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许常惠
台灣音樂家及教育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许常惠(1929年9月6日—2001年1月1日),台湾作曲家及音乐教育家,为国家文艺奖得主。[2]
![]() |
Remove ads
生平
许常惠出生于日治台湾台中州彰化郡和美庄,1939年时到日本留学就读小学及中学,主修小提琴,并开始接触西洋古典音乐。在1946年战后返台就读台中一中,于1949年就读省立师范学院音乐系(今台湾师范大学),1954年在台湾省立交响乐团担任小提琴手。[2][3]
1954年公费至法国留学,就读法兰克福学院,与科莱特·德·利昂考特库(Colette de Lioucount)学习小提琴。之后他转学到巴黎大学音乐学研究所,随雅克·柴利习音乐史,同时旁听奥利维埃·梅西安在巴黎音乐学院的音乐分析课程,1958 年通过考试,取得巴黎大学文学院音乐学研究所音乐史高级研究班文凭。。作曲方面,许常惠在1958年至1959年期间师从安德烈·若利韦。[4][5]1959年,他将“昨自海上来”一诗写成女高音独唱曲,获得意大利现代音乐学会的比赛入选,此后开始了他作曲的生涯。[3][6]
许常惠在1959年回到台湾师大音乐系任教,除了音乐创作之外,也积极的收集台湾各地民谣,并将中国音乐以西方作曲方法重新编写,颇受好评。其知名的作品有源自《红楼梦》一书的“葬花吟”清唱曲、以及《白蛇传》歌剧、《百家春协奏曲》等。[6]
除此之外,许常惠也组织不少现代音乐的团体,并致力于现代音乐教育和民族音乐的保存。他曾与邓昌国、藤田梓、张继高等人合组“新乐初奏”乐团(1961年),引进西方的现代音乐。[7]其他还有如“亚洲作曲家联盟”等重要音乐团体,也多有他的参与和贡献。[6]
Remove ads
获奖与荣誉
作品节选
- 器乐独奏
- 胡琴曲三首,作品20,1977年
- 琵琶曲《锦瑟》,作品21,1977年
- 五首钢琴插曲,作品30
- 《中国民歌钢琴曲》三本
- 小提琴独奏曲《留伞调》(变奏与主题),作品44,1991年
- 室内乐
- 单簧管与钢琴奏鸣曲,作品27
- 三重奏《台湾》,为小提琴、单簧管与钢琴,作品28,1973年
- 管弦乐
- 交响曲《白沙湾》,作品29,1974年
- 钢琴与民族乐团协奏曲《百家春》,作品36,1981年
- 独唱作品
- 《杨唤诗十二首》,作品23,1973年
- 《友谊集》第一集,作品31,1979年
- 《桥》,为女高音和管弦乐,作品42,1986年
- 合唱作品
- 儿童清唱剧《森林的诗》,作品25,1981年
- 儿童清唱剧《狮头山的孩子》,作品37,1983年
- 其它
- 歌剧《白蛇传》,作品33
- 民族舞剧《桃花开》,作品31,1977年
- 《桃花姑娘》,为民族乐队,作品33,1983年
- 《陈三五娘》,为管弦乐,作品39,1985年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