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言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言灵(言霊:ことだま)在日本指的是存在于语言中的精灵或灵力[1]。辞典《大辞泉》定义为古代日本人相信存在于言语中不可思议的力量,认为能使说出的话语实现[2]。古代的言(こと)同时指“言语”和“事柄”,暗示了言与事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3]。言灵的核心信念是,说出的话语能够影响甚至决定事件的发生[4]。
历史
在日语中,“言霊(ことだま)”一词最早出现在《万叶集》的三首和歌[5]。言灵在《古事记》、《风土记》或其他文献,并未见同名记载[6]。且《万叶集》的歌编号3254,在万叶假名中被写作“事霊”[6]。在上古日语,“こと”的使用可以解释为“言”或“事”。自近世以来,许多学者认为,这两者具有同源性[5]。
与言灵信仰最接近的神祇,据信是《古事记》中所出现一言主神:“吾者、虽恶事而一言、虽善事而一言、言离之神、葛城之一言主大神者也。(吾は悪事も一言、善事も一言、言離の神、葛城一言主の大神なり。[7][8])”
一言主神之名“一言主”(Ichikotōnushi)可从汉字构成进行解析:
其名直接暗示此神祇的特性,即以其单一的言语展现其权威与力量[9]。祂被视为掌管言语(言叶:kotoba)力量的伟大神祇[10]。根据《大辞泉》的记载,一言主神是位于大和国葛城山的神祇,以一语断定善恶的托宣神而闻名[11]。神名解释与《古事记》中记载的“言离(コトサカ)”息息相关,言离有多种读法与解释,强调了神祇宣告的决定性[9]。
一言主神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712年成书的《古事记》下卷 。书中记载,雄略天皇在位四年(公元460年)前往葛城山狩猎时,遇到一群衣着与天皇一行完全相同的人,他们正从对面的山脊走来 。当雄略天皇询问其名时,对方回答:“吾先见问、故吾先为名告。吾者、虽恶事而一言、虽善事而一言、言离之神、葛城之一言主大神者也。”[12]
《日本书纪》也记载了雄略天皇与一事主神(即一言主神)相遇的故事。然而,《日本书纪》版本(公元720年)略有不同,一事主神自称为现人之神[13],之后更与天皇一同享受狩猎的乐趣 。
Remove ads
主要源自日本的传统信仰,特别是神道教[1]。日本古籍《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中的相关记载,以及研究神道教和日本古代信仰的著作[14],例:大本教的出口王仁三郎[15]。飞鸟时代的歌人柿本人麻吕,曾写到日本是一个“言霊の幸わう国[16]”,透过言语的力量带来幸福的国家[17]。如作品:
“ | しきしまの大和の国は 言霊の幸(さき)わう国ぞ ま幸(さき)くありこそ | ” |
“ | 言霊の八十の衢に夕占问ふ占正に告る妹はあひ寄らむ | ” |
——《柿本朝臣人麻吕歌集》[18][19][20] |
对语言力量的信仰在日本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文字记录出现之前[21]。这种信仰与万物有灵论(animism)相关,认为包括言语在内的一切事物都寄宿著灵魂。言灵的起源也可能与巫术仪式中使用的咒语和念诵有关[1][21][22]。又如《续日本后纪》记载:“日之本的倭国,乃是充满言玉之国度,此说自古语流传而来,又由神语传颂至今。”此时写作真名言玉,与万叶假名コトタマ相对。
“ | 日の本(ヒノモト)の倭(ヤマト)の国(クニ)は
言玉(コトタマ)の当(サキハフ)国とぞ古语(フルコト)に 流来(ナガレキタ)れる神语(カムコト)に伝来(ツタヘキタ)れる。 |
” |
——《続日本后纪》[23] |
文字可以传递能量[24],对此的研究就是言灵学[25]。在汉字传入日本之前,日本有倭文[26](或やまとぶみ:大和文)[27],它有五十音(包括浊音符、半浊音符则有75个),每个音都有意义[28]。
跨文化
鬼怪夜间哭泣作为仓颉造字[29]传说中的一个情节。《淮南子·本经训》不仅延续仓颉造字说法,更首次详细记载“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的传说[30]。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论及,文字诞生后,“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31]
辩才天女(Saraswati)[32]是印度教与佛教中的智慧与语言之神,她的神格起源于梨俱吠陀中的萨拉斯瓦蒂河,最初被视为水神,后来逐渐演变为掌管智慧、学习、艺术和语言的女神[33]。祂与瓦克(Vāc)的关系密切。瓦克在吠陀经典[34]代表言语或“神圣之言[35]”,被视为语言的拟人化神祇[36]。瓦克的概念后来与辩才天女融合,使她成为语言、知识与智慧的象征。在印度教的信仰中,辩才天女不仅掌管语言的力量,也赋予人们辩才与智慧,使说法者的言语更加庄严有力[33]。
透特(Thoth)是古埃及神话中的智慧与语言之神,认为是文字、知识、数学与魔法的创造者。祂的形象通常是朱鹭首人身,象征智慧与书写[37]。透特被称为语言之神,因为祂发明了象形文字[38],记录神圣知识和宇宙秩序。祂是众神的书记官[39],负责记录世界运作,并在亡者审判时记录灵魂的善恶[40]。祂是法老与祭司的守护神,确保语言的神圣性与准确性。“透特创造了自己”与赫尔莫波利斯的创世神话有关。在这个神话中,透特被视为自生神,即祂不依赖其他神祇而存在[41]。祂的智慧与言语被认为是宇宙秩序的基础,透过言语与书写,祂确立了世界的规则,使混沌转化为秩序[42]。因此,祂的存在本身就是智慧与创造力的象征[43]。
希腊/罗马神话中的赫耳墨斯(墨丘利)被视为言语与语言之神,原因在于祂不仅发明了书写系统,而且教会人类各种语言。祂与记忆女神宁默辛妮(Mnemosyne)的联系,强调了语言与记忆之间的不可分割性。正是通过解释与“创造”语言,赫耳墨斯使得原本单一语言分化为多元语言,从而成就了语言在沟通与智慧传承中的神圣地位[44]。
帕帕莱巴(Papa Legba)是海地伏都教中的重要罗瓦(Loa),负责沟通与语言的神祇。祂被视为凡人与神灵之间的桥梁,掌管通往灵界的道路,并决定谁能与神灵交流[45]。帕帕莱巴通晓所有语言,在仪式中负责通向神灵的沟通之门。在海地,祂被视为伟大的话术家,能够促进理解与交流。祂的形象通常是一位拄著拐杖、戴着宽边帽、抽著烟斗的老者[46],并与狗有特殊的联系[47][48]。在伏都教仪式中,帕帕莱巴通常是第一位被召唤的神祇,因为祂掌管通道,决定仪式是否能顺利进行[49]。
Remove ads
对语言力量的信仰可说是跨文化普遍存在现象。西方哲学和宗教中的逻各斯(logos)源于古希腊哲学,是一个涵义广泛的词汇,通常被翻译为词语、理性、逻辑、原则或规律。在不同的哲学家和思想体系中,其含义有所演变:
-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将 Logos 视为宇宙的普遍法则、理性原则,它支配着世间万物的变化和秩序。他认为 Logos 是不变的真理,存在于自然之中,并对所有寻求它的人开放。
- 斯多葛学派(Stoicism)认为 Logos 是普遍的神圣理性,它内在于自然,并构成了宇宙的秩序。人类的理性是 Logos 的一部分,因此通过理性可以认识宇宙的规律。
- 在基督教神学中,Logos 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意义,在《约翰福音》中,Logos 被指为“道”,即上帝的话语,与耶稣基督等同,是创造世界并向人类启示自身的神圣力量。
西方传统中也有“阿布拉卡达布拉”(Abracadabra)这样的魔法咒语。虽然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认为语言塑造思想和感知,是一个更复杂和有争议的议题,但这些例子都表明了人类对于语言力量的普遍认知。
Remove ads
真名之于言灵
“言灵”和“真名[50]”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都涉及到语言、名称与力量之间的关系,常见于神话、民俗信仰及奇幻文学中。日本传统的言灵信仰,虽然也涉及到名字(名字也是语言的一部分),但更侧重于“说出口的话语”本身蕴含的灵力,以及这种力量如何影响现实、带来吉凶或体现神意。例如,在《万叶集》等古籍中可以看到对言灵的敬畏,但通常不是以“找出万物的真名来控制它们”这种形式来阐述。
真名(True Name[50] / まな)指的是某个存在(人、神、精灵、恶魔、甚至物品)其本质所对应的、独一无二且通常是秘密的名称。知道一个存在的“真名”,就等于掌握了其本质,从而能够对其产生影响、加以控制、束缚或召唤。这个名字往往与其出生、本质或命运紧密相连。
强调“知道特定名称”所赋予的权力。力量来源于对这个隐藏名字的知识,以及它与存在本质的深刻连结。重点在于名字与本质的同一性以及知晓所带来的支配力。这个概念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神话、魔法传说和奇幻文学中,并非特定于单一文化。虽然日语中也有“真名(まな)”一词,有时指代汉字相对于假名的用法[51],但在奇幻语境下通常指True Name[50]。
“知道真名便可控制”的概念在其他文化中更为突出。虽然两者都涉及语言与力量,但将“知晓真名即可驱使万物”明确归于“言灵的领域”的核心定义,更像是后来的诠释或特定作品中的设定,而非古代文献对言灵本身的原始定义。
古埃及神话、卡巴拉与犹太神秘主义以及大量的欧洲魔法传说和现代奇幻文学系列是此概念的经典范例,或诸多虚构作品中,例如在西川秀明的漫画《恶魔之心》,都曾出现真名的应用。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