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西黄鹡鸰
鹡鸰科鹡鸰属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西黄鹡鸰(台湾作西方黄鹡鸰)(学名:Motacilla flava)为鹡鸰科鹡鸰属的鸟类。这是一种纤细的鸟类,全长15–16厘米,具有鹡鸰属特征的长尾巴,不断摇动。它是欧洲鹡鸰中尾巴最短的。繁殖期的成年雄鸟背部基本为橄榄色,腹部为黄色。其他羽毛形态,特别是幼鸟,黄色部分可能淡化至接近白色。繁殖期雄鸟的头部颜色和图案根据亚种而异。

本种旧称黄鹡鸰,在近年的研究以印度至中亚为界,将本种分为黄鹡鸰与西黄鹡鸰两个物种后,这个名称如今通常是指前者。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2]。
Remove ads
系统学
Motacilla是拉丁语中对鹡鸰的名称;尽管实际上是motare的指小词,意为“移动”,但在中世纪时引发了对cilla为“尾巴”的误解。种加词flava的拉丁语意思是金黄色。[3]
该物种的系统学和系统发生学极为复杂。历史上曾描述过数十个亚种,目前根据不同作者的观点,约有15至20个亚种被认为是有效的。此外,黄头鹡鸰(M. citreola)与此物种形成了隐蔽种复合体;[4][页码请求] 这两个分类单元按照传统划分为并系群。白令陆桥的种群有时被分离为黄鹡鸰(M. tschutschensis)。
以下列出被接受的亚种,依IOC顺序排列。[5] 羽色描述主要指雄性,除非另有说明;雌性通常难以区分亚种。[6] 亚种的俗名依据Svensson (1992)。[6]
指名亚种蓝头鹡鸰与黄鹡鸰在法国北部形成狭窄的杂交带。来自该区的鸟类外观各异,但其中一种看起来像指名蓝头鹡鸰(除了头部的蓝色调较淡,且带有淡紫色,头部白色区域更大,尤其是在喉部、耳覆羽和眉纹上),俗称为海峡鹡鸰。在罗马尼亚及其附近,M. f. flava与M. f. feldegg之间的杂交带,有时被区分为单独的亚种“M. f. dombrowskii”或“M. f. superciliaris”,该区域的鸟类也各有不同,但通常像M. f. feldegg,但有白色眉纹,而非纯黑色头部。[6][7]
Remove ads
特征
西黄鹡鸰身体纤细,体长15-16cm,体重约17.68克,翼长约79.5毫米,嘴峰长约16毫米,喙宽度约3.2毫米,喙厚度约3.5毫米,跗跖长约23.1毫米,尾长约70.6毫米。身体带褐色或橄榄色;虹膜-褐色;嘴-褐色;脚-褐至黑色。 叫声-为重复的叫声间杂颤鸣声;并非直线飞行,而是一上一下地飞行,行走时尾巴会不断上下摆动。西黄鹡鸰是候鸟,其栖息在开放的草原环境中,食性为肉食性,主要食物来源是陆生无脊椎动物。[8]
其叫声为高亢的jeet。[9]
分布与栖地
广泛分布于欧洲、非洲,以及亚洲西半部。[2]主要在温带的欧洲和亚洲繁殖。大多数种群为迁徙鸟,冬季迁徙至热带非洲和南亚;然而,在埃及繁殖的小种群则为留鸟。
河谷、林缘、原野、池畔及居民点附近,从平原至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均可见其踪迹。
繁殖
这种食虫性鸟类栖息于接近水源的开阔地区,如湿草地。它们在草丛中筑巢,每窝产下4-8颗带斑点的蛋。
文化中的角色
在古埃及的金字塔铭文中,黄鹡鸰被认为是阿图姆的象征,可能是凤凰鸟的灵感来源,而凤凰鸟则是希腊神话中不死鸟的灵感来源。[10]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