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韦莱集团大厦
在伊利諾伊州芝加哥的摩天大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威利斯大楼(英语:Willis Tower),原名亦仍常被称为西尔斯大楼(英语:Sears Tower),是一栋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卢普区,拥有110层、1,451-英尺(442.3-米)高的摩天大楼。该建筑由建筑师布鲁斯·格雷厄姆与工程师法兹勒·拉赫曼·汗设计,两人皆隶属于斯基德莫尔、欧宁斯与梅里尔建筑事务所(简称SOM)。建筑于1973年启用时曾为世界最高建筑物列表,此头衔持续近25年之久。如今,它是西半球的第三高建筑,亦是世界第23高建筑。每年有超过170万人造访该塔的观景台Skydeck,这是美国最高的观景平台,使其成为芝加哥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5]
此建筑位于由富兰克林街、杰克森大道、瓦克大道与亚当斯街所围合的街区上。格雷厄姆与汗将建筑设计为九根方形的管状结构,以3×3的矩阵方式排列;其中七根管状柱体在上层逐步退缩。依照标准层数计算方法,该塔有108层,但业主将主要屋顶视为第109层,并将机电屋顶视为第110层。[3][4]其外立面由阳极氧化铝与黑色玻璃构成。建筑底部包含名为“Catalog”的零售综合体。塔楼下半部最初由西尔斯公司占用,该公司将总部设于此直至1994年;而上半部则出租给其他租户。
从建成至2009年为止,这座建筑一直被称为“西尔斯大楼”,其命名权于2009年租约中转移予威利斯集团后改为现名。至今,本地居民仍习惯称之为西尔斯大楼。[6]截至2018年4月[update],大楼最大租户为联合航空,其在大楼内承租约20层楼面。[7][8][9] 其他主要租户包括命名公司韦莱韬悦,以及律师事务所阿伦特福克斯·谢夫与塞法斯·肖律师事务所。[9]摩根士丹利于2017年成为大楼的第四大租户。[9][10]
Remove ads
历史
西尔斯公司自1906年起便在芝加哥西区的西尔斯公司建筑群设立办公室。但到了1966年,原有办公空间已不敷使用,促使西尔斯高层开始寻找新址以迁建总部。[11]至1969年,西尔斯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员工约有35万人。[12]因为若在郊区新建总部,需迁移约7,000名员工,西尔斯高层很快排除此方案,决定将分散于芝加哥各地的数千名员工集中到一栋位于市中心洛普区西缘的大楼里。[11][13]
西尔斯委托其外部法律顾问Arnstein, Gluck, Weitzenfeld & Minow(今索尔·尤因律师事务所)协助寻找合适地点。该律师事务所与地方及联邦机关协调并研析相关法规后,提出两个选址建议。[14]第一个是位于环区西北方的鹅岛地区,但遭西尔斯房地产副总裁马修·J·斯塔康(Matthew J. Stacom)否决。另一个则位于环区核心,占地两个街区,东临富兰克林街,南接杰克森大道,西靠瓦克街,北界亚当斯街。虽然地点更为中心,但面积较小,约55,000平方英尺(5,100平方米)。过去五年,伯纳德·范伯格(Bernard Feinberg)、阿尔伯特·I·鲁宾斯坦(Albert I. Rubenstein)及菲利普·泰诺维茨(Philip Teinowitz)陆续买下该地段,但始终无法从灰狗巴士公司手中取得邻近一块约74,000-平方英尺(6,900-平方米)的地皮。[15]
为了取得周边土地,范伯格、鲁宾斯坦和泰诺维茨又取得邻接三块地皮的购地选择权。协议规定,若三人在90日内无法买下其中一块,这些选择权将自动失效。[15]最终,西尔斯于1970年正式取得此环区地段。[15][16]随后,西尔斯获准封闭基地东西向横跨的昆西街(Quincy Street)一段路权。由安德鲁·艾德西特(Andrew Adsit)领导的Arnstein律师团队随即开始逐笔购地。[17]最后,西尔斯从约100位业主手中购得15栋建物,并支付芝加哥市政府270万美元(约合21861440年2186万)封闭昆西街。[16]

西尔斯高层预估,新总部大楼需约4.2 × 106平方英尺(390,000平方米)的使用空间,规划可采每层约60,000平方英尺(5,600平方米)、共70层,或每层约70,000平方英尺(6,500平方米)、共60层的设计方案。[11]西尔斯委托建筑事务所SOM建筑设计事务所负责大楼设计。[18]SOM同时担任结构工程顾问,机电系统工程则交由Jaros, Baum & Bolles负责。[3]
西尔斯原本计划先将商品部门搬入大楼,其余空间则出租给其他租户,待需求增加时再收回自用。由于西尔斯高层习惯使用至少100,000平方英尺(9,300平方米)的宽敞楼层,SOM的建筑师对此表示疑虑,认为这种设计不利于吸引中小型租户。后来曾提出以两栋透过天桥相连的大楼方案,每层面积分别为50,000平方英尺(4,600平方米)及30,000平方英尺(2,800平方米),但最终未获采纳。[18]
为了吸引更多租户,部分楼层被设计成较小面积,因此整体建筑高度也必须提高,才能达到西尔斯所需的总楼地板面积。[18]SOM合伙建筑师布鲁斯·格雷厄姆与结构工程师法兹勒·拉赫曼·汗提出设计方案,建议大楼下层楼面保持约55,000-平方英尺(5,100-平方米),并利用多层建筑退缩手法逐层缩小楼层面积,形成高塔式外观。[19]设计过程中,一位建筑师传说用九根雪茄直立堆叠作为模型,最终两人皆认同这个构想。[19][20]这种设计让西尔斯得以在大楼底层使用宽敞楼面,上层则维持传统办公空间,更方便出租。[21]室内空间规划与家具设计由Saphier, Lerner, Schindler公司负责。[15][22]该公司花了一年时间,分析西尔斯16个部门的内部配置与需求。[22]
随着西尔斯对未来成长的乐观看法,建筑设计的高度也相应提升。[18]根据当时芝加哥较宽松的都市分区法规定,基地理论上可容纳高达300层、总面积13.5 × 106平方英尺(1,250,000平方米)的建筑。[15]但多数潜在租户并不希望在过高楼层工作。[15]此外,美国联邦航空总署(FAA)因空中交通考量限制当地建筑高度。[15][18]尽管FAA官员公开否认设有高度上限,[23]但若大楼高度只超过1英尺,该区最低安全飞行高度就须提高1,000英尺(300米)。[24]
大楼计划于1970年7月27日对外公布。根据设计,大楼自瓦克街(Wacker Drive)起算共109层,自富兰克林街(Franklin Street)起算则有110层,总高度为1,450-英尺-tall(440-米)。[16][25]这将使西尔斯大楼成为全球屋顶高度最高的建筑,虽然当时纽约市正在兴建世界贸易中心,其天线高度更高。[23]虽然大楼总楼地板面积达4.4 × 106平方英尺(410,000平方米),其中仅约3.7 × 106平方英尺(340,000平方米)用作办公空间。[25]
Remove ads
1971年底,芝加哥都会区的居民和广播业者对新建的西尔斯大楼可能干扰电视讯号表示关切。[26][27]据估计,该建筑将导致约15%的芝加哥居民无法接收电视讯号,另有约20%会出现“重影”问题,[26]主要影响西北与东南方的社区。[27]同年,位于芝加哥西北方的斯科基村 (伊利诺伊州)官员甚至威胁将寻求禁制令,要求停止工程。[28][29]
为回应疑虑,西尔斯开始研究如何减少大楼对广播讯号的干扰。《综艺》指出,西尔斯大楼本身并非唯一干扰源,“圈环区”(The Loop)内的多座较矮塔楼同样会造成干扰。[30]尽管如此,伊利诺伊州公民广播委员会(Illinois Citizens' Committee for Broadcasting)仍于1972年2月向联邦通信委员会正式提出申诉。[31][32]
首起针对该大楼的诉讼于1972年3月17日,由邻近的莱克郡检察官提起。[33][34]第二起诉讼则于3月28日,由斯科基、诺斯布鲁克及迪尔菲尔德三村庄联合向伊利诺伊州库克郡巡回法院提起。[34][35]这两起诉讼皆要求将建筑高度限制为67层,西尔斯则提出驳回动议。[35]
1972年4月,西尔斯开始研究在大楼顶部设置天线的可能性,[36]尽管诉讼尚未结束,建设工作仍持续进行。[37]同月底,西尔斯申请将大楼高度提高350英尺(110米),并安装新天线,[38][39]但遭芝加哥10家电视台中的8家反对。[40][41]
1972年5月17日,莱克郡巡回法院首席法官拉沃恩·迪克森(LaVerne Dickson)驳回此案,表示:“我未发现任何法令赋予电视观众免于干扰的收视权利。”[42]当时大楼已建至第58层。[43]莱克郡检察官随后向伊利诺伊州最高法院提出上诉。[43]1972年6月12日,法官查尔斯·R·巴雷特(Charles R. Barrett)裁定,原告无权要求不受干扰的电视接收服务。[44]
与此同时,联邦通信委员会(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以不具管辖权为由,拒绝就高度争议作出裁决。[45] 随后,[[美国联邦航空总署]于同年6月批准在塔楼上安装电视天线的计划,[46][47] 伊利诺伊州最高法院也于同月底维持莱克郡与库克郡巡回法院的判决。[48] 不久后,因为一场劳工罢工,施工于7月暂停。[49]
翌月,西尔斯公司正式宣布计划在塔楼屋顶设置广播天线,[50][51] 并表示愿意出资500万美元(依2024年通货膨胀率约为3759万美元)[50]协助广播业者搬迁至西尔斯塔。美国第七巡回上诉法院于9月支持联邦通信委员会的判决,[52] 而美国最高法院则在同年11月拒绝受理上诉案。[53][54]
Remove ads
1972年11月,西尔斯大厦超越刚完工一个月的标准石油大厦,成为芝加哥最高的建筑物。[55] 当时工程现场共有1,600名工人分三班轮流作业,但施工期间已有一名工人不幸丧生。[56][55] 由于天气恶劣及劳工罢工等因素,工程多次延误。混凝土工程已完成至第77层,钢骨结构则已搭建到第84层。随着高度增加,强风对后续钢构施工造成极大挑战。[55] 芝加哥的地方电视台WTTW与WLS-TV计划在钢骨结构完工后,暂时于塔顶安装广播天线。[57] 到1973年2月,钢骨结构已达第100层,正式超越了帝国大厦。[58]
1973年5月3日,西尔斯大厦正式封顶。[59] 封顶前一天,《芝加哥论坛报》社论写道:“纽约让路吧,从明天起,当学童们梦想高楼大厦时,他们将不再想到帝国大厦与世贸中心,而会想到芝加哥。”[60] 不过,当时塔楼的钢骨结构尚未完全完成,还有三至四层待建。[61] 封顶仪式后一周,电梯井发生火灾,造成四名工人罹难,[61][62] 四日后又有一名工人意外坠落身亡。[63]
同年6月,工程因另一场劳工罢工再度停摆。[64][65] 不过,西尔斯公司于同月开始将办公家具搬入大楼,[66] 预计可容纳约7,000名员工。整体建造成本约1.5亿美元,[67](依2024年计算,相当于10.6亿美元)。[68] 尽管大楼规模庞大,西尔斯公司高层表示该建筑无法容纳年度股东大会,因此仍需租用其他场地。[69]
Remove ads
1973年9月9日,首批西尔斯员工开始进驻该塔。[66][70] 同月,大楼屋顶安装了闪烁的信标灯,成为芝加哥首栋设置此类灯具的建筑物。[71] 大楼启用后,芝加哥第二高楼约翰·汉考克中心的广播公司面临是否迁至西尔斯大厦的抉择。[72] 其中两家电视台决定迁入,[73] 另有六家电台选择留在汉考克中心,并援引研究报告指出迁入西尔斯大厦对讯号提升有限。[73][74] 然而,1973年底公开资料显示,西尔斯大厦所造成的讯号干扰远超出公司与电视台先前披露的程度。[74] WLS-TV于1974年2月迁入该塔,[75] 随后WTTW也于1974年3月进驻。[76]
至1974年3月,大楼已有四分之三的空间被使用;西尔斯将上层楼层出租给高盛、西北工业公司及Schiff Hardin等租户。[77] 同年10月,亚历山大·考尔德创作的动态雕塑在大厅揭幕。[78][79] 不过,西尔斯原先对公司扩张的预期并未实现;至1974年底,公司裁减了约500名员工,约占大楼7,000名员工的7%。[80] 除了竞争对手孟山都百货之外,西尔斯也面临新兴零售巨头的竞争,如Kmart、柯尔百货及沃尔玛。由于1980年代办公室空间过剩,该塔租户数量未如预期成长,导致约半数楼层在十年间闲置。
Remove ads

1984年2月,西尔斯宣布将对大楼进行翻新,以吸引更多访客前往低楼层。[81][82] 当时约有6,500名西尔斯员工进驻大楼下半部,[82][83] 使用地下至第48层的楼层。[83] 其余空间则由约70家公司、5,500名员工使用。[82] 翻新工程包括增设四层楼高的玻璃圆顶主入口,将前四层改建为商业中庭,并新建了供观景台Skydeck使用的游客服务中心。[81][82] 该计划由SOM建筑事务所设计,于1985年中完工。[83] 《芝加哥论坛报》评论员保罗·盖普指出,SOM对新入口的尺度拿捏得当,呼应了主楼的高度,而新设的中庭也改善了原本法兰克林街入口处狭窄压迫的空间感。[84]
1988年,西尔斯宣布将出售大楼,并将其商品部门从低楼层迁出。[85] 为了从出售中获得至少10亿美元,该公司向潜在买家提出多项让步条件,包括保证在找到租户前继续支付下半部楼层的租金。[86] 到1989年7月,已有四家公司进行谈判。[87] 不过,由于低楼层面积过大,难以吸引租户,西尔斯最终未能找到买家。[88] 西尔斯一度接近将大楼出售给奥林匹亚与约克公司,但因双方未能就地产税负担达成协议,于1989年9月取消交易。[89] 最终,西尔斯于1989年11月改为对大楼进行再融资。[90] 隔年,西尔斯向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及AEW资本管理公司取得8.5亿美元抵押贷款,由MetLife持有贷款票据,预计于2005年到期。[91]
1990年,律师事务所凯克、马欣与凯特律师事务所决定迁入尚在开发中的西瓦克77号大厦,拒绝了西尔斯公司挽留其继续租用旧址的提议。[92] 仅两年后,西尔斯便开始将办公室自大厦迁出[93],搬至位于伊利诺伊州霍夫曼庄园市的新园区,该园区于1995年竣工。[91]
1994年,随着贷款到期日将近,西尔斯重新协商贷款条件。根据协议,西尔斯不再负责8.5亿美元贷款,虽然名义上仍持有大楼,但实际已由AEW与MetLife掌控。协议也规定,AEW与MetLife将于2003年取得大楼正式所有权。[91]
1997年,加拿大多伦多的TrizecHahn公司(当时为加拿大国家电视塔的租赁方)以1.1亿美元收购AEW在该大楼的股份,并承担400万美元负债及7.34亿美元抵押贷款。[94][95]
Remove ads
Trizec曾预估西尔斯大厦的市值可迅速达到10亿美元,但该预测未能实现;大厦依然面临与西尔斯时期相似的高空置率问题。尽管如此,Trizec也尝试吸引新租户,并取得部分成效。于九一一袭击事件后,包括高盛与美林证券在内的两大租户宣布将迁出共计30万平方英尺的办公空间。2003年,Trizec以900万美元价格,将大厦股份出售给MetLife。[96]
2004年3月,MetLife宣布将大楼出售予一个投资人财团,[97][98] 成员包括纽约投资人Joseph Chetrit、Joseph Moinian、Lloyd Goldman、Joseph Cayre与Jeffrey Feil,以及伊利诺伊州斯科基的American Landmark Properties公司。[99] 成交价为8.4亿美元,其中8.25亿为抵押贷款。[100]

自2007年起,业主曾计划在杰克森大道(Jackson Boulevard)北侧、瓦克街(Wacker Drive)与富兰克林街(Franklin Street)之间、观景台入口附近的大楼地下停车场上方兴建旅馆。业主表示,此第二栋建筑早在原始设计时即已考量。不过由于该地段都市规划对建筑高度的限制,该计划最终取消。[101]
2009年2月,业主考虑将建筑重新涂装为银色,期望借此“重塑品牌”并彰显大楼节能改造的成效,预估费用约5,000万美元;但此计划后来搁置。[102]
虽然西尔斯的冠名权已于2003年到期,但该建筑仍在多次易主后持续被称为“西尔斯大厦”。2009年3月,伦敦保险公司威利斯集团控股租下部分楼层并取得冠名权。[103][104] 2009年7月16日,该建筑正式更名为“威利斯大厦”。[105][106]
至2011年,大楼业主开始考虑出售部分或全部产权予潜在投资人。[107]隔年,联合航空宣布将其总部自西瓦克77号大厦迁入威利斯大厦。[7]
Remove ads
截至2015年3月,威利斯大厦的出售价格标示为15亿美元。[108]同月,黑石集团以13亿美元价格购入此大楼,创下美国除纽约市以外物业交易最高价纪录。[109][110]
黑石于2017年1月宣布将进行5亿美元的翻修计划,包含兴建名为“Catalog”的六层楼商业综合体,以取代位于杰克森大道的广场及瓦克大道的入口。[111][112] 翻修工程由根斯勒建筑事务所设计。[113][114]
Catalog顶部新设屋顶露台,并全面更新了大楼的暖通空调系统。[113] 除了通往观景台Skydeck的电梯外,大部分电梯为该塔历史上首次翻修,新电梯速度更快且节能约35%。[115][116] 大楼还展示来自奥拉维尔·埃利亚松、雅各布·哈希莫托等艺术家的作品。[113]
为资助翻修,黑石于2017年2月自包括高盛在内的银行团获得10亿美元贷款,用于替换原本即将到期的7.5亿美元商业抵押担保证券债务。[117] 隔年,由于翻修成本增加,黑石又自德意志银行及巴克莱银行取得13亿美元新贷款。[118][119]
2018年初,位于瓦克大道的“Lunchbox”入口亭被拆除,以腾出空间兴建Catalog商业综合体。[120] 原亭旁的钢制地球仪由Poblocki标志公司于2010年制作并安装,后来被迁至埃尔姆赫斯特。[120][121]
2018年6月,大楼第66与67楼开设了一座40,000-平方英尺(3,700-平方米)的私人会所,设有仅供租户使用的餐厅Craftsman与酒廊Frame,以及对外开放的餐厅East Room。[122][123]
同年9月,Urbanspace 宣布将于大楼低楼层设立美食广场。[124][125]
2020年3月9日,怡安集团提出收购{韦莱韬悦(即威利斯集团的继任者),[126][127] 引发威利斯大厦可能更名的猜测。[128] 然而该合并案于2021年7月26日宣告终止,原因是美国司法部对该交易提出反垄断诉讼。[129]
整项翻修工程于2022年5月完成。[113][130][131] 虽然当时大楼的出租率接近85%,但自2019年以来,受到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疫情影响,进入大楼的租户与访客人数显著减少。[113]
Remove ads
2006年6月,七名建筑工人组成的宗教团体自由城七人组遭联邦调查局逮捕,并被控密谋摧毁西尔斯大厦。联邦调查局副局长约翰·皮斯托尔(John Pistole)表示,这场阴谋“更多是出于想像,而非具体可行”。[133][134][135]
该案件于2007年10月正式进入司法审理程序。[136] 经过三轮审判后,最终有五名被告被判有罪,两人则获判无罪。[137] 被视为首谋的纳西尔·巴蒂斯特则遭判刑13年半。[138]
受到该事件潜在威胁的影响,大楼当时最大的租户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于2009年初迁至北瓦克大道(North Wacker Drive)办公。[139]
2020年5月,暴雨导致大楼地下一至三层严重淹水,造成建筑断电,影响多家电视与广播台的讯号传输。[140]
建筑设计

威利斯大厦是由SOM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首席设计师为布鲁斯·格雷厄姆,结构工程师则是法兹勒·卡恩。卡恩采用一种名为“束状管结构”(bundled tube)的创新结构系统,使建筑得以突破当时的高度极限。这项设计后来成为众多超高层建筑的范本,例如吉隆坡双峰塔与迪拜哈里发塔。[141][142]
整栋大楼由九个边长为75英尺(约23米)的正方形塔体组成,基座采三乘三排列。每个塔体独立延伸至不同高度,最终汇聚为中央核心塔,构成阶梯状的天际线外观。这样的设计不仅减少风力引起的横向摇摆,也提升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与使用效率。[143]
建筑的结构核心包含电梯井、楼梯间与机电管线,外部则由高强度钢柱与连接梁构成,将重力与侧向负载有效传导至基础。整体建筑使用了75,000吨钢材,外部包覆黑色铝材与青铜色玻璃帷幕墙,展现出简洁现代的外观风格。[144]
建筑总高度为1,450英尺(442.1米),加上天线后达1,729英尺(527米)。自1973年完工至1998年被双峰塔超越之前,该大楼连续25年保持世界最高建筑的纪录。[145] 即便如此,它至今仍是美国中西部最高的建筑物。
观景台“Skydeck”设于103楼,其中设有悬空透明玻璃阳台“The Ledge”,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该设施于2009年启用,让访客能在1,353英尺(412米)高处俯瞰芝加哥全景与密歇根湖景色。[146]
大楼内部使用了约74,000短吨(67,100长吨)的钢材、400万磅(约1,814公吨)的铝材,以及总面积达101英亩(约409,000平方米)的混凝土地板。[147][56] 每个退缩层(setback)下方皆设有两层楼高的斜撑柱,以降低剪力负载。[148]为了避免影响“束状管结构”之间的连结,楼层内部并未设置斜撑;相反地,各楼层的垂直柱与水平梁皆采用刚性接头固定。[79]
大楼的超级结构可承受时速130英里(约209公里)的阵风,这种强风在当地平均约百年才会出现一次。[149]根据《芝加哥论坛报》报导,建筑顶端最多可偏移7英寸(约18公分),并能在7.2秒内回复原位。[150]威利斯大厦的地基深达50英尺(约15米),最下方为一块厚5英尺(约1.5米)的混凝土底板。大楼下方为黏土层,深约100英尺(约30米)处为石灰岩层。[151] 因此,基础采用了共201根沉箱进行施工,[151][24] 其中114根深入石灰岩层。[24] 每根沉箱直径可达10英尺(约3米)。在地块西北与东北角挖掘过程中,部分孔洞积水,需先抽干地下水,再插入钢管并灌注混凝土加以加固。[151]
在建造期间,SOM与芝加哥市政府曾共同研拟将“无烟、无火”安全区与全栋洒水系统纳入设计,这些措施在当时尚属创举。[152] 尽管当时法规尚未强制要求,大楼从一开始便配置洒水系统,全栋共设约40,000个喷头,安装成本达400万美元。[153]>
建筑完工后采用电力供暖系统,有别于当时常见的燃气加热方式。[154] 大楼内共设有约145,000盏照明设备,并搭载总容量达17,000冷冻吨的冷却系统。[56][13] 此外,建筑内还设有火灾抑制与紧急通讯系统,并由柴油发电机提供备援电力。[149][155] 一旦某区发生火警,烟雾侦测系统会自动关闭该区域的新鲜空气进气口,并将烟雾排出建筑物外。[149]
全栋设有15层地上机械楼与3层地下机械空间。在103楼的Skydeck之上,还设有一座七层楼高的机械塔楼(mechanical penthouse)。[13]
大厦规划时设置了103部电梯,[149][150]其中包括14部双层电梯。[149][156]办公楼层由97部电梯服务,因部分为双层电梯,实际占用83条井道。[116]设计上,单层电梯连接大厅与最低28层楼,[156]双层电梯则行驶至第33/34层与第66/67层的“天空大厅”(sky lobbies),乘客可在此转乘区域性电梯,该等电梯服务第34层至第103层。[149][156]另有两部电梯可由大厅直达103楼的Skydeck。[157]截至2018年,这些电梯每年共运送约580万名乘客。[115][116]
其中六部电梯专供货运使用,[150]包括一部服务全栋大楼、行驶高度达1,440英尺(约439米)的电梯。[157]火灾或其他紧急情况发生时,该电梯将由芝加哥消防局专用,其他电梯则由33楼的控制系统派遣至受灾楼层,以协助疏散乘客。[149]
大楼内亦设有16部手扶梯,其中一组为双层高度,连接主大厅与下层夹层,[156]另有一组手扶梯连接第33与第34层。[150]

建筑完工时,主入口位于西侧的瓦克大道。大楼南侧设有一座广场,通往东侧的富兰克林街,为缓坡上升设计。由于富兰克林街的高度比瓦克大道低6英尺(约1.8米),该处入口实际位于广场以下,可通往大楼的下层夹层。[156]地下部分共有三层,总面积达40万平方英尺(约37,000平方米),[15]设有可容纳1,200人座位的自助餐厅、商业空间、服务设施,以及一座可供17辆卡车同时作业的装卸码头,[79]并配备150个停车位。[150]
截至2022年,大楼基座面积约为463,000平方英尺(约43,000平方米),包含两个租户专用大厅。[113][114]租户主要自瓦克大道与富兰克林街出入,而购物民众、餐厅顾客与天空甲板访客则由南侧的杰克森大道入口进入。[158]瓦克大道大厅内陈列著艺术家雅各布·哈希莫托于2019年创作的作品《宇宙尘埃中的无限粒子之心》(In the Heart of this Infinite Particle of Galactic Dust),作品由7,000多片悬挂于天花板的米纸与树脂圆盘组成。[159][160]为纪念法兹鲁尔·汗对摩天大楼结构工程的重大贡献,伊利诺伊州结构工程师协会亦于大厅内设置了其雕像。[161]
大楼最低楼层的商业区称为“目录”(Catalog),名称取自西尔斯公司过去所使用的邮购刊物。[114][162]该六层楼高的复合设施内设有多间餐厅,[162]范围延伸至地下三层以及大楼南侧与西侧的三层附楼。[114]附楼屋顶采用240片玻璃组成的弯曲天窗设计,北侧由黑色柱子支撑,造型呼应主塔外观。内部装饰细节,如扶手与楼梯平台,灵感来自芝加哥的“建筑环境”元素。[163]“目录”的三楼设有由Convene营运、面积达3万平方英尺(约2,790平方米)的共用办公空间。[158][163]


威利斯大厦的观景台称为Skydeck,于1974年6月22日开放,位于第103楼,距地面1,353英尺(约412米),为美国最高的观景台之一。[164]Skydeck同时也是芝加哥知名的旅游景点。[165]游客可体验大楼随风摆动的感觉,并在天气晴朗时远眺伊利诺伊州平原与密歇根湖,甚至可望见印第安纳州、密歇根州及威斯康辛州。电梯仅需约60秒即可抵达观景台,乘客会感受到明显的气压变化。截至2018年,年均访客人数约为170万人次。[166][167]第103楼亦设有可供活动使用的场地。[168]
2009年1月,天空甲板进行大规模整修,新增四个可伸缩的玻璃阳台,自103楼向南侧外墙伸出约4英尺(约1.2米),俯瞰瓦克大道。这些全玻璃结构的阳台俗称“悬崖”(The Ledge),游客可从透明地板俯视下方街道。每个阳台的最大承重为5短吨(约4.5公吨),于2009年7月2日正式开放。[169][170]
2014年5月29日,其中一个阳台的层压玻璃地板在游客踏上时破裂,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171]同一阳台的玻璃地板于2019年6月12日再度破裂。[172]2022年5月,第五个玻璃阳台于西侧外墙开放,俯瞰南瓦克大道。
高度

完工时,西尔斯大厦曾是世界最高建筑,但并非世界最高结构。多伦多的加拿大国家电视塔比其高出约350英尺(约107米),[173]不过,高层建筑与城市栖息地委员会(CTBUH)并不将加拿大国家电视塔视为建筑物,因其并非自地面起设有楼层。[174]威利斯大厦仍是美洲及西半球第三高建筑(仅次于纽约市的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及中央公园塔)。其尖顶高度为1729英尺(约527米),为美洲第三高的独立结构。[3]全球排名第16名。
1998年,位于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双峰塔完工,并宣称成为世界最高建筑,含装饰尖塔高度达1482.6英尺(约452米)。芝加哥人则反对此说,认为西尔斯大厦的顶楼高于双子塔任何一座楼顶。[175]因此,世界最高建筑的争议催生出四种“最高建筑”分类,其中双子塔在“至建筑元素顶部”(指尖塔但不含天线)类别中为最高。[175][176] 2004年,位于台湾台北市的台北101在四个分类中夺得三项冠军,超越双峰塔的尖塔高度,以及超越西尔斯大厦的屋顶与最高使用楼层高度。有人建议西尔斯大厦在塔顶增设装饰物以超越台北101,但未付诸实行。[177][178]
2007年8月12日,迪拜的哈里发塔开发商宣布其已在所有高度类别超越西尔斯大厦。[179]完工后,纽约的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以结构高度及尖顶高度超越威利斯大厦,但其屋顶高度、观景台高度与最高使用楼层高度则未超越。[180]
直至2000年,西尔斯大厦尚未以尖顶高度保持最高建筑纪录。1969至1978年间,该纪录由约翰·汉考克中心保持,其天线高度达1500英尺(约457米),比西尔斯大厦原始高度高出49英尺(约15米)。世界贸易中心北塔加装359英尺(约109.4米)天线后,尖顶高度达1728英尺(约527米),成为最高。1982年西尔斯大厦安装两支天线,使总高达1707英尺(约520米),高于约翰·汉考克中心但仍低于世界贸易中心北塔。2000年6月,西尔斯大厦将西侧天线延伸至1729英尺,略高于世界贸易中心,正式取得尖顶高度最高建筑称号。

1981年5月25日,丹·古德温身穿自制的蜘蛛人服装,利用吸盘、楔块装置和天空钩攀爬威利斯大厦外墙。尽管芝加哥消防局多次试图阻止,他仍成功完成首次外墙攀爬。经过七小时攀登后,古德温在顶楼被逮捕,并随后被控告擅闯。他表示,此次攀爬的目的是唤起大众对高层救援及消防技术不足的关注。经过芝加哥地检署与消防局长的长时间讯问后,古德温正式获释。[182][183]
1999年8月,绰号“蜘蛛人”的法国城市攀爬者阿兰·罗贝尔,仅凭双手与赤脚攀爬威利斯大厦外部的玻璃与钢铁墙面,直达顶端。攀登接近尾声时,浓雾弥漫,使最后20层楼的玻璃与钢架变得湿滑,增加攀爬难度。[184]
自2009年起,威利斯大厦每年主办“SkyRise Chicago”,这是全球最高的室内楼梯攀爬慈善活动,收益捐赠给雪莉·瑞安能力实验室。参与者可合法攀登威利斯大厦103层楼高的楼梯。[185]
命名权

西尔斯公司于1994年将大厦出售,并于1995年迁出,但保留命名权至2003年。新业主于2005年尝试与电脑零售商CDW公司洽谈更名,2008年亦曾与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讨论,但均未成功。英国保险经纪公司威利斯集团(Willis Group Holdings)于2009年租用大厦三层,总计超过140,000平方英尺(13,000平方米)的办公空间。威利斯集团发言人表示,命名权是在谈判过程中免费获得。该建筑于2009年7月16日正式更名为“威利斯大厦”(Willis Tower),命名权有效期为15年。[186][105] 2020年,怡安集团收购威韦莱韬悦,但保留大厦命名权合约,该合约将于2025年3月到期。[187][188]
《芝加哥论坛报》戏称此名称让人联想到美国情景喜剧《小淘气》中的经典台词“你到底在说什么啊,威利斯?(What you talkin' 'bout, Willis?)”,并认为在这个高度尊重传统且自尊心强烈的城市,更名并不明智,尤其部分芝加哥人仍对马歇尔菲尔德百货改名为梅西百货感到哀悼。[189]根据2009年7月16日CNN报导指出,部分芝加哥居民仍拒绝接受“威利斯大厦”的称呼。[190] 2010年10月出版的《芝加哥杂志》将该建筑列为芝加哥40座最重要建筑之一,却明确拒绝使用“威利斯大厦”名称,仍称其为“西尔斯大厦”。[191]
广播

威利斯大厦顶端设有多座广播发射天线。以下列表依天线高度由高至低排列。同一高度、同一天线杆上有多个台站表示透过二工器共用同一根天线 (无线电)。由于大楼高度极高,所有FM电台(均为北美广播台等级B类)输出功率有限制。
|
|
美国国家海洋暨大气总署气象广播电台KWO39于162.550 MHz频率使用本大楼广播,由美国国家气象局芝加哥气象预报办公室编程,配备特定区域讯息编码 (SAME)功能,能透过特别设定的气象无线电发出警报声,提醒潜在危险。
|
|
流行文化
该建筑曾出现在许多以芝加哥为背景的电影与电视节目中,例如电影《跷课天才》,剧中费里斯与朋友造访了观景台。[196] 电视节目《康纳·欧布莱恩深夜秀》于2006年在芝加哥拍摄时,介绍了一个名为“穿着西尔斯服装的西尔斯大楼”的角色。[197] 此建筑亦曾在《人类消失后的世界》(历史频道)中登场,描绘无人类存在后,包括该大楼因疏于维护而在两百年后倒塌的情景。[198]
在2008年电影《黑暗骑士》中,此建筑被设定为哥谭市的一部分。[199] 在2011年电影《变形金刚3》中,该建筑出现在多个场景。[200] 在2013年电影《超人:钢铁英雄》中,该大楼被设定为《星球日报》的办公室所在地。[201]
另见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