、陕、宜阳、黾池、华阴6县。永嘉五年(311年)为刘曜攻陷。
- 平阳郡
- 曹魏旧郡。郡治平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西),领平阳、杨县、永安、蒲子、狐讘、襄陵、绛邑、临汾、北屈、皮氏10县。晋初河东郡端氏、濩泽2县来隶。[注 1]
- 晋末领平阳、杨、端氏、永安、蒲子、狐讘、襄陵、绛邑、濩泽、临汾、北屈、皮氏12县。永嘉二年(308年)为刘渊所攻陷。[参 6]
- 河东郡
- 曹魏旧郡。郡治安邑县(今山西省夏县西),领安邑、闻喜、东垣、汾阴、大阳、猗氏、解县、蒲坂、河北、濩泽、端氏11县。晋初端氏、濩泽2县移属平阳郡。[注 1]晋末领安邑、闻喜、东垣、汾阴、大阳、猗氏、解、蒲坂、河北9县。永嘉二年(308年)为刘渊所攻陷。[参 6]
- 河内郡
- 曹魏旧郡。郡初治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北),泰始二年(266年)左右移治野王县(今河南省沁阳市),[参 7]领怀县、河阳、轵县、温县、州县、平皋、山阳、武德、修武、汲县、共县、获嘉、朝歌、林虑14县。泰始二年(266年)以汲县、朝歌、共县、林虑、获嘉5县移属汲郡,野王郡野王、沁水2县来隶。太康年间(280-289)脩武县移属汲郡。[注 2]晋末郡治移往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北),领野王、州、怀、平皋、河阳、轵、山阳、温、武德、沁水10县。永嘉四年(310年)为石勒所攻陷。[参 8]
- 广平郡
- 曹魏旧郡。郡初治曲梁县(今河北省曲周县西北),后移至广平县(今河北省曲周县北),领曲梁、广平、易阳、武安、涉县、南和、平恩、邯郸、襄国、任县、曲周、列人、广年、斥章、肥乡、临水16县。晋初省曲周县。晋末领广平、邯郸、易阳、武安、涉、襄国、南和、任、曲梁、列人、肥乡、临水、广年、斥漳、平恩15县。永嘉二年(308年)为石勒所攻陷,六年(312年)为西晋收复,建兴元年(313年)石勒再次攻陷。[参 6]
- 阳平郡
- 曹魏旧郡。郡初治馆陶县(今河北省馆陶县),后移至元城县(今河北省大名县东),领馆陶、元城、清渊、卫县、发干、东武阳、顿丘、阳平、乐平9县。泰始二年(266年)顿丘、卫县2县移属顿丘郡;省发干、乐平2县,太康年间复置。晋末领元城、馆陶、清渊、东武阳、阳平、发干、乐平7县。永嘉二年(308年)为石勒所攻陷,六年(312年)为西晋收复,建兴元年(313年)石勒再次攻陷。[参 6]
- 魏郡
- 曹魏旧郡。郡治邺县(今河北省磁县北),领邺县、繁阳、内黄、魏县、黎阳、阴安、斥丘、荡阴8县。晋初置长乐、安阳2县。泰始二年(266年)繁阳、阴安2县移属顿丘郡,邺县改名临漳县(313年改名)。晋末领临漳、魏、斥丘、荡阴、内黄、黎阳、长乐、安阳8县。永嘉二年(308年)为石勒所攻陷,六年(312年)为西晋收复,建兴元年(313年)石勒再次攻陷。[参 6]
- 荥阳郡
- 曹魏时曾置郡,后废。泰始二年(266年)以河南郡荥阳、京县、苑陵、中牟、开封5县及原武郡原武、卷县、阳武3县复置荥阳郡。[参 9]郡治荥阳县(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后废原武县,阳翟郡密县来隶。晋末领荥阳、京、密、卷、阳武、苑陵、中牟、开封8县。
- 上洛郡
- 晋初置京兆南部都尉,领京兆郡东南部的上洛、商县2县。泰始二年(266年)以都尉所属2县及弘农郡卢氏县置郡。[参 10]郡治上洛县(今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领上洛、商县、卢氏3县。泰始三年(267年)置拒阳、丰阳2县。太康年间(280-289)以前已废拒阳、丰阳2县。晋末领上洛、商、卢氏3县。永嘉五年(311年)为刘曜攻陷。
Remove ads
Remove ads
东晋
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北伐,收复部分地区,东晋灭亡前夕,司州治虎牢(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北汜水镇),下领3郡、28县。
Remove ads
注释
出处
参考资料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