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西格玛尔·波尔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西格玛尔·波尔克(德语:Sigmar Polke,1941年2月13日—2010年6月10日),是一名德国的画家和摄影师。其作品形式包含多种风格、主题和媒材。1970年他的作品以摄影创作为主,1980年利用创新的材料在画布上产生化学反应,创作抽象绘画,1990年后的作品主要描写历史事件和社会对他们的认知。

生平
1941年,波尔克出生于东德下西里西亚省(现属波兰)的欧尔斯(Oels,现称Oleśnica),是家中的第七个孩子。父亲是替巴洛克教堂制作铁工艺品的工匠,家境并不富裕[1] 。受二战影响,其和家人频繁地迁移,1945年逃到德国图林根;1953年,为了逃离东德的共产主义政权,全家人先逃往西柏林,后到西德莱茵兰定居[2]。
波尔克从幼年时期就开始画画,加上祖父喜欢摄影。当他移居西德后,他开始到美术馆和画廊参观,决定要成为艺术家。1959至1961年,波尔克在一间彩色玻璃工厂当学徒。1961至1968年他就读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跟随卡尔·奥托·格茨、吉哈德·赫曼学习,并深受约瑟夫·博伊斯影响[3]。 1963年,波尔克和葛哈·李希特、康拉德·菲舍尔共同成立资本主义写实主义画派,主张反艺术的风格和挪用广告的影像速写。“资本主义写实主义”是为了讽刺苏联官方提倡的“社会主义写实主义”,但也针对受西方资本主义驱动的艺术表示怀疑[4]。
1972-1978年,波尔克和家人、艺术家一起住在杜塞尔多夫附近小镇的公用艺术空间Gaspelhof[3][5]。1977-1991年,他成为汉堡美术学院的教授,他的学生包括德国艺术家乔治·赫罗德。1978年,波尔克定居于科隆,直到2010年6月因为癌症去世[6]。
Remove ads
作品
1966至1968年,波尔克用禄莱相机捕捉家中和工作室物品的陈列[7]。1968年,他拍摄许多由小零件制作成的雕塑,如按钮、气球、手套等,并挑选14张照片,将其出版成作品集。作为自学的摄影师,他在1968至1971年间拍摄了数千张的照片,却没有钱支付印刷费[8]。
1970年代,波尔克将摄影作品减量,转而前往阿富汗、巴西、法国和美国旅行。他在旅游期间用手持35毫米的莱卡相机拍摄照片,以及后来放入电影作品中的影片。1973年时,波尔克和詹姆斯·李·拜尔斯一起访问美国。这趟旅程中,他拍了住在纽约包厘街的流浪汉,并为照片加上模糊和斑点的效果。后来波尔克也根据在巴黎(1971年)、阿富汗和巴基斯坦(1974年)和圣保罗(1975年)旅行照片为原型,在暗房或工作室用化学物质加工,创作出一系列视觉效果迷幻的作品[9]。 受到服用LSD致幻剂的影响,波尔克把摄影过程当成改变现实的手段,他会把图像的正片和负片结合,使用曝光不足或过度的方式创作神秘的拼贴作品,或是将底片放在放大机中,有条件倒上摄影溶液,并将其反复折叠,制造抽象的照片[10]。 1995年时,波尔克和妻子奥古斯丁娜·冯·内格尔(Augustina von Nagel)合作,结合了街头摄影和波尔克的绘画,在冲洗阶段以多张底片结合并经过多次曝光,完成了名为亚琛大街(Aachener Strasse)的系列作品[3]。
波尔克的早期作品被视为欧洲的普普艺术,因为他描绘了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香肠、面包、马铃薯等,并和大众媒体的图像的结合[11]。 他在这个时期的“点阵绘画”系列(Rasterbilder)是将点阵印刷技术作为一种颠覆真理的方式,质疑大众媒体图像的真实性。他用铅笔末端的橡皮画上每个点,以营造商业新闻印刷的点阵效果。在这个时期,德国发生许多文化、艺术的变迁,波尔克以崭新的技法,加入了对消费社会、战后德国政治场景和艺术典范的反思,巧妙地讽刺当时的社会。[12]
1980年代,波尔克的创作重心再次回到绘画,但他抛弃传统的原料,转而使用砷、流星尘、烟雾、铀射线、薰衣草、朱砂和蜗牛粘液中的紫色色素等材料[13]。 他将抽象和具象结合,制作大型的画作。他也将传统颜料与溶剂、清漆、毒素和树脂混合在一起,使其产生自发的化学反应[14]。 这些实验产生了精致的抽象绘画,反映了现代主义强调的独创性与作者性的概念。波尔克的多层次的图片,背后隐含的是对幻觉或梦想的投射,他会把布料浸泡在树脂中,使之透明,并在背面画上彩色的形状,让它们以阴影的形式呈现。波尔克还会把颜料倒在画布上,并摇晃画布,让颜料在画布上自由发展。
1994年,他创作了《画的三个谎言》(The Three Lies of Painting),这幅画包含一座山、一棵树和抽象的线条交织,然后受一条巨大垂直印刷物的侵扰。这个印刷物是用五颜六色的手装饰的,波尔克想借此强调艺术家的操纵。
1990年代中期,波尔克开始创作新的系列“印刷错误”(Printing Mistakes),灵感来自报纸上发现的印刷错误。波尔克想借此讨论随机错误与原始图像间的关系,他将报纸放大和扭曲,再用投影器将图像涂在聚酯纤维表面,再覆盖一层树脂中。在作品精细的表面上,是一片金色网点,观者必须通过它来读取图像[15]。
2002年,波尔克发展了一种“机器绘画”(Machine Painting)的新技术。这是波尔克在绘画创作上很大的转变,过去波尔克拒绝用机器创作,他喜欢用手工来呈现机械技术的视觉效果。但“机器绘画”是他第一次完全使用机械来生产绘画,透过电脑着色和创作图像,再将它们转印到大尺寸的布上[16]。
2007年开始,波尔克继续发展他过去的“镜头画”系列。“镜头画”的概念是基于僧侣约翰·赞恩(Johann Zahn)在1685年出版的《人工望远镜观察》(Oculus Artificialis Teledioptricus Sive Telescopium)中提出的理论。“镜头画”的特色在于从不同的角度观看时,镜头会产生各种扭曲、突变和空间错觉[17]。
Remove ads
波尔克从1960年代开始就随身携带相机,他会随意记录生活的琐事,如表演、朋友、艺术品、电视新闻等,这样的习惯持续了几十年,拍摄了好几个小时的影片。然而,这些影片只有在展览需要时,才会被转为30到46分钟长度不等电影,且在展览中扮演辅助的角色,作为波尔克绘画、照片、雕塑等作品的补充[18]。
1999年,柏林重新开放帝国大厦,波尔克和葛哈·李希特受委托在西入口大厅30米高的墙壁上创作。波尔克制作了五个灯箱,观者看到的图像会随着他们移动而改变。图像的内容是关于议会厅和政治活动的讽刺评论。举例而言,其中一个灯箱的主题是捣蛋鬼提尔走钢丝的过程,暗示从事政治和走钢丝间的相似性。另一个灯箱则呈现两支球队再进行拔河比赛,象征政府和反对派之间永无止境的抗衡[19]。
2006年至2009年间,波尔克利用他早期在玻璃绘画工厂担任学徒的经验,为苏黎世格罗斯门斯特大教堂(Grossmünster cathedral)创作了一系列彩色玻璃窗。他用切成薄片的玛瑙制作七扇窗户,当光线穿过它们时,会在墙壁上呈现发光的效果。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五扇具象的彩色玻璃窗户,主题是旧约中的替罪羊、以撒、人子、以利亚和大卫[20]。 波尔克的作品将基督图像和玛瑙的结合,让宗教历史和自然史同时彰显,营造出强烈视觉效果等特点使其备受青睐[21]。
Remove ads
展览
1966年,波尔克在西柏林的Galerie Rene Block举办了他的第一次个人展览[22]。 1972年,他首次参加第五届卡赛尔文件展,就颇受好评。之后波尔克开始了一系列频繁的联合和个人展览。起初,他的作品在德国的画廊和博物馆展出,然后也到巴黎、纽约、华盛顿和伦敦等城市办展[23]。 1982年,他首次在纽约索荷的霍莉·所罗门画廊举行个人画展,虽然该档展览展出的是他早期的画作,但美国艺术圈还是对欧洲当代艺术的创新感到讶异[24]。 波尔克于2010年去世,但世界著名的博物馆依然持续在替他举办展览,以展示他的作品的规模和多样性[25]。
对后世的影响
波尔克通过多次展览,发挥了国际影响力,影响了许多年轻的艺术家,如马丁·基彭伯格和亚伯特·奥伦、萝拉·施尼特格、理查·普林斯、朱利安·许纳贝和大卫·萨勒以及彼得·菲施利和大卫·魏斯艺术家双人组[26]。 艺术家约翰·鲍德萨里形容波尔克为“艺术家的艺术家”,因为在没有明确的艺术运动或风格主导大众口味的时刻,他被称为意想不到的大师。虽然他的作品往往取材自古代神话、哲学和化学,但总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13]
艺术市场
波尔克的绘画和素描在早期就成名,其于1960年代中期创作的作品仍然很有名,在拍卖市场的价格也最好。2007年,伦敦佳士得拍卖行为波尔克1966的油画作品《海滩》(Beach)支付了270万英镑[27]。 2011年伦敦苏富比的拍卖会上,波尔克1967年的《丛林》(Jungle)以920万美元的价格创下了自己的新纪录[28]。2015年,它再次以271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29]。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