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西贝鳄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西贝鳄类(Sebecosuchia)是鳄形超目诺托鳄类的一个演化支,包含波罗鳄科与西贝鳄科。西贝鳄类的波罗鳄科出现于白垩纪晚期,最后的西贝鳄类是西贝鳄科,灭绝于中新世。化石主要发现于南美洲,而北美洲、欧洲、亚洲等地都有发现。某些近年研究将波罗鳄科、西贝鳄科分开,这使西贝鳄类成为复系群;而其他研究多认为西贝鳄类是单系群演化支。
Remove ads
古生物学
西贝鳄类是群肉食性陆栖鳄形类。外鼻孔位于口鼻部的最前端,显示西贝鳄类是群陆栖动物;水生、半水生鳄形类的外鼻孔位于口鼻部前端的上侧。西贝鳄类的口鼻部侧向扁平。许多陆栖爬行动物也有侧向狭窄的口鼻部,例如兽脚类恐龙。眼眶朝向两侧,而水生鳄形类的眼眶略朝上方。股骨有明显的第四粗隆部,是大腿肌肉的附着处,显示西贝鳄类有可能采取直立步态。目前古生物学界普遍认为西贝鳄类是群陆栖动物,但过去曾被视为半水生动物,将大部分时间栖息于水中。
西贝鳄类的侧向狭窄口鼻部,可能是用来承受捕抓猎物时的撞击。它们的牙齿侧向扁平、有锯齿状边缘、末端成尖状。西贝鳄类的牙齿形状,有利于咬穿、撕裂猎物的肉体。头颅骨的翼状骨大幅弯曲,显示有大型下颌收肌附着,使它们可以做出快速的嘴部开合动作、有更大的咬合力[1]。
研究历史
在1946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内德·科尔伯特(Edwin Colbert)建立西贝鳄类(Sebecosuchia),以包含西贝鳄、波罗鳄科。西贝鳄是在1937年被命名,化石发现于南美洲,是种独特的鳄形类,口鼻部上下高,牙齿侧向扁平、带有锯齿边缘。波罗鳄科是在1936年被命名,以包含新建立的波罗鳄,化石也是发现于南美洲,口鼻部[2]。
近年新发现的ㄧ些西贝鳄类,无法被归类于波罗鳄科、西贝鳄科,例如在1989年被命名的艾利毛鳄(Eremosuchus),以及在2005年命名的佩文切鳄。它们被认为比波罗鳄科、西贝鳄科还要原始,因此被归类于西贝鳄类的原始物种[2]。
以下演化树来自于2005年的西贝鳄类研究。西贝鳄科被视为是个并系群,是原始西贝鳄类的集合体;而波罗鳄科是个单系群,包含更进阶型的西贝鳄类。
鳄形类 |
| |||||||||||||||||||||||||||||||||||||||||||||||||||||||||||||||||||||||||||||||||||||||||||||||||||
在1988年的一个鳄形类研究,将波罗鳄科、西贝鳄科分开,波罗鳄科被分类到诺托鳄类的原始位置,而西贝鳄科被分类到新鳄类的原始位置。之后研究多将西贝鳄类视为单系群。但在2007年,汉斯·戴尔特·苏伊士(Hans-Dieter Sues)等人将波罗鳄科归类于Metasuchia的原始位置,并将西贝鳄科归类到更进阶的位置,是佩罗鳄科的近亲。苏伊士建立Sebecia演化支,以包含西贝鳄科、佩罗鳄科。以下演化树来自于苏伊士等人的2007年研究[3]:
Metasuchia |
| |||||||||||||||||||||||||||||||||||||||||||||||||||
在2009年,保罗·塞里诺(Paul Sereno)与汉斯·拉森(Hans Larsson)得出类似的结论,但把波罗鳄科归类到进阶型的诺托鳄类。在2010年、2011年的两个研究,则发现西贝鳄类是诺托鳄类的一个演化支,位于诺托鳄类的进阶位置,而波罗鳄、西贝鳄科互为姊妹分类单元。以下来自于2010年的研究[4]:
诺托鳄类 |
| ||||||||||||||||||||||||||||||||||||||||||||||||||||||||||||||||||||||||||||||||||||||||||||||||||||||||||||||||||||||||||||||||||||||||||||||||||||||||||||||||||
在2011年,迪亚戈·玻尔(Diego Pol)与杰米·鲍威尔(Jaime E. Powell)得出类似的演化树。但是,波罗鳄科虽然属于西贝鳄类,其传统范围里的物种被拆散,并不构成单系群演化支。以下来自于2011年的研究[5]:
| |||||||||||||||||||||||||||||||||||||||||||||||||||||||||||||||||||||||||||||||||||||||||||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