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配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配列,也称分布,全称句法形态配列或语法形态配列(Morphosyntactic alignment)等,语言类型学上指及物动词的施事论元(主语)和受事论元(宾语)、不及物动词的变元(主语)等在句法和形态上的分类。综合语常用不同配列的屈折形态表示名词的格等,而分析语则更常用语序和介词。
定义
- S(即 sole 或 subject):不及物动词的变元,主宾格语言中常作主语;
- A(即施事 agent):及物动词的施事论元,主宾格语言中常作主语;
- P(即受事 patient,有时也用 O,即 object):及物动词的受事论元,主宾格语言中常作宾语。
这一层定义仅辨别了配价理论上的一价动词(即不及物动词)和二价动词(即及物动词)的总共三个论元之间的关系。S 是不及物动词能支配的唯一论元,在主宾格语言中常作主语,但同样是主语,它在不及物动词的不同种类里所拥有的语义角色是不同的,非作格动词的主语论元会拥有施事,而非宾格动词则会拥有受事,故这一论元也称变元。
按照论元的施事性(语义角色“施事” Agent 的性质)和指向性(语义角色“终点” Direction/Goal 的性质),以及谓语动词的配价位(一价到三价动词),上面的定义还可以扩张为:[3]
- S:一价动词(不及物动词)的唯一变元;
- A:二价动词(及物动词)或三价动词(双及物动词)中施事性较强的论元;
- P 或 O:二价动词中施事性较弱的论元;
- G:三价动词中指向性较强的论元;
- T:三价动词中,与 P 一样施事性较弱,且指向性也较弱的论元。
不同语言往这些论元上标记语法格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故产生了不同的配列。如英语人称代词将 A 和 S 一同标为主格(e.g. I killed him and he died.),P 单独标作宾格(前例的 him),是为主宾格语言;巴斯克语将 P 和 S 一同标为通格,A 单独标为作格,是为作通格语言。缺乏格的语言,也会在语序、介词上体现类似的配列。
Remove ads
配列类型

主宾格型,也称宾格型,这种配列将 A 和 S 标记为同一格,称为主格(A=S, NOM);P 单独标记为一格,称为宾格(P, ACC)。[4]有时候主格不作标记,例如克丘亚语里面主格不会有任何格标记(∅),而宾格则有格标记 -ta。主宾格型语言可以把 A 降格为斜格、把 P 升格为主格,以实现被动语态。世界上大多数语言都是主宾格语言,包括英语和日语。

作通型,也称作格型,这种配列将 A 单独标记为一格,称为作格、能格或施格(A, ERG);P 和 S 标记为同一格,称为通格或绝对格(P=S, ABS)。[4]有时候通格不作标记,例如澳大利亚原住民语言的Nyangumarta语里面通格不会有任何格标记(∅),而作格则有格标记 -lu。作通格型语言可以把 P 降格为斜格、把 A 升格为通格,以实现反被动语态。世界上约有六分之一的语言为作通格语言,比如澳大利亚原住民语言、库尔德语、藏语、高加索诸语言、印度-雅利安语支、巴斯克语、楚科奇语、因纽特语、玛雅语系等。
Remove ads

及物型,也称施受格型、双重斜格型、及物动词句中和型[5]:32,这种配列将 A 和 P 标记为同一格,称为及物格或施受格(A=P, TRA);S 单独标记为一格,称为不及物格(S, INT)。及物型语言非常少见,只有鲁善语等3种帕米尔语言有这种配列[6][5]:36[7]:125,因为从动机来看格需要分辨及物动词句的 A 和 P,而及物型恰恰反之,使得即便存在格体系,话者仍需要借助其他手段分辨 A 和 P。[7]例如鲁善语里面疑问代词“谁”在不及物动词句的 S 中作 čāy,而在及物动词句中,无论是 A 还是 P 都作 či。
Remove ads

动静型,也称活格型、动作格型,这种配列中 S 的格会根据其所领有的语义角色而变化。如果 S 是施事,则与 A 标记为同一格,称为活格、施事格或动作格(SA=A, ACT);如果是受事,则与 P 标记为同一格,称为状态格、受事格或非动作格(SP=P, STA)。动静型语言典型是高加索的格鲁吉亚语,在非作格动词句中,玛丽亚姆被标上跟及物动词主语一样的活格后缀 -მა (-ma),而在非宾格动词句中则被表上跟及物动词宾语一样的状态格后缀 -ი (-i)。
Remove ads

三分型,也称作宾型, S、A、P 三方各自标记为不同的格,分别是作格(A, ERG)、宾格(P, ACC)和不及物格(S, INT)。例如印地语、美国原住民的内兹佩而塞语和澳大利亚原住民的旺库马拉语。[8][9][10]
三分型非常罕见[7]:125,因为从动机来看格只需分辨及物动词句的 A 和 P 即可,故大多数语言中 S 不需要自己独立的格,可以跟 A 或 P 任意一方作相同标记,否则格会过剩。[7]
Remove ads

中立型,也称直接格型,这种配列中 S、A、P 三方使用相同的格,称为直接格(S=A=P,DIR),有时候也作主格处理。中立型在印度-雅利安语支比较常见。大部分汉语没有格的屈折变化,亦无标记A/S/P的小词,其论元不视为拥有直接格,所以在形态角度的配列上是典型的中立型语言;英语除却人称代词和who/whom的部分也属于中立型。[5]
“给”“借”等一般为三价动词(双及物动词),其受事论元标作 T(直接宾语),基本上与二价动词的 P 相同;里面会多一个 G 论元(间接宾语)。P、T、G 之间有两种配列类型。
间接型配列将 P 和 T 标记为同一格,即宾格(P=T);G 单独标记为一格,即与格(G)。语法平面上,双及物动词的宾格论元(T)称为直接宾语,与格论元(G)称为间接宾语。
Remove ads
主次型配列将 P 和 G 标记为同一格(P=G);T 单独标记为一格(T)。语法平面上,双及物动词的 G 论元称为主要宾语,T 论元称为次要宾语。如约鲁巴语,约鲁巴语是没有形态变化的分析语,格通过语序和前置词表示;P 和 G 都没有标记,而 T 则有一个前置词 l。
南岛型配列,也称菲律宾型配列、焦点系统,是一类在形态学上“不寻常”的配列系统,这类配列系统没有固定的配列类型,通常混合了作通格语言和主宾格语言的特性。此类配列常见于他加洛语、台湾南岛语言等南岛语系的语言,此外亦可见于语言学家所构拟的原始南岛语中。
参见
参考文献
进阶阅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